分享

渔樵心旅丨《心旅留痕》之千秋秦岭(一)

 茉语清澜 2020-07-17
茉语清澜
每晚八点  与你相约

  

《心旅留痕》之千秋秦岭(一)

作者丨渔 樵   主播丨茉 清






公元前491年的一天清晨,位于秦岭北侧的函谷关向往常一样依旧平静而祥和等待着开关时刻的到来。
早起的关令尹喜走出家门,他习惯性地登上一个土丘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顺便活动一下筋骨,漫无目的的四下张望着。猛一抬头,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东方的天空上一团紫气漂浮而来,在霞光的映衬下向上慢慢升腾。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的尹喜敏感地意识到今天要有圣人路过此地,于是疾步来到官署,一面整冠束袍,一面命令关丁打扫街道静候贵客的光临。
果然不出尹喜所料,不多时东面官道上来了一位相貌非凡,驾着青牛板车的长者,尹喜亲自上前迎接并把其让进家中款待。攀谈中当尹喜得知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周朝中央图书馆馆长”老子时,便一揖到地拜老子为师。当老子告诉他自己将出关西行云游时,尹喜恳求老子把他的思想精髓传授给自己。也许老子考虑到自己此次西行前途未卜,加之看到尹喜是块可塑之才,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乎尹喜秉烛研磨,老子挥毫疾书,一篇洋洋洒洒五千言,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道德经》就这样诞生了。这是发生在东周时期秦岭北坡上的故事,后人把其称为“老子过关”。也就是从那时起,秦岭这条横亘在中国中部的大山撕掉了荒蛮的外衣,开始走进了中国人的思想领域,走上了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进程的文化之旅。
从自然地理上看,秦岭是位于中国中部的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它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跌山与昆仑山分界;从此一路向东,经天水和麦积山后进入陕西;连绵起伏的秦岭在陕西与河南的交接处分散开来,北面的一支称为崤[xiáo]山,中间的一支称为熊耳山,向南的一支称为伏牛山,三支山脉像是张开的三个手指插向中原大地。秦岭东西长1600多公里,南北最宽处达300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最高峰太白峰海拔3767米,巍峨的身姿雄踞中原。秦岭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它北连黄河水系,南接长江水系,东牵淮河水系,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给其下了“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定论。现代地理学把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不光是因为零度等温线从此穿过,这其中是否也隐合了几千年来其雄踞中国之中,滋养和收纳了大量中华文化精髓之意。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秦岭和他紧邻的黄河,被华夏子孙共同奉为父亲山和母亲河。秦岭被誉为中华文明的龙脉,其在国人心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可想而知。
秦岭之名源于秦。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所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现在的秦岭被称为昆仑山。后来由于秦岭在秦都城的南面又被称为终南山或南山。直到汉代,人们才把这座佑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的山脉称作秦岭。虽然从现存的文献上看,司马迁是第一个把“秦岭”写进书中的人,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推论“秦岭”的命名者就是司马迁,但“秦岭”之名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却是不争的事实。
秦国基业的开创者是非子。非子本是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为秦先祖伯夷的第十一代孙。周孝王时因为养马有功让他接管了赢姓的祭祀,并把秦地作为封地赐给他,号称秦赢。至此,历经了三百多年失姓亡国苦楚的秦人,终于实现了赐姓复国的梦想。一个“秦”字,从此拉开了中华大地大一统的序幕。
秦岭所护佑的这片土地,自上古时期开始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是一个烽烟滚滚,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飞扬的时代。其实,在老子之前还有一位“神人”在此建功立业。之所以称其为“神人”,是因为他就是被后人演绎成神的,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故事发生在源于秦岭北麓青峰山的嶓[bō]溪,据《吕氏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渭水之右,嶓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姜子牙在嶓溪垂钓遇文王的故事也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据说当年已八十高龄的姜子牙在这条渭水的支流上垂钓,遇到周文王。两位耄耋[mào dié]之年的政治家一拍即合,联手完成了推翻商纣暴政的壮举。后人对这段故事津津乐道,大多出于对姜子牙辅佐文王开创新朝功绩的赞美。其实,姜太公直钩嶓溪,意不在鱼,意在钓龙,他钓的是人生的机遇。此一钓,钓来了青铜色的一统江山,钓来了传著后世的丰功伟绩。姜太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实践了一个隐士遇明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此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中被一遍遍复制,最终成为国人的思维定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姜子牙是千秋秦岭中实践中华文化的第一人。而后来的老子,则是从理论上给中华文化奠定了一个世界性的基础。从这两个人开始,秦岭便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理论高地和实践高地。
公元前763年,在秦岭之侧发生了一件对于很多人不太了解,但对中国历史却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那就是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把秦人的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到了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一件心血来潮式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慎重决定。从今天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历史意义上讲,这是秦人迈向中原大地的第一步,也是中华大地走向大一统的第一步。而在这铿锵有力的步伐声中,道路便成为辉煌文明的助推器,也成为历史记忆中抹不掉的文明印迹。
秦人的发祥肇[zhào]始于秦岭,他们在沿着秦岭山脉向东方拓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向南跨越秦岭沟通蜀地的途径。综合史料的记载,横跨秦岭和大巴山的古道有褒斜、傥骆[tǎng luò]、子午、陈仓、金牛、武关、故道、荔枝、文川、米仓、阴平等十余条。这些道路,在历史上被统称为蜀道。今天的人们,对于蜀道之难的认识,多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其实,比李白早出生七百余年的曹操才是第一个唱出蜀道难的名人。那是建安二十年的四月,曹操从洛阳出发,经陈仓道前往汉中讨伐张鲁,在到达大散领时面对眼前的茫茫关山,吟唱了一首《秋胡行》:“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pán]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足见曹操眼中的蜀道之难。《史记》上说:“栈[zhàn]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秦岭和大巴山里栈道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秦岭的大山中已经有了人工修建的道路,而且这些道路不是山民自发修建的小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修建的国家行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更是把其称为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这个结论从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两个角度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尚书·牧誓》写到“武王代纣,蜀亦从行”,说明居于秦巴之南的蜀人曾经参加牧野之战,所走的道路正是古褒国境内的褒斜道。民间的传说中也有武王伐纣,庸、蜀、羌、髦[máo]、微、陆、彭、濮[pú]等南方古国从行参战的故事。武王伐纣的时间在3000多年前,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秦岭山里已经有了可以行军的大道,说明险峻的秦岭并不能隔断人类的交往。
古人的智慧总是让现代人瞠目结舌,在没有测量仪器,没有自动化机械的两千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实现从“践草为径”,到“栈道千里”的华丽转身的呢?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让人无法解开的谜团。
但是,无论是考古遗迹,还是民间传说,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点什么。


作者  渔樵  本名王法胜,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庆石化公司作家协会主席,邂逅湖读书会会长。出版个人诗词集《心旅诗话》、《大庆城事》等文集。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创建邂逅湖读书会和渔樵书院公众号,致力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



主播  茉清  一份执念,一瓣心香。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自己。用声音传递爱与美好,用最真、最朴实的情感诠释文字。微信号:yanlp0910;喜马拉雅FM:茉清2017。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