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华:千年老子

 汪平书屋 2022-02-24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欢迎投稿,尤其欢迎人生哲理等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宋庆华:千年老子

作者:宋庆华

函谷关,状似信函,俯瞰琚于逼仄沟壑中狭辙的关楼不甚邈邈,立于谷底视犹如大城阔门高耸雄浑,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日清晨,统率守关的关令尹喜登上关楼巡查,旦见日轮方生,烁金流光,楼阙影沉。眺望东方,紫气浩荡,祥云盈动。尹喜心中暗喜,若无战事这鸟都不拉屎的地方,今天可有贵人莅临,于是吩咐跟随的巡更吏:传令下去,今天有贵人过关,做好迎接准备。
日上三竿,哨兵来报:一个老头骑一头大青牛,从东边悠悠而至。
尹喜令:打开关门,列队迎接。
查验通关文牒,尹喜才知道了这个胡须皆白长发飘逸仙风道骨的老者就是朝廷档案馆的馆长李耳,才认识了这个头颅硕大耳垂畸长相貌独特的耄耋智叟就是名闻天下如雷贯耳的饱学之士老子。早已肃然起敬的尹喜,恭敬地问起老子将去何处。老子说天下这么大,吾想去看看。又问何时归。答曰不知。
聪颖的尹喜立马意识到了什么,徐缓却是以不容违拗的口气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子只是颔首。
尹喜立即命军士将他搀扶下坐骑,延请至干净整洁的客房,命好菜好酒伺候。随后,一应书写工具在专门的书房已经备好。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幕太久远了,距今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即使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史记》中司马迁记下这廖廖数笔,也距四百多年光阴。不可难为司马先生在那个资讯不甚发达笔记资料不是很多的条件下,而且是在自身受辱的“孤愤”中写出的列传,已属难能可贵。
老子去了哪儿?他是从哪儿来的?为何从南方楚地到了北方周都做官?他这个“周守藏室之史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他留下的五千余言《道德经》究竟是他亲著,还是他口述弟子记之,亦或是他人伪托之作?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字数不多着墨不浓的记载,成为其后千年不同年代不同史家引用最多又是质疑最多的史料。譬如老子出关后去了哪里?司马迁一言以蔽之“莫知其所终,”但后人众说纷纭,有说他化着佛陀云游天下教化民众,有说他去了印度教授出来释迦摩尼这样的高徒,也有推断他西游一段时间后返回了故里。再譬如老子的生卒年,不详;出生籍贯,成谜。唯一使他彪炳史册的大作《老子》,也让后人考证不息争议不止。但是,争来议去似乎都没找到新说法的依据,划了很大或者很多的圈又都回到了司马迁的笔下,又一再研究《史记》中那一段与韩非子并举的列传,又发现司马迁自己也在笔下“发叉”,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是什么关系?似各为其人又似同一个人,记叙用词都是疑问式的,难以定夺。
恰恰是因为资料有限着笔无几,老子似重重迷雾中的谜团使得几代几十代上百代人,一层又一层地拨开迷雾又抽茧剥丝地去考证,也才使得老子“存活”千年,倘若老子早已被解开神秘的面纱,一言一行都已形成定论,可能早就被搁置角落遭人遗忘了。
不愧是居于人间智慧的最高层的智者,“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行世处低位,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于“守藏室”之冷僻,少言寡语,更无所逞强斗胜,正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如若不是尹喜强留其著述,他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子,隐君子也。”隐者渊源流传,历朝历代何其多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如何也在传统文化中站一席地位,作为大隐者之老子当然谜一样地引人注目千年。
老子是为隐者,大名得以《老子》文传。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老子》一书,文约,五千言;义丰,够厚重。确实微言大义,可以说是早期中华文化涉及哲学、伦理、政治、军事诸多学科的的巅峰之作,迄今为止,注释、校正、核实、解构、释义、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开展研究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有的研究成果颇丰,有的自成体系,各执己见还争论不休。仅仅就其作者和成书时间,数十位学者各有说法,至今国内外争论不已。譬如版本之争,除了原有的传世本,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简甲乙丙三组,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汉武帝前期《老子》竹书,这些版本字数不一、字面有异、成书及墓葬时间不同,让后代学人不断深入考证。
最重要的是《老子》一书的思想内容,说其囊括天地要义,赞其博大精深都不为过,从哲学的高度看,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有版本作“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姑且不论版本不一,标点符号运用的间隔、断句不同所致的意义大相径庭,就一个“道”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而是老子提出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形上观念,万事万物均由“道”所化生。已有的研究学术对此可是争论而永无休止,哪怕就是作简单介绍也的大费周章,文本中的哲学概念及问题何其多,且奥妙而深邃也,远非几本专著所能阐述清楚,甚至可以大胆断言:弄清楚老子和他这部“圣典”的来龙去脉,穷尽其精微要义,恐怕会伴随整个人类历史。
饶有趣味的是老子并非板起老脸以“老”自居一本正经地教训他人的老叟,即使讲授辩证法也是从生活现象和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起:“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譬如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上至于执政者治国理政,下用于平民百姓修历修为,均无不妥。于危崖深壑中窥见大道坦途,于通俗易懂中见高深晦涩,使读者皆可读,雅俗共赏,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而受众各有所取,各有所得而乐于诵读、图解、译注、解析,以至于吾辈仅见诸其皮毛的浅尝者也敢穿行字里行间,抛弃那些佶屈聱牙迂腐缠绕故作权威的学术,批阅几个观点,用市井大白话胡捏几句感言而自命不凡。
虽说老子及著作讲求“不争”、“道隐”,并非无用或无所作为,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用之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皆现其大用和成就。说说史上最为著名的三个盛世吧,汉文帝将黄老之术用之于执政治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乃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外用黄老,辅之儒术”的手法成就的,最后一个没落王朝的前期曾出现过一段“康乾盛世”也是清圣祖采用“内黄老,外儒术”造就的,三个所谓盛世,核心理念在于“黄老”,可见无用之用为大用成效。至于个人,不管是成功人士,还是升斗小民,用“黄老之术”内化于心来自律或修为而偶有所得,自然是“道义存古今,体悟自浅深”。
虽说老子及著述讲求“静笃、“无为”,却无法阻挡身后的追随者将其尊崇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有赖于东汉的张道陵张天师创立道教,又名黄老、老氏,号称源于盘古开天辟地,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阐扬于老子柱下抽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奉老子为祖师,尊称“太上老君”,将《道德经》奉为主要经典,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汇总其所著为《南华经》,封函谷关令尹喜为文始真人,将其研读老子的心得集《关尹子》奉为《文始经》,三经合为教义,尊“道”为最高信仰,以“德”为最高体现,共同构成教理的核心。经张天师这一“闹”,天下隐秘处的深山老林时不时突兀而现灰暗色朴的道观,方士术士道士虽鱼龙混杂却也时隐时现,偶尔居庙堂之高,老子及道成为本土诞生的宗教一派,深入人心且散布弥久弥广。
按道家的说法,孔子曾经受教于老子,儒家吸取了许多道家的东西方成一派,以后佛教从印度天竺国传来逐渐融入本土文化,也就是与儒道融合,从而构成以儒、释、道为三大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根植于千百代国人心中。
历史上还有一个“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的典故,说的是老子100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伸了伸舌头,孔子见他满嘴无牙,顿悟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早就将此理寓于水,道家也将此理贯穿言与行。仅仅就讲史,司马迁说老子游历回到家乡,孔子曾上门求教。这或许是受教之一则。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则明确地记载孔子早于老子100余年。儒家讲“入世”,佛家修“来世”,道家讲“出世”,人们行走于世难免会有人身心疲惫或受创或沮殤,“老子”便会用满是疤痕却柔顺的“道法”之手将其拥入“自然”的怀抱,不仅疗伤而且使其身心释然。
老子本身是传奇,《老子》本身也优美,无疑是一首意蕴深厚朗朗上口的哲理散文长诗,必将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必将屹立于东方光耀寰宇千年,再千年。,

作者:宋庆华,职业警察,偶有文字见诸报纸杂志网站

宋庆华原创作品:

宋庆华:笑着往后退

精彩回顾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是谁?
索马里海盗,突然没了!背后真相大跌眼镜!
什么是文明?看一个国家富裕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国民
腐败的根源:权力决定一切
什么是文明?看挪威富裕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国民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而不是诡辩
比起死去,更悲惨的是痛苦地活着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前文化部长王蒙痛批:有些人知道挺多,但没脑子
爆笑《李逵日记》第二部连载一
60万日军做了俘虏,最怕苏联女护士,她们动作粗鲁,还能决定命运
不自由毋宁死: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还是领袖赋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