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华野为何不管其他兵团,一定要先打黄百韬的11万大军?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0-07-17

欢迎阅读史源史诗第762期。战场上面对大量敌军,通常的策略是从破其一点入手,先打弱军。士气是很微妙的东西,一个方面被攻破,有可能导致整个军事集团的崩溃。解放战争时我军的战术尤其体现这一点,特别是在兵力少于对手的华东战场,华野打仗更是巧妙,首先找对方大股兵力中的弱点,予以消灭,待对方的整体优势受损后,再逐步攻克国军主力。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48年淮海战役时却不是这样,国军前后云集了七个兵团,其中各个兵团的实力参差不齐。按说黄百韬的第7兵团有11万人,在这些兵团中属于最强的三个之一(除了2兵团和12兵团),为什么华野不管敌人的其他兵团,却偏要先逮住这个强悍的7兵团,第一个拿他们开刀呢?这似乎与华野一贯的打法不符。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原委。

首先是两军兵力部署位置的原因。国军7个机动兵团,加起来有55万人(不包括绥靖区里的二、三流部队),这些兵团是华东战场上的精华主力。如果从兵团实力的角度来分析,华野一贯先打弱敌,那么敌人的6兵团、8兵团、16兵团三股敌人是最弱的,并且单个兵团的人数都不超过6万人。但这只是个理想化的方案,一方面我军主力在48年11月集中于苏北、山东、河南北部地区,要进攻华东国军,理应由北向南下手。而上面所说的三股弱敌,6兵团和8兵团都在南线,48年11月我军够不着;另一方面16兵团虽在徐州一带,但是和敌人最强的2兵团在一起(13兵团同时也在向西靠拢),这股力量事实上有20-30万人规模,是不宜首先作为进攻目标的;其实还有一大强敌——12兵团开战前还在西线的驻马店,没有往华东战场上赶。

其次,黄兵团位置孤立,并且自身的防备意识很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北线的各个国军兵团,在11月战役开始前只有黄百韬部没有完成集结(下属5个军有2个没到位),黄百韬本人当然也知道,和大部队抱团才是安全的。但是他原本手上只有3个军的兵力,算不上国军内部的大兵团,在战前被临时补入了两个军(44和100军),黄百韬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成了11万人的指挥官!麻痹之下的黄便命令全军等待44军赶来汇合,停止了西进脚步,准备全兵团一起行动。这样一个机会几乎是白送的,华野不会错过包围黄兵团的机会,另外还有贾汪起义让开的道路,更是加速了我军的包围速度。

最后是黄兵团在国军内部地位微妙。我军很注意利用敌人内部的关系,加速军事胜利的进度。国军和我军不一样,其派系众多导致互相争宠拆台,中央系自己历来都不愿互助,若是杂牌兵团有难,想指望友军赶来几乎是一种奢望。黄兵团又偏偏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杂牌,黄不是嫡系出身晋升又快,这一下子又掌握了5个军的兵力,眼红之人不在少数。所以我军先打这个内外孤立的兵团,一定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对敌人内部关系的综合分析上(日后在徐东也证明了这一点判断)。由于以上3点主要原因,黄七兵团虽强,却成了第一个被华野打击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