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纵队兵力需有35000人!淮海战役时,粟裕为何这么说?

 不沉俾斯麦 2021-11-02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野战军之下的野战部队,多编成纵队。其实纵队就是军一级的编制,后来全军统一番号的时候,便是由野战纵队改称为军的。

其实纵队这种编制,我军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便曾多次使用过,但并非固定化的定编部队。抗战胜利后,我军将部队编为野战兵团和地方兵团,其中规定:

图片

野战兵团的旅以下实行“三三制”的编制,每旅不超过7000人,以3到5个旅编成一个纵队。华中、山东已编成师者则以3到5个师为一个纵队。野战兵团的装备,每连步枪不少于90支,轻机枪不少于3挺,掷弹筒不少于3个,每团配属一机炮连(迫炮4,重机3),每旅一山炮连。

当时虽然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由于各战略区的情况不同,各部的兵力状况和武器装备也都不一样。所以这只是个大体的框架,并没有说各战略区的部队严格按照这个情况去编制。

比如当时的华东区域,既有主力转移到东北后所剩的山东八路军,还有北移后的新四军主力一部,另外还有华中的新四军。各部的建制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纵队之下辖旅、有的是师之下辖旅、有的是师之下辖团、还有的则是纵队之下辖团,编制体系就很复杂。

到1947年初,华东战场重心转到山东,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野战部队整编为12个纵队,此时编制体系才基本得到统一。

当时11纵和12纵队坚持苏中、苏北敌后斗争,采用纵队——旅的编制;其余各纵采用纵队——师的编制,基本落实“三三制”,在山东解放区执行内线作战任务,这一部分兵力有27万余人。

图片

当时各纵队兵力大部分都在2万多人,少部分纵队兵力在3万多人,在当时的编制体制下,应当说还是比较充实的。

而且相较于当时解放军其他战略区的野战纵队兵力而言,华野纵队的兵力绝不算少。跟国军整编师相比,华野野战纵队的兵力与之基本相当,甚至比部分较弱的二旅四团制整编师的兵力还多。

当然了,由于此时野战军整编,很多地方部队升格并充实新兵(地方部队升格的就有2个旅、11个团),但相应的武器数还未及充实,因此实际的武器装备跟国军比还相差较大。

图片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华野部队直面国军的重兵集团,无论在内线还是在外线,仗打得都是很大的。

在残酷的战斗中,部队的野战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长期战斗,部队休整的机会很少,打得很疲劳,在兵力补充上困难也很大。

在豫东战役结束后,部署打济南时,粟裕便说道:

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比较完整(该两纵每纵亦只有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不论打援与攻坚均感兵力尚非绝对优势。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

到淮海战役前,各纵队兵力数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也不甚充实。

图片

其中12个数字番号纵队的总兵力为31万人,除去11纵、12纵外,野战部队的兵力与华野刚成立时,几乎是差不多的。

其中兵力数最多的是9纵,总兵力为31091人,这是华野各纵队中兵力唯一一个超过3万人的纵队;兵力最少的是12纵,总兵力为13086人;而大多数的野战纵队兵力仍为2万多人。

另外除了数字番号纵队外,此时华野还有渤海纵队19185人、鲁中南纵队14045人、两广纵队5515人、特种兵纵队11164人,合计野战部队的总兵力是36万人左右。

跟华野刚成立时的纵队兵力相比,此时华野主力纵队的兵力数基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当时算比较充实的纵队,到1948年淮海战役时就不算充实了。

因为在跟国军的作战中,华野缴获了不少重型武器,无论是大到山野炮,还是小到重机枪、迫击炮的装备量都大大提升。我们知道,重武器所占用的兵力是更多的,而且消耗大的话,还必须编制相当数量的勤务支援力量,这就使得一线战斗步兵的数量反而少了很多。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中这么说道:

图片

每纵除去炮兵团、教导团、纵直通信、侦察、警卫营以及后勤机关和三个师直属队共约万人,因每纵团以下的战斗人员(还要除去团、营、连各级勤务人员)则为数不多。在连续作战中每经过一个战斗,即需编并连队,否则无法连续作战。

当时华野纵队的平均兵力数是25000多人,可想团以下的战斗人员数量其实是很不够用的。

而淮海战役前期的战斗打得很残酷,比如攻歼黄百韬兵团主力所在的碾庄,华野5个纵队就伤亡了27000余人,平均每个纵队的伤亡超过了5000人,伤亡最大的9纵则超过了7000人。

当时一个纵队通常是3师9团编制,每个团有9个步兵连,而战斗中伤亡的绝大多数都是步兵,可想一线步兵连的伤亡之大。

粟裕谈及于此的时候便说道:骨干及干部在此战役中伤亡极大,不少连队只剩下十余人(连部伙夫、上士、司务长在内),一般班、排里每班只剩下一个至多两个老兵,而这剩下的老的在即俘即补后,不是班长即为班副。

当时补充的兵员一方面就是刚过来的解放战士,另一方面是根据地后方输送的新兵。

图片

为了充实基层部队的骨干力量,营属重机枪连及团属炮连的机枪兵、炮兵、弹药手等大部分调往步兵连,充当骨干,仅留机枪手、炮手等10余人,其余补充新的解放战士。

同时将团、师、纵队各级年轻的马夫、挑夫、勤杂人员也都调出,到一线连队充当骨干。

各部教导团及团、师、纵队各级通信、侦察、警卫及参谋等人员和野直各机关指导员也大部抽出,到一线担任干部。另外也提拔了部分表现好的解放战士,担任班排干部。

通过以上种种举措,使得野战纵队在淮海战役中始终保持了战斗力,并且大部分纵队的兵力反倒是越打越多,到战役结束后华野总兵力反而增加到了46万人。

不过这种在战役中即俘即补的打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且部队的各级建制都会被打乱,在战斗进行时很多战机也会因兵力不足而失去,反而加大了伤亡。战斗结束后,部队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整训。

所以粟裕在《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中认为,每个野战纵队的兵力应当保持在35000人才较为适当,如此才能保证连续的大规模作战。

图片

如果纵队兵力增加到35000人,意味着每个纵队的实际兵力会增加将近10000人,而这部分力量大都是一线步兵,自然有利于提升部队可承受伤亡的程度,有利于持续作战。

不过当时的解放军中,将野战纵队的兵力充实到这个程度的只有东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一开始的野战纵队兵力,其实也不多,也是两三万人。不过根据地基础打好后,大量翻身农民参军,东野的兵力迅速得到充实,基本每个师的兵力都在12000人以上,每个纵队的兵力都在40000人以上。

比如塔山阻击战,国军只知道主防线上的东野部队是一个纵队,但不清楚这个纵队就有4万多人。

兵力比较充实的话,在部队使用上的灵活性就更大,没有必要收缩合并建制,有利于保持部队的骨干,以利迅速恢复战斗力,并增强部队的可持续战斗力。

图片

塔山阻击战中,东野4纵伤亡3500余人,其中伤亡最大的师减员1700余人,伤亡最小的师减员300多人,除了部分营连外,都未伤到元气。所以阻击任务完成后,立即便可部署入关,因为即便是历经血战,但主力基本未受损伤。

东野的这个基础,其他野战军当时是不具备的。

不过三大战役结束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江以北的国军主力基本全部被歼,华北、华东、中原的我军野战部队都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不久后全军统一番号,华野改称第三野战军,总兵力达到了58.1万人,下辖15个军、2个纵队。此时每个军的兵力基本都是三四万人,兵力得到充实后,各军的可持续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时的设想,在此时终于算是落实到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