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平安 近日,网上接连曝出两起保姆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先是曝出北京市一名保姆“16秒掌掴脚踢老人6次被批捕”,紧接着“保姆借口拍照用人脸识别骗老人22万”的新闻也在挑战着法律和道德底线。 两个事件中,虐待老人的保姆已经由检察机关以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移送起诉;转移老人钱款的保姆则涉嫌盗窃罪,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近年来,保姆行业可谓是丑态百出,“杭州保姆纵火案”“保姆闷死83岁老人案”,每一个案件都触目惊心,挑战人性底线,这也反映出保姆行业的野蛮生长正在面临着诸多挑战。 保姆行业乱象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加上二孩政策引发的生育高峰,全社会对家政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家政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每个人或者每个人的家人都有可能需要家政行业的服务;另一方面,家政行业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老一小”,他们因为行为能力、识别能力偏低,最需要照顾,同时也最容易在受到虐待或其他不良对待时有苦说不出,这也是最让人担心和牵挂的地方。 保姆行业乱象频发也导致了雇主与保姆之间的信任危机。一部分雇主在家中安装了监控探头,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监控难以做到全覆盖,监控画面之外的情况依然难以让人心安。而且监控视频多用于恶性事件发生后的取证环节,给家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加强事前防范,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当前,家政行业从业门槛普遍较低,即便在部分正规公司也缺少规范系统的培训,长期以来,找保姆几乎成了一个碰运气的事,遇到各方面都好的保姆是幸运,遇不到是正常,可见保姆行业正在走向一种恶性循环。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行业内部自觉做好入职把关工作,做好岗前背景调查及培训,建立包括诚信、职业道德等在内的评价体系,也许对整个行业的重新审视,规范监管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当它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部门的监管甚至是更严格的处罚、整治在所难免。 家政行业寄托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既要从软培训上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又要在硬规范上保障家政行业的底线,如此才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家政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