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添英创作于2008年1月) 今天课堂上讲到绩效考核KPI时, 朱老师提出要评出几位平时在本班表现最好,对班级贡献最大的同学,赠与彼得·德鲁克的名著《21世纪的管理挑战》。我是第三个被提名的,说实话我很惊讶,因为我觉得论HRM专业知识,我在这个班顶多是第十名以后;论课堂互动,自己发言也不积极。同学们凭什么选我呢? 接下来是同学和老师评价,说我最大的优点是“实在”,说我的作业让人受启发。朱老师还说我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如“有韧性,有勇气,善解人意”,说我“根正苗红”,是“全面型”人才。我觉得自己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想不到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我有那么多优点,确切地说是想不到这些平时自己甚至认为是缺点的性格(如“实在”——都说“老实人笨,老实人吃亏”嘛)在人力师班上竟也被视为优点,而且如此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推崇!我想,这也许是“素质教育”的亮点吧! 朱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导师,在她的课堂上,我这块“石头”也被挖出来了!有人说“一流的讲师遇到二流的学生,讲课水平也会变成二流”,可我想说“二流的学生遇到一流的讲师,学生也将变成一流的”!呵呵,我觉得我算是其中一个例子,即使不是“二流”变成“一流”,起码也是“三流”变成“二流”了。 朱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用得最多的鼓励词应该是“亮点”、“长进了”、“很棒”,这些词的激励作用很好,感觉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让学生在一种很自然、很亲切的感觉中得到激励,从而自发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出色,希望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来听朱老师的课前,就听别人说朱老师的课重在素质教育,课堂互动很多,很精彩。但我一直以路程太远为理由,没有下决心去听课。 终于有一次,我去了,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 一天下来,首先让我肯定的一点是:朱老师讲课的内容丰富、精彩、积极向上,而且很多是书本外的知识,听课的同学根本不用翻书,只是津津有味地听。自然也让人学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很实用的知识。这种“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很少有了,尤其是我们走出校园后。这些足以说服我坚持去听朱老师的课了,我不能再找借口错失学习的良机! 上朱老师的课,我学到的不只是HRM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做HRM应具备的素质。同时,通过与朱老师的沟通,我发现自己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困惑时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在朱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一种面对工作与生活时泰然若之、淡薄明志和宁静致远的意境,在深圳这个快节奏的繁华都市,这种心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真的非常感谢朱老师的“素质教育”,听了她的课,用她的话说,我觉得我确实有所“长进了”!我真希望还能听朱老师下一期的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