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我的教学反思:但求“诲人不倦”,决不“毁人不倦”

 书韵闲话 2020-10-20

但求“诲人不倦”,决不“毁人不倦”

     在经历了几届高三语文教学之后,我曾回顾和反思了我20多年来,从中师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得与失,写下一篇文章《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最初发表在《师道》杂志2013年第6期上,后被《教育文摘周刊》转载。

     今天,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写下“但求‘诲人不倦’,决不‘毁人不倦’”这个标题,以示我的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

我曾给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我说民国大师》,在讲到李叔同任教浙江一师的感人故事时,联想到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乱象,不禁感叹:“一流的老师给学生以思想,二流的老师给学生以学问,三流的老师给学生以成绩。当我们向一流老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二流的老师,向二流老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三流老师,向三流老师看齐时,我们就不入流了。”后来,我把这段话真心实意地写进了拙著《让青春遇见大师:我说民国大师》里。

当一流老师,何其难矣!但这应该是我仰望多年的教书育人境界。

我的语文教育理念,就是我在2016年第五届湖湘教师论坛中明确提出的12字真经:海量阅读、深度思考、自主写作。我多次与我的同行、我的学生和家长们聊起,也多年来这样实践。


“海量阅读”来自我2003年以来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语文活动实践的启示。那时候,我们高中语文课一周只有4节,我真担心中国的教育沦为“一群不读书的学生,在那里努力学习;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那里拼命教书”可悲境地。于是,我在这所百年名校大胆实施教改实验,每周雷打不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多样化地轮流推荐课余阅读成果。结果往往出乎意料,在我的鼓励和赏识下,学生们的阅读面很广,天文地理、历史古籍、哲学美学、音乐美术、甚至科幻电影等等,早早地实践着新课程标准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生收获到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样的实践探索在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成功发表。

近些年,高考的压力似乎越来越大,但我不改初衷。“海量阅读”语文实践一直是我坚持的领地,高一、高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几乎成了我的课堂特色。虽然“海”可能越来越浅,越来越小,但“海量”的意识没有改变。我在高中生有限的节假日、寒暑假里,革除了刷题的作业训练,在我的阅读视野里,个性化地给学生推荐书目,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随性写作。2013届高三,我将任教的352班学生最后一个高中寒假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一本文集,名曰“书之韵”,送给孩子做纪念,成了他们青春时代美好的阅读记忆。2018届高三学生毕业,我将拙著《我说民国大师》作为毕业礼物,免费赠送给我任教的430班每一位学生,希望他们带着“终身阅读”的理念迈进大学,走向社会。


“阅读”即“积累”。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多次提醒家长和学生:刷题是治标不治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无法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成绩。2017年高中新课标必修和选修阶段分别不低于150万字的阅读量和如“整本书阅读”等多方位阅读规定,正给了我乐此不疲的精神支撑。

“深度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我的阅读课教学,努力革除简单化教学的浅阅读,不迷信教参,不迷信教师,甚至不迷信权威,激励学生通过“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读出答案”等“深度思考”来提升其思维品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经典,每一次新实践都有新发现、新收获:


《祝福》课上,我借一般读者容易忽视的“一二三四五”细小问题,鼓励学生窥斑见豹,渗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探究课文深层次的主题;

《雷雨》课上,我以一个“哦”字,一种疑问短句引发学生思考,带出学生自选语句赏析,窥探戏剧人物心理,了解戏剧冲突,感悟戏剧鉴赏方法;

《老人与海》课上,我鼓励学生从海明威“冰山文学”的创作体验出发,个性化地理解课文的多样化主题;

《记念刘和珍君》课上,我将学生分成七个学习小组,对课文的七个部分从字、词、句、篇、语、修、逻等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火花:


《琵琶行》课上,我择取了“解读琵琶语”“解读司马青衫泪”两个探究点,让学生“以文为本”发表各层次的理解,以激发学生文学短评写作的兴趣

…………


“海量阅读”、“深度思考”都在为“语文表达”奠基,“语文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分。口头表达要在课堂交流和各类语文活动中去实践,特别是在新教材教学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活动还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吸引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

高中的作文教学最容易模式化,样板化,失去本真,失去灵气,成为高考应试作文的训练。我的“自主写作,合作欣赏”作文教学实践,立足一切从本心出发,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的快乐作文境界。

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高一、高二年级实施“自主写作,合作欣赏”作文教学探索,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我戏称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写作模式,即写作者800字“海水”(原是蓝色笔写作,现在是黑色笔),赏析者也是800字左右的火焰(红色笔评注)。最具特点的是学生的互评交流文字,形式多样,创意非凡,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有书信、说明书、访谈录、新闻、辩论、演讲等实用类作品,更有文言文的试笔,原作续写的再创造等等,写作者和点评者乐在其中,每次作文讲评,我都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并在我的网页“智慧语文屋”或公众号“书韵闲话”推出,共同欣赏原作和赏析佳品,分享作文的快乐。2016年暑假前夕,我将任教的高一432班学生习作和点评,印成《我手&我心》文集,引发了《常德晚报》记者的深度关注和追踪采访,头条专题报道后,社会反响大,家长们纷纷索要这本文集。


其实,我的“自主”在于题材和体裁的灵活与真实,在于“阅读”和“思考”后的真诚表达,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关注社会与人生,在于立德树人,追求高品位认知境界等等。

“海量阅读、深度思考、自主写作”是我这些年语文教学探索的出发点,虽然取得过一些可喜的成绩,登了大雅之堂,但在高考压力下,高三的语文教学,我畏手畏脚,不敢大刀阔斧,大胆革新。

这些年,为了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探索坐井观天,我坚持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专业杂志,大量阅读各类教育教学著作,不断向大师级的语文教师学习,除了学习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外,还认真研习过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程红兵的人格教育,韩军的新语文,高万祥的人文教育,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袁卫星的生命教育,杨初春的快速作文、何泗忠的悬念教学等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等,并努力在我的语文课堂恰当地融进他们的语文元素。

我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一篇拙文《教师的境界》,将教师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我深深知道,在我近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还只是一个从第二境界向第三境界奋进的跋涉者。犹疑、困惑常常缠绕着我,让我身心疲惫,畏葸不前,有愧于当年“天生我材必语文”的豪言壮语。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的语文教学探索永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我时刻不忘孔老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在语文教育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