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康熙帝为何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风尘讲历史 2020-07-17

胤礽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册立的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母亲是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嫡长子。然而康熙帝比较长寿,胤礽两岁被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时自己还是太子,“天下岂有三十年太子乎”就是胤礽最好的写照。康熙帝不仅长寿,还拥有众多妃子,总共为他生育了36个儿子和20个女儿,在平常百姓家多子可能意味着多福,可在帝王家多子就意味着激烈的权力争夺。皇子之间争权夺利,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这都是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的事,康熙帝早早立下太子也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可惜的是胤礽并不争气,没有等到继位的那一天。

1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胤礽出生,这是康熙帝最宠爱的皇后所生的孩子,而孝诚仁皇后也因为诞胤礽时难产而亡。悲痛欲绝的康熙帝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为了把胤礽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君王,康熙帝十分重视胤礽的教育,在胤礽六岁时就要去书房读书,一年只放元旦、瑞阳、中秋、皇上生日、自己生日五天假。康熙帝为胤礽选的老师都是他自己认为最好的四位满腹经纶人品端正的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和汤斌四人。

2

康熙帝花这么大的精力培养胤礽,胤礽也没有让康熙帝失望。自幼天资聪慧的胤礽在各个方面都要略胜自己的兄弟一筹。8岁善骑射、10岁通晓满语和汉语,康熙帝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出巡时总要带上太子,偶尔也让太子独留朝堂处理朝事,培养他理政的能力。胤礽无论是跟随康熙帝出巡还是在朝中打理政事都做得非常好,康熙帝很满意。

但是长久的宠爱让胤礽有些自负,也养成了骄纵暴躁的脾气,鞭笞侍从、生活奢侈、体罚老师等行为都把胤礽暴躁的脾气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可康熙帝还是过分宠爱自己的这个儿子,对于他所做的错事熟视无睹,这样反而让胤礽更加无法无天。那么康熙帝最后为何还是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呢?这得源于十八阿哥胤祄的逝世,这是在康熙帝带胤祄等八个阿哥去热河避暑和行围打猎时发生的事,年过半百的康熙帝眼见着自己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去世,十分悲痛,但是其他皇子对此并不感冒,尤其是太子胤礽,丝毫没有顾及兄弟之情,这样康熙帝十分失望。

3

“结党营私,秽乱宫闱”是康熙帝废太子的理由,但所谓的“结党营私”其实都是太子的外叔公在暗箱操作,胤礽本身并没有韬光养晦的想法,可惜他的太子之位做的太久了,众多皇子早就窥觑这个位置,由此本来是用来稳定政局的太子胤礽却成为康熙末年储位之争的第一个出局者。

实际上能够当三十多年太子都让康熙帝满意的胤礽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丢了太子之位也只能怪他自己操之过急,如果他能够小心谨慎行事,还是有很大可能继承皇位的。

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