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的太子胤礽,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

 文史趣味谈 2021-07-01

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 想必对里面荒诞不羁、狂悖不堪的废太子胤礽印象深刻。

虽然不少电视剧往往会采用夸张的方法脸谱化历史人物,但对于胤礽这一历史人物,《雍正王朝》的刻画,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胤礽的表现比电视剧还要不堪和可悲。

1665年,康熙迎娶索尼长子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场联姻其实也是为了酬谢索尼一族在康熙清算鳌拜集团时的大力支持。自此之后,赫舍里氏家族开始成为朝廷中最具名望的一系。

赫舍里皇后曾为康熙共生下两子,嫡长子承祜,第二子则是胤礽,只不过大儿子承祜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而除了赫舍里皇后外,康熙虽在后来又册立两位皇后,但都没有诞下皇子。因此,康熙一生只有一位嫡皇子:胤礽。

1675年,康熙册封当时只有13个月的胤礽为皇太子。对于自己这位嫡子,康熙可谓是煞费苦心。

康熙年间,京城曾经爆发天花,胤礽很不幸就中招了。因为担心其他人照顾得不够尽心,已经得过天花、不会再染疫病的康熙化身奶爸,开始亲自照顾胤礽的饮食起居,足见父子两人的感情深厚。

为了将胤礽培养成合格的帝国继承人,康熙专门为胤礽安排了数位名师,其中既有清朝著名理学家熊赐履、李光地,更有雍正朝汉族名臣张廷玉之父张英这样曾编纂《国史》的大儒。

师资力量的雄厚,让其他皇子都眼馋不已。更重要的是,除了请当世鸿儒为师外,康熙一旦有空,还会亲自下场为胤礽教学,对其学业的看重,可见一斑。

为了锻炼胤礽的执政能力,康熙亲征噶尔丹时,还曾经下令直接让太子监国。

可以说,和其他皇子相比,胤礽的优势和条件都无比巨大。但康熙倾注心血的浇灌没能得到期待的回报,正史上的胤礽,却像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曾经感染风寒。身为太子的胤礽在探望康熙时非但没有丝毫关切伤心之情,眉宇间反而隐隐然有兴奋之意,这让康熙无比愤怒,他臭骂了胤礽一顿,并把他赶回了京城。

这一次的经历让康熙对胤礽极为不满,认为他这个儿子是迫不及待地等自己死了好继承皇位,父子间自此产生了深深的裂痕。

不过虽然如此,康熙依旧没有打算废掉胤礽。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废储的,是1708年发生的热河秋闱事件。

在秋闱途中,以胤褆为首的诸位皇子向康熙告状,称太子不仅随意殴打诸王大臣,还纵容自己的下人敲诈勒索朝中大小官员。得知此事,康熙极为愤怒,他认为胤礽此举是“欲分朕权柄,以恣其行事也”。

更为巧合的是,就在这次巡幸途中,康熙最宠爱的十八子胤衸身染重病,心焦不已的康熙却发现,太子就如同十几年前看到自己重病时的表现一样,对十八弟的情况不闻不问。

他对胤礽大加训斥,说他身为皇子,却“毫无骨肉兄弟情谊”,两人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不久后,矛盾再次激化。

康熙回京途中,发现太子竟然在晚上偷偷靠近自己的帐篷向内窥视。这一发现让康熙惊骇莫名,事后他回忆称当时自己“未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于是,回京后不久,康熙就在畅春园召集众人,当众宣布废掉胤礽

这次废储事件的影响极为深远,康熙在废掉太子胤礽后,宣布要朝臣们一起公推一位皇子立为新储君。结果,诸位大臣暗通消息,一致推选八皇子为太子。

此时康熙已经54岁,年事已高却对权力愈发敏感,因此朝臣们这种口径统一的情况,让康熙措手不及又极为恼火,他收回之前要朝臣公推太子的承诺,不再公开立储。

太子之位空悬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短短一年间,康熙诸子因争储而产生的矛盾日趋白热化,为缓和局势,康熙再次将胤礽立为储君。

同时,大封诸子为亲王、郡王,希望以此来平息诸皇子之间的矛盾。

可之后的情况没有像康熙想的那样发展,废而后立的胤礽并没有变得小心谨慎,短短3年间,爆出多起与他有关的贪腐大案。

更让康熙失望的是,1709年的托合齐会饮案,直接将“太子党”这样一个朝野最忌讳的存在暴露在了他眼前。

步兵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这类兵部大员都倒向了皇太子,这让康熙震怒不已的同时也倍感惊骇:太子的势力难道已经开始蔓延到军队?

于是,1712年康熙再次召集皇子大臣,宣布废掉胤礽太子之位,并“拘执看守”。

自此,废太子胤礽失去了染指皇位的可能。

从胤礽两次被废的经历来看,他之所以被康熙废掉,的确与他自身行事狂悖,不拘礼法有关。他的种种凉薄行为,让康熙难以接受。这也造成他和康熙父子间深深的隔阂。

但同时有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注意,他两度被废,最直接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皇帝对他本人的才能和性格失望,而是因为感受到自己这个皇子对于他本人权力造成的威胁。

尤其是二次被废时的托合齐会饮案,暴露出太子势力的日渐庞大,这才引起康熙的极度警惕,以废储来抹去可能的威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