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是命中注定要住如此昂贵的房子

 齐一摄现美 2020-07-18

文章作者:阿植

文章来源:植观天下(ID:IBanker_business)


万科的郁亮有一次在考察完日本房地产市场后,问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日本东京,在距离市中心,

通勤1小时的房价也就每平方1万多,半小时也就2万,3万?

通勤1个小时半个小时,房价才1万2万,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以深圳为例,
半个小时1小时的通勤区域集中在宝安区,龙华区一带。
宝安区的均价是7.5万,龙华区均价是7万。

这是日本东京同样区域房价的2到3倍。

日本东京的人口也不比我们少,还建了很多一户建房屋(相当于我们的小别墅),

在这么不节约用地的情况下房价反倒比我们低很多?


 北上广深动辄8万,9万的房价,

真的比东京更值钱么?

△图:日本东京的住宅,除了摩天大楼,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户建,也就是独栋小别墅


1

深圳夫妻的现实困惑
“我在深圳工作、结婚、生子,到了买房定居的时候,终于还是被房价劝退

”再见,深圳!”

最近的微博热文《再见,深圳》,写出了很多人面临的无奈现实,

作者夫妇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留在深圳,一步到位。

买一个福田一般学位90平的小三房,总价800万。

好处是一步到位,但买这样一个房子首付和税费要260万,剩下500多万贷款。

首付的问题,作者和老婆五年存下130万,解决了一半。这在深圳算是高薪了。作者公司也不错,能提供50万的无息贷款。

即便这样,剩下的钱还需拉下脸面求亲朋好友帮忙。白领尚且如此,其他工薪阶层更是上车无望。

但是每个月2.5万的月供,那基本上就是月光。只能祈求无病无灾,公司不裁。

第二个选择:留在深圳,买小租大。

买个200万左右30平的学位房,再在学校旁边租个大一点的房子,月租1万多。

这样经济压力小一点,
但租房10年,平均2年搬一次家。
买任何喜欢的家具都要问一句:方便搬家吗?
 
第三个选择:离开深圳,去成都。
 

成都房价便宜,2.5万左右,但家庭收入小幅降低,日后子女就业还得面临去不去一线的问题。

下一代人依然要重复上一代人的纠结。

留在深圳VS离开深圳

作者的困惑,其实也是一线城市普通白领的困惑。
一方面是气候宜人,已经扎根的一线城市,一边是动辄8万9万的房价,
所谓居长安,居不易啊。
难道我们真的是命中注定只能住如此昂贵的房子么?

2

高房价的根源

北上广深的高房价,

问题的根子出在住房供给上。

中国一线城市的住房供给是严重的不足

3

怎么讲:广州天河区的例子

以笔者所在的广州天河区为例,

在可选的二手房里面(数据来源:贝壳网)

建于2000年-2005年的小区有95个

建于2005年-2010年的小区有103个

建于2010年-2015年的小区有73个

建于2015年-2020年的小区仅有16个

也就是说,

2010年以后天河区的住宅小区供给急剧减少。

2015年之前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区有15个,

2015年之后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区仅有3个。

诺大的天河区,最近五年,每一年只有3个小区有新增住房供给
这是多大的笑话。

是因为天河区已经没有土地开发了么?

显然不是。

google一下,

光广园快速以北,科学大道以南的两大块农地,加起来就有15平方公里。

15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

天河知名大盘小区汇景新城占地大概1.3平方公里,住户为3000户。

15平方公里可以放得下10个汇景新城,3万户,10万人。

更关键的是,这两块农地的距离,
离广州中心珠江新城,直线距离只有7公里。

在距离市中心不到10公里的地方,
就有这么大的农地,
天河区真缺地吗?

4

缺用地指标?

有人说一线城市不缺地,缺的是住宅用地指标。


事实是这样吗?

在贝壳网上搜5年以内小区,天河区有16个,增城区有31个。
增城是天河的2倍,增城的住宅用地指标远远高于天河。

天河近五年,有住宅供给的小区密度是这样的:屈指可数

增城近五年,有住宅供给的小区密度是这样的,多如繁星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广州不是缺住宅用地指标,而是住宅用地指标全用在远郊。

远郊,远郊,远郊,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广州住宅用地指标全用在远郊!
远郊是什么概念?

增城就是远郊。 
从增城区政府到广州市中心珠江新城,最短路线要60公里。
打车要1个半小时,打车费用高达190元。

远郊最大的特点就是:
打工族很难在当天和市区进行通勤。

无法通勤的住宅供给,
那不叫住宅供给。
那叫旅游地产度假经济。周末节假日去放松放松,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图:广州近5年的住宅用地指标主要供给给增城,南沙等远郊

贝壳网上楼龄在5年以内的二手房挂盘,

增城是1350套,南沙是510套。天河仅有86套,不到增城的十分之一。

增城,南沙全是远郊!广州的住宅用地全用在远郊上!

一线城市住宅供给第一大问题:

可以通勤的核心区(市区和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住宅用地供给失衡。

核心区少供地或不供地,远郊区供大于求。
 一个城市人口流入,居民购买力提升,可以通勤的核心区住宅却不供地或少供地,城市的房价一定是一路攀升的。

5

第二大问题: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供给失衡

我们往深里再问一层,为什么核心区少有住宅用地供给?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产业用地挤占了住宅用地

一线城市的第二大问题: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供给失衡


广州的例子


1995年广州开发天河北商圈,
2003年广州开发珠江新城,
2010年以天河北珠江新城为中轴线的CBD建成。 

广州花了15年时间建成的CBD,
总占地面积也就是10平方公里。

这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15年间取得。

现在新规划的第二CBD,拿的都是沿江极好的地段,
一出手就是18平方公里,是老CBD的近1.8倍,

广州真的需要那么大的CBD吗? 

一个城市一个CBD就不错,
浓缩着这个城市几十年的产业积累。
新的CBD,随手一划就是18平方公里,广州真有那么多商业写字楼来填充?

以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为例,
一个西塔,占地3万平方米,每天可以容纳的办公人数为1万人。

1万人需要多少住宅用地呢?
如果按人均25平米,容积率4.0来计算,一个西塔需要6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是办公用地的2倍。

办公和住宅的用地比,1:2比较合理,住宅用地是办公的两倍。
 
我们看看新规划的第二CBD规划图,
局部放大来看,这是金融城起步区的规划,
整个规划,只有黄色的两块住宅用地。
 
其中一块是拆迁的回迁房,一块是已经存在的小区江源半岛,

 也就是说,金融城根本就没有新增的住宅用地。

我们看另外一个反例,

也是在广州,广州的远郊,知识城的规划。

知识城距离广州市区44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远郊新区。
但你如果把知识城的规划,局部放大来看,黄色部分是住宅用地。
知识城密密麻麻都是各知名开发商的楼盘。
为什么近郊区不规划住宅用地,远郊区却规划那么多住宅用地?
这个问题恐怕不是规划局的同志可以回答的。

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失衡,近郊区少住宅用地,是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的又一原因。

6

增加核心区供给真能降房价吗?

增加核心区供给真能降房价吗?

当然能降房价。

还是拿广州举例子。 
同样是黄埔科学城的三个住宅楼盘:万科东荟城品秀星樾和黄埔中央城,

万科东荟城先开盘,在没有黄埔中央城的竞争情况下,万科东荟城的二手成交价在3.4-3.5万左右,品秀星樾定价在3.5-3.8万。

黄埔中央城一开盘价格定在3.2万上下。
黄埔中央城的开盘价马上压低了东荟城二手报价1000多元。
品秀星樾更是打出了凭中央城认筹单,可享受额外折扣的招牌。抢客意味十足。

黄埔中央城为什么会订出比周边楼盘低的价格呢?
因为黄埔中央城是一个接近2万户的大盘,开放商也担心卖不掉!

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对房价的影响立竿见影。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拿高房价的广州和低房价的重庆做个对比,重庆还是个不限购的城市。
 
也是贝壳的数据。
同样是两三千万人口的城市,我们看两个城市的主城区,
无论是5年内,10年内,15年内,20年内,重庆建成小区的数量都是广州的4到5倍,

充分的住宅供给,才是重庆主城区能维持1万多均价的主因。

7

结论

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是结构问题。

城市核心区和远郊区住宅用地供给结构的失衡,城市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供给结构的失衡,才是当前一线城市高房价的根源。

可以通勤的市区和近郊区,少供地或不供地,城市居民的购买力,集中在市区和近郊区有限的存量住宅上,从而整体推高了房价。

北上广深,我们不是命中注定要住如此昂贵的房子!

- The End -

本文作者:阿植,十几年券业老兵,历任知名券商财富管理部总监,机构业务部负责人。移动互联网大潮的下海人,致力打造跨境金融社群,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全球化竞争贡献一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