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入伏,不同病症的艾灸取穴方法

 4050szl 2020-07-18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较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一年中较容易生病的40天。三伏过不好,容易留病根。

2020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不同病症三伏灸如何取穴



1

保健穴位

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

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2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3

美容养颜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陪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4

腹泻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5

空调病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颈部正中属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6

骨关节病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效果显著,不要错过。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

作用:培养固本、温肾壮骨、活血化瘀。

7

皮肤问题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患处。

8

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三伏灸具体操作方法



施灸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温和灸:每穴15分钟左右。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艾灸时间、疗程、取穴要自己灵活掌握,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重要。



三伏灸注意事项




1.艾灸时房间内不可通风或开空调。

2.过饱不宜艾灸,最好饭后1小时后开始灸。

3.艾灸时保持心情平和,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4.艾灸时如出汗较多,则是寒湿外排的现象。

5.艾灸后毛孔舒张,在半小时内不宜碰冷水,以免受凉。

6.艾灸后,要隔1小时后再洗澡。

7.灸完后,如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调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