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围城》赏析

 山间溪流阅览室 2020-07-18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

      《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批判指向和社会人生的感悟。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性。”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现实的社会里,包括知识社会,在法国游船上构成的留学生世界,上海苏文纨周围形成的留学生世界,都是容易注意到得社会相。而比较容易忽视的是方鸿渐故乡老知识分子的世界,方鸿渐感到四年后的故乡“回来所碰见的还是四年前那些人,那些人还是做四年前所做的事,说四年前所说的话”。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使方鸿渐的家乡有所改变,这正体现了中国某些地区封闭落后闭塞的特质,虽然从曾国藩那些“洋务派”开始就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知识文化制度体系,但是这些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使整个中国脱胎换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仍大力附着在人们内心的深处,渗透到人们的言行,行为方式与处世哲学中。而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批又一批去“喝洋墨水”的“方鸿渐们”。在中国在家乡的私塾,他们受的教育都是摇头晃脑的老先生们教授的“郁郁乎文哉”,而在海外的几年,他们头脑中灌输的身边接触的都是罗曼罗兰们,黑格尔们和尼采们,中西方的文化相异在他们身上矛盾,交融,升华,反射出千奇百怪的光彩,而在社会上反映最深的毋庸置疑就是方鸿渐们的“知识分子”世界了。

       知识社会写得最千奇百怪的,最污浊的,当然是三闾大学。可以看作是中国战时大学教育的批判书或是讽刺喜剧。但有意味的是,当小说写到方鸿渐,孙柔嘉的家庭悲剧时,作者突然提出了中国家庭,学校,官场三种三者的高度一致性。在三闾大学,在方鸿渐惊奇于孙柔嘉从范小姐那里可以听来各种消息,孙柔嘉便说:“这个学校像个大家庭,除非你住在校外,什么秘密都保不住,并且口舌多得很。”方鸿渐则对一心要做政治家的赵辛楣,谈感想:“怎么学校里还有这许多政治暗斗?倒不如进官场爽气。”后来方鸿渐在上海同孙柔嘉谈大家庭里的阴谋诡计,感慨地说:“我有时想家里真的和三闾大学一样是个是非窝。假如我结了婚几年后到三闾大学去,也许训练有素,感觉灵敏些,不至于给人家暗算去了。”得出的结果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彼此彼此,都是“造谣学校”。可是深陷这个三位一体的大社会,要想逃学可就不容易了。深陷“围城”社会,几乎就是宿命。

      《围城》批判性十分明显。读《围城》,常常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就发出会心的微笑,是任谁都有的阅读经验。形象的,具有美感的批判,笑的批判,就是讽刺。在20世纪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中,钱钟书的讽刺,面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具有以往讽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品性。他的讽刺已经超出了愤怒,也净化了丑,俏皮,幽默,面对千奇百怪的世界是一种优雅的审美风度。这种讽刺质地精巧,机敏,犀利,富有才智和想象力。

       钱先生的批判更深层次的,更具有深入内涵的就是对人性的探讨与批判了吧。顺理成章的,《围城》更深入地揭示了人性,作者写了一类人,但“没忘记他们是人类”而且“只是人类”。

       钱先生用了两条路径来揭示这种“人类”。

       第一是从对书中的人物的文化人格审视,到透视人性的弱处。方鸿渐的懦弱,苏文纨的虚荣,孙柔嘉的阴柔都指向人类的劣根性。我们读起来先似乎只与他们或她们本人有关,但如品橄榄慢慢品味细细体察就会看出这些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来分析的。

       第二是由人生的具体挫折,具体的失败进而到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宏观的展示,理想和幻灭,循环往复。取得,便是丧失。正印证了千年前老子的“祸兮福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得到的不一定就是完美,失去了又不一定不是“塞翁失马”。小说中一直都有极其精准直指人生与人心的人生寓言,“鸟笼”,“围城”,当然还有更扑朔迷离的“老自鸣钟”。当方鸿渐睡死过去的时候,它突然打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的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书中的最后一段就是全书的结句,很能显示“老自鸣钟”的寓言对全书笼罩性的意义。这些寓言,它们对现代人生不确定性的表达,尤其深刻。那个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钟是方鸿渐的象征,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也是人的某种象征。它是世界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时间在的迷失,停滞和无出路。“老自鸣钟”“围城”谁读过《围城》之后都会惊叹于它的独特的文风。有的小说读完能留下故事,有的能留下人物,《围城》不但能留下两者,但更能留下有趣味的,有想象力,机警的,俏皮的,充满知识含量的语言。作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而与此相关的典故,理论,印象,联想,感情,诗绪便会一齐奔集笔下,拥着吵着,等待挥洒而出,喷薄而出。

       领会语言文学的好处是离不开整个作品的。语言的意味,涵义,必须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在上下文中,才能体会。《围城》有多方面的文学语言成就,它是小说,是叙事的文学作品,却有那样多的比喻句子,可说是文学的一大奇观。作者反复说过:“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钱先生是中国文学譬喻语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是集古今中外这方面大成的少有的极为优秀的小说大家。

       很多评论家认为优秀的小说关键看情节,而我更推崇钱先生的小说请节与语言并重,用微妙,新奇的语言将零散的情节贯穿起来,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吧。

       真的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创造力,像曹元朗的《拼盘姘伴》,那叫一个恶心,恶心也恶心的绝妙,将那自我标榜的“新古典主义”诗人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整个场面跃然于眼前,实在叫人读完不住叫爽。

       围城的意义有很多,最表层的便是方鸿渐的爱情道路,方鸿渐闯进了苏小姐的城中,而无法逃离,心中却又想着另一座城——唐晓芙那边的美丽风景。在拼命的挣扎,挣扎与妥协之间,当方冲出去了苏小姐的围城后,才晓得唐晓芙的城对他来说的海市蜃楼一样的可望而不可求。而就在他割舍不下又放不了手时,他有进入了另一座围城。这座城与上一座城相比上升了一定的层次,即社会阶级层次。三闾大学是当时混乱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钱先生主要想反映的社会层面。文人学士粉墨登场,看上去一些或老实或木讷或谦谦君子或翩翩的小姐们的较好的社会形象,在三闾大学的舞台上暴露出了他们全部的丑恶面貌。自私,守旧,猥琐浅薄在这里屡见不鲜;谦谦君子摇身一变成了酒色徒;偏僻小姐也化作了八卦,低俗的长舌妇,这些人的穷形尽相,反映了社会的一大类人,被作者用戏剧化的故事展现出来,好像x光透视一样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将社会这座大围城中的各阶级形象挖掘出来,使得身在这个社会中的像方一样依旧怀着点善心而与世无争的人被压制得被迫地想从中逃离出来。

       但从这种围城中逃离就没有爱情的围城的好摆脱了,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城里,社会的惰力销蚀了方鸿渐一类人的向上的力量。于是在这种围城中抗争,就难免没有苦闷,孤独和彷徨了。城中的人想逃离开,即又不知道出去后会有怎样的未来。好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样,徘徊在进退人生的两种境界里,尴尬得一败涂地。

       然而,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那还是要回到背景去谈。事情是当时日本侵华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国家的侵略本身就是围城的困境。在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被迫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习惯,思想,生活被生硬的改变,使人们的心理更加窘迫,围城代表了中西文化冲突的困境,又升华到了国家历史的局限性上。作者此时也未真正指出围城的时代意义,而又是从小方面着手,用方鸿渐与孙柔嘉不圆满的婚姻上体现的。把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弊端扔给了读者去思考。方孙的婚姻好比潜在着危亡的中国,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能成的婚姻就稀里糊涂地凑合在一起了,不欢而散或者说是失败,这是注定的结局。从中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大到国家,小到人生的现实讽刺和伤悲。

       有人认为,《围城》是现代《儒林外史》。它反映了人性的软弱,自私,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其实无论你怎样理解,把这部小说置于现代生活里,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取些教化。现实中,我们的周围也不会有“围城”这样的困境,得到了的不去珍惜,得不到的不放弃。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城池接踵而至,你没有办法改变地势,那你只能学会飞翔;你没有办法去躲避围城之惑,那你只能宽广地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正确地对待不断追求和对所追求到成功的不满足和厌烦之惑的矛盾的转换,才能处理好人生两界中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国家是一座城,一座崛起的城,也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冲出禁锢牢笼,我们的城才能更加坚不可摧,也只有摒弃了历史的局限,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才能从城中真正解脱,主宰它,而不是受其压制。

       想到这里,发现这部小说依旧还有很大的魅力所在,还是忍不住想再细细咀嚼每一句对白,嗅着时常散发的智慧芳香,和着爱情无奈而又浓郁的色彩,品着世事兴衰,仿佛又走进了书中的那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