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川肥料厂诞生记

 吾影吾踪 2020-07-18
【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川肥料厂诞生记

初创年代的川化厂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即便以天府之国扬名的成都平原,一亩田也“不过才收三、四百斤谷子。”88岁老农人谢正全说,年轻时候饿肚子的滋味,自己永远都记得。

传统的农家肥已经填不饱庄稼的肚皮。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解决人民的温饱,建造化肥厂,迫在眉睫。

选址

1950年,全国第一次化工会议召开,决定大力发展化学肥料,并在吉林、兰州、太原和四川建设四座氮肥厂。前三套从苏联成套引进,四川的这一套则利用当时苏联的技术自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厂址选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

为何选址五通桥?这里有一段故事要讲。

川化的前身,是位于四川五通桥老龙坝的永利川厂。永利川厂兴建于1938年,由杰出的化工实业家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所创。抗日战争年代,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所属的永利沽厂和永利宁厂相继沦陷后,他俩迅速转移重要化工设备和人员,入三峡、进岷江、泊乐山,至五通桥老龙坝,重新建起一座新的永利厂,因座落在四川而被命名为“永利川厂”。

1953年5月1日,中央化工局(即化工部前身)决定成立“四川新厂筹备处”,同年奉命与永利川厂正式合并,四川化工的“摇篮” 在这里起步。

合并过后的新厂建在哪里,也有细致的考量。乐山五通桥老龙坝交通不便且雷击频繁,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经多次勘察,历经六年,五易其址,厂址最终在1956年2月7日尘埃落定——成都北郊(即青白江)。

回忆“五易其址”的艰难,69岁的杨玉如记忆颇深。杨玉如的父亲是永利川厂的一名会计。小的时候,他和姐姐、妹妹、弟弟跟随父母以厂为家,厂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在来青白江之前还到重庆等地生活过。直到1956年举家随厂搬迁到青白江,一家7口的生活才完全安定下来。

“刚到青白江的时候,由于川化的员工住宿楼没有修好,我们一家又在城厢镇生活了一段时间,第二年才搬进了川化职工宿舍。”回忆过去,杨玉如笑着说,“我们兄弟姐妹出生地都不一样,有乐山的,有重庆、成都的。”

厂址一确定,建设“飞快”动起来。时间不等人啊。早在1950年全国化工会议后,吉林、兰州、太原的项目均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甚至吉林肥料厂已计划于1956年9月试车。而川化的筹建在长达近六年的时间里,都耗在了选址上。

开建

1956年9月1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化工垦荒者,拉着“夹夹车”,在成都北部一个叫红旗村的田野上,掘地三尺,打桩立柱,奠定了天府化肥自力更生的第一块基石。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型氮肥厂——四川肥料厂正式动工,开创了境内现代工业的历史。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原四川化工厂副厂长段以山记忆犹新。“第一期工程设备材料主要由国内供应,由川化人员在现场设计修改、监督施工。工程条件非常差,连油毛毡棚都是自己搭的。”

段以山说,因为建厂初期各种建筑材料的需要,1959年川化还成立了砖瓦车间,开始自己烧制建材。

1958年12月8日,年仅16岁的杨孟德,背着铺盖卷,坐火车来到青白江,以学徒工的身份,加入了创业初期的川化。

学徒工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劳动课,挖川化生产水厂的沉淀池、修化机厂门前的马路、到砖瓦厂烧砖……“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如今78岁的杨孟德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倍感骄傲,那是一段艰苦的建设岁月,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苦。

“干干干,我们要大干,鼓足干劲排万难,力争上游永向前,革命不怕挑重担,咱们越干心越欢……”他忍不住哼起了熟悉的劳动号子。

直到1959年9月27日,终于迎来了川化史上第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到21个月的时间,第一套合成氨装置建成并出产品!这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套国产化中型氮肥厂建成。

从此,天府无化肥的历史成为遥远的过去。

记者 罗冬梅

图片 唐兴泽

编辑 白桂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