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一则可治疗痛经的方子——桂枝加芍药汤。 ◆ 方药组成 桂枝6g,芍药12g,大枣30g,炙甘草4.5g,生姜6g。 ◆ 用法 水煎温服。 ◆ 运用要点 证属表邪内陷太阴。 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腹满时痛、腹部冷痛,腰酸,痛剧则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喜温喜按,舌红,苔薄白,脉细或脉缓。 临证以发热、汗出、恶风、腹部冷痛、喜温喜按、脉细或脉缓为运用眼目。 【 六经方证病位 】 主治表邪内陷太阴,以脾络不和为主之证,划归太阴病之方。 【 方证辨析 】 本方出自《伤寒论》,由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方中桂枝汤补虚和营,托邪外出;倍芍药益阴,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共达补虚和营、理脾调中、缓急止痛之功。 【 临证札记与拾遗 】 桂枝加芍药汤见于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一、桂枝加芍药汤证焦点析 桂枝加芍药汤证为太阳病误下,表邪内陷太阴。但此方的特点是太阳表邪不甚,并以太阴腹满时痛为特征,六经方证病位属太阴病之方。 与此对应的是,在桂枝加芍药汤证基础上又见阳明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证,六经方证病位属阳明太阴合病之方。 二、桂枝加芍药汤治痛经原理 桂枝加芍药汤临床用于治疗痛经,要充分解析其原理,需溯其源头: 1.从条文云属太阴看,太阴病的提纲证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水饮停。而痛经发作时,契合太阴病主证之一“时腹自痛” 的特点,剧时则恶心呕吐也不少见。 2.桂枝加芍药汤为桂枝汤倍芍药三两而成,含小建中汤之意。桂枝汤“外证得之,调和营卫以解表;内证得之,调阴阳以和里”。此方倍芍药三两,深入阴分,既补络虚,又调气血,可解虚寒性痛经之腹中挛急。诚如柯韵伯云:“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 3.与桂枝加大黄汤相对应,太阴虚痛用桂枝加芍药汤,阳明实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4.桂枝加芍药汤中含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功擅解除内脏痉挛性疼痛,且其腹证的范围极其宽广,既含剑突下中脘部,又含脐下腹部,甚至还可深入胞宫,以除痉痛,是以作为主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