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度过军转关的(2)

 蓝鹰书院 2020-07-18

               02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抉择

1913年夏,20岁青春貌美的宋庆龄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她原本打算回国度假后,返美继续深造,将来作为一名医生或记者为国人服务。

但当她见到自己崇敬的革命领袖———当时的流亡者孙中山后。她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抉择。以“委身于革命”的纯真和虔诚,成为孙中山的助手、战友和伴侣。

在与孙中山并肩走过的十年中,顿挫大于发展,失败多于胜利,但不论在任何艰危的情况下,宋庆龄都追随在孙中山的左右,抚慰他的伤痛,分担他的压力,协助他工作……成为激励他在失败中奋起的动因之一。

孙中山逝世以后,他的事业被他的“学生”和“信徒”———国民党右派所出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她在中国共产党因国民党的围剿和“左”倾路线错误,使革命濒临失败的形势下,明确地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路线。

优秀的个人品格及睿智卓识,使宋庆龄的两次重大选择都站在了正确的方位上。

在看到这个故事之前,我已经在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的选项上做出了抉择――自主择业。

至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有三。一是2016年7月,根据我们的家庭计划,爱妻有了身孕。在双方老人都无法照顾的前提下,我理当以爱人、闺女和肚中的二宝为重。二是我肯吃苦,能够写点东西,还能画点国画,想找个差事可能会比较容易。三是我答应过爱人,我们在合适的时候会带着她和两个宝贝周游世界,去布拉格看花海、去巴黎广场喂鸽子、去纽约街头听流浪歌手演唱,等等。而自主择业后的时间正好可以任你挥霍。

但在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的想法有了转变。

我在想,一个人的一生匆匆几十年的光景。选择自主择业的三个理由全然是自我的。一个围绕自我以及小家的目标实现起来,其实非常简单。但他的意义何在?

我真的可以重新上路,再干一番事业吗?

于是,某个周末。瞒着家人,我去人海茫茫的街头应聘去了。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似热闹,但可供求职的岗位真的很少。

应聘餐馆的服务员,对方不屑地看了看我。

多大了?

44。

以前干过吗?

没。

当服务员!?

恩!

我这后厨可以加个洗碗的,干不干?

您不是招服务员吗?

服务员得长的差不多点的才行。

……

应聘房产中介。

哥,您多大了?

44。

您气质真好,一点也不象44岁的人。

恩,我经常锻炼身体,24的小伙不一定能够跑的过我。

哥,您真厉害!我们这不比谁跑的快,只比谁的单子多。如果您想干,您不用座班,有客户买房卖房租房介绍给我,成交后给您提成。这是我的名片。

……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贝。

我想,我的位置和价值不应在这里。

那几天,我一直在思索,如果我选择了计划安置会怎样?

最现实的问题是二宝出生后的照顾问题。什么看花海、喂鸽子、听音乐以后还有机会。

我想,必然会有一条道路。既实现了理想抱负,也能够顾全小家的确幸。肯定以及必须有,只是我还没有找到而已。我坚信。

一个周四的下午,闺女到附近上舞蹈课。碰到了同学的家长,在等孩子上课的时间,我们聊起了如何抉择的问题。

他也是确定今年转业的老吴。

他说他听了很多战友的意见,最好不要选择自主。在体制内习惯了,脱离体制可能不是那么好发展。至于你说照顾二宝的事,完全可以请个保姆。难也就难三年,上了幼儿园就好了。

听人劝,吃饱饭。

我立马拿起电话打给干部处干事打电话。

喂,兄弟。现在还能改吗?

可以,下周就不行了。

那这就给我改成计划吧。

哥,不变了吧?

不变了。

……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丝毫否定自主择业的意思。相反,从媒体上获知,许多优秀的自主干部闯出了伟业。

我想表述的是,选择计划或是自主,需紧密结合自身实际。

那么什么是自身实际?

就我个人而言,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比较适合机关工作。另一方面,我个人有一种家国情怀(此处有砖飞来,行人请注意避让)。总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而这一切,似乎到政府部门更合适。第三方面是我没有下家。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我是我亲戚里“官”最大的。

我曾在回商南老家时,被乡亲们问及当多大的官。我说副团。有的听不懂,我说我是“副县长级”,他们懂了。可我这么大的官,也没在地方建成什么人脉,可以让我直接再就业,做着令人艳羡的高管,拿着传说中的高薪。

回到本章的开头。如果宋庆龄当年没有选择回国。如果回国只是探亲,没有选择孙中山,如果在国共两大阵营中没有选择共产党。历史将会怎样?

她或许会在美国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中国的革命史或许会改写。

热爱祖国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宋庆龄优秀品格的核心。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解放幸福,她可以忍辱负重,毫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她的睿智卓识使她在经历了无数曲折之后,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她做出科学抉择的保证。

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曾寄希望于国民党左派,认为它是“代表中国的工人阶级,代表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团体,她希望把他们团聚起来,加以改造和整顿,重振国民党以复兴中国革命。因此她在苏联期间,与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筹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使其继续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但国民党左派的涣散使她很快失望,终于不得不宣布“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而将目光集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

人生最难的就是抉择,每个路口,转过就是另一种人生。

当前和可见的未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走进新时代,需要大批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建设者去实现她的伟大复兴。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拒绝崇高。

一切只图个人安逸,一切只往钱看的年代似乎正渐渐过去。

时常听到有人抱怨,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抱怨的同时,您可曾想过,您也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和不完美,最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让我们深爱的祖国更加美好。

一个家庭,如果夫妻总是抱怨,这个家庭必然不会幸福。一个集体如果总是抱怨声,这个集体必不会担以重任。一个国家如果处处是抱怨声,个人的幸福只是电影导演镜头下的慰籍。只能是一场春秋大梦。

转业到地方安置。我理解,那是无数革命英烈用他们生命和鲜血为我们铺就的成长成才之路。人民为了让革命先烈在天之灵得以安息,倾其所有将他们的接班人安置好。目的是希望这支经过岁月打磨,正值青壮的队伍能够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再立新功。

我的抉择已做出。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

登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报国和发展自我也无需全部进入政府机关。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会深度思考的人,因为会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而那些不会深度思考的人,则会咬牙硬撑,十年如一日的在一个岗位上。他们欠缺拼命和勤奋吗,都不缺,他们缺的是深度思考。

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只有带有深度思考的拼命干,才能让你达成你的生活愿望,反之,则是在重复劳动,浪费生命。

那么什么样的同志适合自主呢?我个人的理解。一是专业技能强的。你能够在国家这个层面专业领域泳池里,不靠外力,游得好淹不死的。二是家族有好的经商传统且一直有家族企业的。三是人脉坚挺的。能够真心帮你成事的。四是生活无忧。追求小资情调的。五是其他超出我认知范围的。

如果只靠梦想,无专能,就想闯一番事业,不是没可能,而是你有没有曾被逼上绝路而又起死回生的经历。如果没有,你需要谨慎。

不管是计划还是自主。这个时代都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

舞台足够大,能够容下我们所有的梦想。

我们从未分开,只是在另一个战场相遇。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斜杠尖兵。作者微信号:c54918685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