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苏饮

 昼三夜二205 2018-09-15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6g)枳壳去瓤,麸炒  桔梗去芦  木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各4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方解】本方证由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而致。风寒束表,肺气闭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痰湿壅肺,阻滞气机,故咳嗽痰白、胸脘满闷;表证应当脉浮,今脉反弱,且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是气虚之征。治当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功擅发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气宽中,故用为君药。臣以葛根解肌发汗,人参益气健脾,苏叶、葛根得人参相助,则无发散伤正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半夏、前胡、桔梗止唛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渗湿以助消痰。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合,七药俱为佐药。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为佐使。煎服时,少加生姜、大枣,协苏、葛可解表,合参、苓、草能益脾。诸药配伍,共成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为散补并行,则散邪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本方与败毒散皆治气虚外感风寒。所不同者:败毒散所治为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气虚程度不重,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此方为风寒表证,且气虚程度较重,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为主,加之痰湿与气滞亦甚,则又增半夏、术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之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为辩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将荆芥、防风易葛根;头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强解表止痛作用;气滞较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  “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临床报道】

 陈氏以参苏饮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6例。结果:服药后3个月内无发病为痊愈,计10例;服药后发病次数减少或病程缩短为好转,计24例;药后发病次数及病程无变化为无效,计2例。总有效率94.4%。[陈红,参苏饮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6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8;4(6):57]

【实验研究】

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者有较好效果,现代药理以参苏颗粒剂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本方有持续降温、延长痛反应时间、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促进小鼠支气管对酚红的排泌、升高脾指数及碳廓清指数等作用。由此提示参苏饮不仅有较好的解热、镇痛、镇咳、祛痰等作用,且具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魏云,等.参苏颗糍剂的药理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8(3)  :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