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枷锁》:人生的意义在于毫无意义

 山阴芥子 2020-07-18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这是一本带有毛姆大叔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杂糅着作者自己的经历,人生感悟和自我剖析。讲述主人公菲利普于坎坷生活中探寻真理,逐渐摆脱人生枷锁,最终获得精神自由的成长过程。读起来偏沉重,因主人公菲利普生活充满苦难,遍布挫折,也因作者叙事手法比较冷酷和辛辣。菲利普对自我、宗教、理想与现实、爱情、友情、金钱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历程,对我理解和感悟生活很有启迪。

1
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菲利普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克朗肖告诉他谜底就在波斯地毯里。在历经人生波澜起落后,海沃德和克朗肖的死使他对人一生意义产生深刻思考。最终找出了谜底:生活毫无意义。“人降生于世,便受苦受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人的一生看起来就像地毯,人是织工,每个地毯图案独一无二,即使地毯格局的错综复杂也并非出于某种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乐趣罢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地毯的编织材料,不论幸福还是痛苦,都无足轻重。生命结束,地毯便不复存在。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这谜底怎么这么极端,人生怎么能没有意义?这不虚无主义嘛。而通过菲利普的精神世界自我剖析和以后行为则可以进行解释:

宇宙中人类生命本无意义。“生活毫无意义。地球不过是一颗穿越太空的星星的卫星罢了。在某些条件作用下,生物便在地球上应运而生,而这些条件正是形成地球这颗行星的一部分。既然在这些条件作用下,地球开始有了生物,那么在其他条件作用下,万物生命就有了终结。人,并不比其他生命更有意义。人的出现,并非是造物的顶点,而不过是自然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罢了。” 人不过自然的产物而已,而人却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衡量世界。对我们有益的,我们赞扬;对我们有害的,我们排斥。我们来衡量世界:苍蝇、蚊子、老鼠是有害的;宠物什么行为是听话和不听话;怎样是美,怎样是丑;怎样是善,怎样是恶….世间万物,人不过其中一种。假如我们变成老鼠的体型和习性,那么我们对环境、对其他物种、对卫生等的判定又是另一种标准。在茫茫宇宙空间,漫漫无尽时间,人类是极其渺小如微的。人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小到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到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毫无意义,我们只是以自己为评判,让其看起来充满意义罢了。

此意义非彼意义,人生不应该强加意义生活没有意义是指生活没有固定衡量标准,世间因此并没有绝对的生活意义,也没有绝对的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幸福也并非唯一标准衡量图案美观与否的尺度,苦难失败、平凡普通也是一种美。而寻求生活意义的枷锁就在于人总是寻求一套规则来说明做什么样的事,履行什么样的步骤后人生是才是成功是幸福的。在自己生命里,你是采集自己人生图案的织工。地毯的图案怎样,格局怎样本身不具有意义,你需要从中建构生活意义,而不是盲从世俗标准。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生充满着不同,遭遇不同选择不同。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是一种人生,孤身一人流浪世界也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关键在于你自己,如果以自己内心为标准,那心灵怎能不会自由?

如果说菲利普的想法是虚无主义中带有存在主义,那我的世界观则是纯认同虚无主义,我认为人生彻底是不具有意义的首先整个人类社会都是被建构的背景下,我认为人并无主动性。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大环境,那你的人生走向、你的为人、你的性格和行为会不会是另一种?从你出生后,你身边环境就开始塑造你,你的父母、你所经历的事、你居住的地方、你遇到的人、你读的书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搭建你的人生轨迹。某件事上你觉得你应该怎样怎样,或者你做到了怎样怎样,以为是你主观做出的决定和判断。仔细想想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和判断?这些决定和判断的背后是什么让你形成这种认知行为。我们以为我们一生有亿万种可能,都是自己选择出来的,而说到底是环境迫使你做的选择出。既然没有主动性,那人是不像环境的程序一样?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再者,我理解固执偏见的人,也理解恶人。有的人所处的环境注定使某些人没有机会像其他人一样,避免苦难,受到良好道德教化和教育,拥有开阔认知。简而言之,人是环境的产物。当然说到这里,也并不一味消极,接受生虚无,也要接受死的虚无。也不是安于沉沦,而是既遵从普世建构的价值,又不自欺欺人。并不完全否定追求积极向上,只是“认清”积极后仍努力去获取“意义”。也能坦然接受挫折与失败,甚至苦难。

2
关于人生的枷锁


 1.身体的枷锁 
菲利普因腿脚残疾,小时饱受欺负和嘲笑,塑造自卑、敏感、孤独的性格。他为自己身体而感到苦恼和痛苦。随着心理的成熟,身体的不幸让菲利普从试图掩饰和逃避,到坦然接受,到毫不在意。虽然最后菲利普仍然进行了腿部矫正手术,但已然不再是出于心理负担。
人生而千千万,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丑…而每个人都想要一个完美的身体。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而让其影响到内心,那么势必将亲手为自己套上枷锁。我不否认长相会给人带来许多便利,比如我们往往对人的了解先从外貌开始,我们天然想接近美,而且常在潜意识里认为外貌好的人其他方面也一定不错。尽管好身体外貌长相可能成为接近他人的敲门砖,但长久与人相处时好的性格人品则是最有效保持剂。所以不用迎合一直在意你外貌的人,也不用因自己平庸长相而缺失信心。接纳自己,远离颜狗。

2.宗教的枷锁 
如果未抛弃宗教,或许菲利普将按大伯的想法而上完宗教学校,成为一名牧师。菲利普抛开宗教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家庭、学校的宗教氛围让他开始信仰宗教,而验证宗教的教义让产生怀疑。因对校长的崇拜和身体不幸是上帝恩宠的表示,主张自我牺牲的宗教再次激发菲利普的宗教热情。猛烈的热情过后,菲利普看清宗教人士大谈道理却言行不一的虚伪,阅读的增加和朋友的辩论让他彻底放弃宗教。但宗教所主张的美德却被他接受下来。
宗教成为很多人精神寄托的场所,精神的依赖。保住宗教,自己感动自己,认为自己奉献宗教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宗教的好处与坏处不必辩论,并不说信仰宗教不好,但如果你追求精神自由,那么宗教对你而言就是枷锁。大部分国人并不信教,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也是一种教)。如果我们对宗教进行广义,那么消费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代表的社会大流也是一种宗教。因此追求精神自由就更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

3.理想的枷锁 
菲利普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不顾伯父伯母反对而跑去巴黎学画。学习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绘画需要天赋,而他缺少天赋。一个缺少天赋的画友的不幸,让他认清理想和现实的沟壑。明白没有意义的坚持往往是虚度人生的最大来源,于是依然放弃学画的艺术追求而学医。后来菲利普还想周游世界,在周游世界和结婚之间,他向现实妥协,选择后者。
理想,谁都有理想。小时候我们梦想着成为警察、画家等。我们那时总以为自己不平凡,而随着成长,那些理想的锋芒逐渐被现实磨暗。“人的一生所做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很不相称,人要为年轻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付出饱尝幻灭之苦的惨痛代价”。在现实往往残酷,抛弃难以实现的理想并不丢人。我佩服那些坚持理想到底的人,但更佩服那些脱离理想时为了拥有更值得其他东西的人。

4.爱情与情欲的枷锁 
菲利普最后对威尔金森最后的转变,是他突破了爱情的枷锁的证明。菲利普和威尔金森、米尔德丽,诺拉和莉莎之间的故事就不表述了,因为我表述不出来。只能说菲利普对威尔金森是渣男行为,米尔德丽是绿茶婊,诺拉和莉莎是闪耀爱的光芒的人。感受是爱情要对等。

5.金钱的枷锁  
菲利普炒股破产,身无分文,饥饿两个星期,感悟出“经济拮据会使人变得渺小、卑贱和贪婪,会扭曲人的性格,使人以一个庸俗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人常常寻短见,根源常在与人没钱。没钱时他盼望大伯早死以便继承遗产,来完成学业。钱就像人的第六感,没了它别想把其他第五个感发挥极致。如果没了收入,人生一半会被堵死。而他经过和在底层行医与穷人接触,又对钱看的很透彻。所以后来他需要钱,却不再贪钱。
钱很重要,我也对钱充满渴望。有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娱乐,更安心。但对钱追求也往往伴随着被束缚的可能,以其自由为代价的付出。金钱的枷锁面前,谈不上摆脱,只能于其中求适度。

3
关于人性   


人是一种动物,生存与繁衍是生物性本能,因此自私是天性。人被社会所束缚,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升华为道德,不利于社会和他人而遭受惩罚。人本身是善恶矛盾体,有善有恶,总体恶大于善。善和恶常集中人一身,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因不同身份释放不同程度。人的智力才能有千差万别,而情感总是很接近。只是有人伪装的好,有人赤裸而已。人无完人,因此不必强求公众人物成为道德楷模,接纳自己恶,学会约束自己恶。像菲利普一样,跟从自己内心但小心街边警察,在世俗规范之内行自由之事。此外,人性是一个面,不能简单判定一个人,要看其善也要看其恶,不能单纯以一个点一个行为去断定一个人。
4
关于死亡   


“他活着,不过是一个碌碌之辈,无声无息;他一死,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我常常想,我们现在脚底之下小小的几平方厘米土地,曾经被无数人踩踏过。他们是谁?在做什么?怀着怎样的心情?无数人死在这里,现在有谁记得? 芸芸众生,他们都消失一干二净。即使流传下来的名字,只不过一种符号而已,而符号往往无足轻重。生是死的前提,所以活着,才有意义,而意义只关乎自己。死亡也不足为惧,人活一生,不必非要参透世界本质,过自己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比你不幸的千千万,比你幸福的也千千万。怎样都是一种人生,那么何处结束人生走向死亡也无关紧要,所以活在当下。
5
关于公平   


“有些人并不比菲利普高强多少,却一个个飞黄腾达;还有些人要比菲利普高强不知多少倍,可就是郁郁不得志”,人生而不公平。不同人的机遇、环境资源丰富程度就是不一样,那又如何?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平凡也好,都是人生。命运与物质总是充满不公,与其埋怨不公,不如追求内心祥和。
6
关于懂得与行为

   菲利普很多时候对自己内心剖析很清楚,很多道理也懂,但很多时候他的人生哲学却难以帮助他。并不是懂得就会马上产生实践效果,总是在反复多次才能或否定或践行道理。这就涉及理性和感性,人真是复杂。不光善恶交织,理性和感性也交织在一起。这就是道理都懂,常常感情用事。无解,唯有自己和自己做斗争,才能做到螺旋式上升。
7
关于苦难   

   这本小说读起来沉重,不甜。菲利普一生遭遇好多挫折,总是挣扎。我想我们的一生不也是么?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却是长久的,而且人的一生苦永远多于乐。苦难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层次不同境遇的人有不同糟心事。因为人有比较心,而且是往往从比较中产生幸福感。生活多琐碎,生活需要不断付出。尼采说:“活着就是受苦,生存就是从苦难中找出意义。”苦难并非贬义也并值得的,因为苦难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面,是体验人生和感悟人生的泥土而已。

说实话这边书读起来挺冗长的,而且我还觉得菲利普挺能作的,但正因为这样人物很真实很丰满。而且从他身上我们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辈子追求自由的菲利普最后还是向一个妻子一个家庭这种平凡幸福“屈服”,结局也算美好了。

本人目前阅历不够,思考深度也不够,对书理解就这样。等这些再丰富些,到时再看有什么感悟吧。

文字撰稿|123

图文编辑|大莹

在看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