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惹哭宁静的她,值得夸!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7-18

根据读者们的反馈,关于想看乘风破浪哪个小姐姐,在后台呼声最高的就是阿朵了。

而阿朵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的共情力特别强。

今天我们也想通过阿朵,跟大家聊一聊:

共情,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在书籍《共情的力量》中,作者亚瑟是这么定义的共情的:

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也就是说,共情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

共情需要切换到他人的视角,看到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人内心的感受;

二是对他人作出回应。

这些回应能让别人感受到——有人理解了他。

或许你曾有过这些经历:

在心情低落时,他人的一句话,能让你原本低落的心情突然变得明媚;

在自我怀疑时,一个不起眼的句子,会让你瞬间释怀。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在阿朵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些充满共情力的表现。

01

共情话语比普通的安慰更有力

 普通安慰:“你可以的”

阿朵式共情:“这是你的功课'

在第二次公演之前,袁咏琳因为不自信,多次想把队长的位置,让给阿朵。

一般情况下,人们能想到的回应就是“你可以的。”

这这种说法显然无法说服对方。因为对方就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当担队长,才焦虑不安。

但阿朵对袁咏琳的回应是:“这是你的功课。”

这句话让袁咏琳当场泪奔。

在这里,阿朵做到的是:发现对方更深一层的情绪。

作为过来人,阿朵能理解袁咏琳的害怕 。

她知道袁咏琳并不是真的不想做队长,而是太想做好队长!因为压力所以产生了恐惧。

阿朵并没有放任袁咏琳想放弃的心态,也没有忽略她的退缩。

而是告诉她,这本是你最初的选择,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

不要去逃避,能要直面自己的责任,直面自己的选择,然后再给予袁咏琳鼓励。

有时候,可能对方也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更深一层的情绪。但共情力强的人,他们能捕捉到这一层情绪,使对方知道,有人能懂自己的感受。

普通安慰:“不要哭。”

阿朵式共情:“你要去享受这个舞台。”

在二公宣布淘汰名单时,袁咏琳因为阿朵和钟丽缇两个队友都被淘汰,崩溃大哭。

队友都蹲下来安慰她。

雅雅钟丽缇用很可爱的国语说着“没事的,不要哭。”

但阿朵说的是:

“我真的很高兴你留下来,你要去经历,你要去感受,你一定要留下来。”

这里阿朵做到的是,用一种不让对方尴尬的方式回应他人。

她真心地为袁咏琳能留下来感到高兴,也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祝福。

对于自己的淘汰,她也告诉袁咏琳不要有心理负担,珍惜这次机会,好好留下来,也不需要为她感到遗憾,因为这个舞台她已经享受过了。

普通安慰:“你迟早会找到你的风格。”

阿朵式共情:“如果翻唱快乐,那就翻唱下去。”

今年3月,在综艺《天赐的声音》里,阿朵的搭档汪小敏因为只有翻唱作品,被评委质疑没有个人风格。

汪小敏的粉丝也希望汪小敏能找到自己的风格。

但在台上说起这些评价时,汪小敏依然有点不知所措,甚至开始落泪。

此时阿朵轻轻搂住对方,坚定地对所有人说:

“我们需要原唱唱得好的,也需要有和原唱不同的翻唱的声音和风格。

如果她在翻唱的时候是最快乐的,那就让她翻唱下去。”

而此刻阿朵给到的,是尊重、允许与认可。

当别人变着花样去说“你可以更好”时,实际上这是对当下的你的一种否定。

就像评委们想让汪小敏变得“有风格”,这样的鼓励和希冀,其实是带着压迫的。

阿朵并不认为翻唱别人作品就等于没有风格,阿朵认为在把那些经典歌曲重新演绎时,汪小敏就是在做她自己。

她尊重对方的状态,允许选择当一名翻唱歌手的权利,并且认可对方的成绩。

共情有让人释怀的力量,这种力量比普通的安慰来得更加有力。

而当我们在被共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他人理解了,同时卸下了很多负担和压力。

如果在一个团队里,有个富有共情力的人,我们就会从这个队伍里感受到被爱感,抱持感。

于是在《浪姐》里,野性难驯的大姐宁静,也这被这个充满抱持感的队伍折服。

要知道,之前在综艺《花儿与少年》中,宁静屡次传出于其他嘉宾不合消息,在节目里呈现出来的也是“脾气大”,“不好惹”的形象。

但在兰花草组里,她坦言自己很开心,变得柔软,更自信。

甚至在节目中多次真情流露和掉眼泪。

这种“性情大变”的反差,也是因为这份关系里,自己被关心、看见的渴望能在被照顾到。

02

“共情”并不意味着“顺从”

也许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想有一个阿朵那样的姐姐或前辈。

他们不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不会高高在上地告诉你怎么应对,而是给你力量,让你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这个环境里,你不会有被压迫感,可以往想要的方向尽情生长。

阿朵对宁静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兰花草的队伍里,宁静一开始想选择有rap的C唱段,但对rap部分有犹豫。

阿朵能照顾到宁静的性格,细心跟她分析每个唱段的优劣,但仍然把决定权交到宁静手里,让她自主决定。

这也是有共情力的一个表现: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逼迫对方做改变。

因此也有人会误以为,在共情时就必须去做一个安慰别人的角色,必须顺从对方,不能拒绝对方,也不能向对方说“不”。

但其实,共情,不等于讨好和迎合。

有共情力的人能够体察到别人情绪的人,但在这之前她已经照顾到了自己的情绪。

在宿舍夜聊的时候,阿朵也直言,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她会开口说不。

最近,网友也扒出一篇阿朵2007年发布的博客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博客里,阿朵怒怼那些不尊重女艺人的拍摄者,并且霸气地放话:

“今后我在跳舞时谁要再故意在我脚下很低的位置拍照,我一定会一脚把相机踢飞。”

回到关系里,共情也不代表不能持否定的意见或者不能拒绝对方。

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和讨好,就会显得过分虚伪。

有共情力的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也相信对方能接得住不同的意见。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共情”等于“同情”。

有些人容易混淆“共情”与“同情”这两个概念,认为对他人有同情心就是的共情的表现,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前面说到共情是一种能力。

而同情更多是一种情绪,是看他人所处的状况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

同情带来的,可能只是居高临下的施悯。

比如在路边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者时,有的人会想到他无家可归,很可怜,顺手给他一些零钱。

但有的人会想到,如果降温时,他应该会很冷,给了他一件旧棉袄。

如果说,后者能感受到流浪者的“冷”,那么后者比前者就更具备共情心。

《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到:

共情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给绝望的人以希望和安慰。

比起同情,共情更容易给他人带来正向的感受。

03

把共情运用到自己身上

更容易与自己和解

如果被共情可以人们带来良好的感受,那么共情同样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阿朵会被不喜欢的事物直接说不,也是一种能共情自己的表现。

在学会共情自己之后,我们会更容易与自己和解。

《共情的力量》的作者在书里提到,之所以要研究共情的的话题,是因为他的弟弟。

他弟弟在少年时因为酗酒,后来染上毒瘾,最后选择自杀。

在弟弟去世后,他才意识到“共情”的重要性,他觉得如果当时能共情到弟弟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对弟弟提要求,可能不会是这个结局。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共情的书。

在弟弟自杀后,作者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原谅自己,他明明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但他却忽视了弟弟,使得最后弟弟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使得他一直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

但在研究“共情”这个话题的过程中,他慢慢学会了共情自己,宽恕自己。

在这里小编也根据书里的内容,总结了一些自我共情的方法:

首先,对自己诚实。

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包括那些让你难受的情绪。

比如,你可能厌恶自己做过的某些事情。

这时你可以承认自己就是有这些不好的感受。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于其他人。

第二,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要明白我们在宇宙里,只是个渺小的个体,我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做到的局限。我们也不能控制所有的结果。

所以那些犯过的错,或者没能做到的事情,都是可以被理解。

第三,向外延展。

在理解自己之后,更重要的,是弄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

就像亚瑟在弟弟去世后,开始研究“共情”的课题。

他把这个概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而这个过程中,他也认识了许多新的人,进入了新的关系,也感受到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第四,把一切交给时间。

也许你无法一下子原谅自己,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有意识地不让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并且在践行一些有意义的行动的同时,你会收获更多的满足感。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疗愈。

04

怎样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在《浪姐》里,也有不少“共情失败”的反面例子。

比如蓝盈莹,在节目组对二公队友不选白冰的采访时,她最后是这么总结的:

“既然做出了选择,其实是没有必要往回看的。”

很多网友,都称赞她足够理性。

但从白冰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可能会让白冰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

又比如伊能静,对着“刺头”张雨绮,伊能静就用错了方法。

在一公分组时,张雨绮和王丽坤都不愿去歌唱组,更想去“艾瑞巴迪”跳舞组。

这时伊能静圣张雨绮说了一句:“丽坤她舞蹈系的”,并拉着张雨绮坐下来。

伊能静想要通过这句话“逼迫”张雨绮乖乖留在歌唱组。

但却适得其反,这句话激起了张雨绮好强的心态。

张雨绮立马说了句“我也不差的”,最终她赢得剪刀石头布进入“艾瑞巴迪”组。

这也造成了伊能静好心过来带唱歌组,但是没有人领情的尴尬场面。

如果想和阿朵一样,在团队里成为一个富有共情力的人,这里也有几点建议:

Tips1:多使用开放性问题。

比如,使用“你为什么不太愿意说话了”,

而不是“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使用“你最近在忙什么”,

而不是“你最近忙不忙”。

封闭式的提问容易让对方陷入“是与不是”的防御状态。

开放性问题代表你对对方是感兴趣的,也会让对方更多地敞开自己。

Tips2:不要有预设判断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共情,是因为带有“傲慢”与“偏见”。

《共情的力量》里讲到这么一个例子:

一位医生看到有个病人一直把窗帘拉下来,就断定病人可能有抑郁倾向。

但其实只是因为窗户的玻璃有个破洞,晚上有冷风灌进来,病人才不得不把窗帘放下了。

那位医生想当然地去下判断,而不是去询问对方“你为什么这么做呢?”,结果造成了误会。

只有把所有的预设立场放下,用心去倾听对方,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Tips3:给予足够的耐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较慢热,有的防御性强,对这些不容易打开自己的人,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

有时候,相比比起不停地催促或鞭策,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能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阿朵是个温柔而强大的女性。

这次重新回到娱乐圈,她始终带一份谦逊与通透。

明明有成为导师的才能,她却留在辅助和军师的位置,让队友更多地展现光彩。

这也让我想起一句话:

知世故而不世故 历圆滑而弥天真。

阿朵也给我们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对外界,她有独立而稳定的三观;

对身边的人,她有足够的包容和理解;

对自己,她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就算她暂时离开了《浪姐》的舞台,我们也相信她能越来越好。

最后,关于共情,或者不被共情,你们有什么难忘的体验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哦。

作者 | 芥末酱。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见心理】。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推 荐 

共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丢失了,我们只需要找回自己的天赋本能。

武志红 × 看见心理,为你推荐哈佛大学前讲师,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的力量」我们邀请了心理学大咖为你解读单独购买,只需9.9元

加入武志红 · 看见心理听书会员

全场200+本书,免费畅听

首发5折,仅需188元/年
(原50本听书用户可再减5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