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正与创新——2020 年高考文综全国Ⅰ、Ⅱ、Ⅲ卷地理试题评述

 沐沐阅览室 2020-07-18

守正与创新

2020 年高考文综全国Ⅰ、Ⅱ、Ⅲ卷

地理试题评述

邵  英   史文印  岳志杰

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Ⅱ、Ⅲ卷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主旨、“学科素养”为主导、“人地关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紧扣时代主题与学科主干知识,运用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自然环境演变、生态文明理念、优秀文化经典和生产生活实践等主题内涵,检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关键能力和知识为基的选才与育人目标,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导向作用。

一、综评

注重育人与导向功能,守正创新谋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依循《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立足区域,以自然为“基”、人文为“翼”、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彰显地理试题的学科性、创新性和选拔性。试题选择不同的地域探寻和构建具有场景感的人类活动空间,探索信息时代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创新设计理念和实际基础技能有效融合于试题之中。

试题选材紧跟新形势,置问融入新理念,回应创造新观点,用事实说理,以问题论道,凸显地理试题的内源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提升了高考地理试题的认知境界:即做学问,可以形成理论体系;做研究,能够找到方法技艺;做“游戏”,可以获得思考乐趣。体现了高考地理试题嘉惠学生“入道”、“悟道”和“得道”的考试测评真谛。


1.紧扣时代主题,涵育学科素养

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可与天地参矣。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开创性地挖掘地理内容资源,升级地理思维模式。试题聚焦“青山绿水”主题和“一路一带”倡议,展现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国家战略等主题元素,演绎自然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经典,并运用地理学原理破解时代大命题。试题继承“学多师古,志在济时”的文化思想,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智慧,以“山水林田沙、农工聚旅人、生命共同体”为试题载体和问题线索,创新人类活动方式,诠释区域可持续发展,助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创新问题情境,优化思维体验

高考地理试题主题情境是“问题共生体”,是定制化的试题模块。所谓“共生”,就是建立人地关系体系,共享主题市场信息,统领并分解问题脉络。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模块中的情境大多不是单一的辅助作用,还担负着更多的引导甚至是主导功能,承载诸多生产生活诉求。伴随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问题共生的新情境显得更有实际意义,具有鲜明的信息鲜活性、问题探究性、知识生成性和教学导向性。试题选择不同区块,确定主题思想,设置问题目标,给足回应空间。试题的差异性强化了地理问题的地域特色和测评价值。

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而谓之德。年度高考地理试题,问题多在细节里,素养蕴育过程中,但多与“人”密切相关。如春夏秋冬之环境变化,东南西北之区域界定,地气水土之生存要素,衣食住行之日常生活,农工交商之活动方式,生老病死之生命质量,还有环保、旅游、探险和审美之人生需求等。这些关乎“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的问题情境布局在三套试题中,既是美丽的自然图景,也是精彩的人文画卷,更是人地互动的交响乐章。


3.丰富地理想象,解决现实问题

地理问题因地而发端、因人而发散,因时而发展。年度高考地理试题营造的地理图景仅仅是大自然和全人类的一部分,要将“材料碎片”和“问题小样”嵌入试题,通过不同要素的彼此连接、相互作用,开启了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试者独具匠心、灵活多变,科学设计与合理布局,力求在自然、人文和社会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选材,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自西向东依次为甘肃沙漠绿洲温差、毛乌素沙漠沉积与黄土高原造地及其过渡区地名、燕山南麓玻璃幕墙、北京景泰蓝与山东农产品加工基地、东北平原城市居住区和长白山地林带。

这些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人地关系和人类活动复杂,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明辨差异,在局部内洞悉要义,在要素中通透事理,在大背景中思考,在小切口处探究。不同的地区,试题的着眼点不同,落脚点也有差异。如对“毛乌素沙南部沉积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造地”的考查,前者侧重“地”的特点,后者侧重“人”的价值,而对二者之间“过渡区”的考查,通过“地名来由”则反映了人地关系认知和地域文化衍生的发展脉络。  

二、亮点

注重主干与情境创设,宏入微出富内涵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大致有三个面向,包括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山水世界。若以中国哲学观“天、地、人”而定义,即概括了“宇宙、自然和人生”三个层面。其中,人生题(人文视角)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智慧与生命的关系;山水题(自然视角)表现了求知与文明的关系,是人融于自然的感悟;生态题(人地关系视角)则是表现须弥芥子,是对天地人事变化的演绎。三者用不同的物象思维构建了彼此联系且自成体系的“地理世界”。这种考试命题艺术的哲学思考,也是地理试题独立于其它学科且亮点频出的缘由所在。

亮点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样的试题才是最优质的试题,什么样的试题能给学生带来最棒的体验,什么样的试题能令学生心向往之,什么样的试题能让学生思维更乐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真正的好题是面向现实世界的。从考试测评的角度来说,地理事实、地理经验和地理知识的积累是低层次的简单识记,直面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形成新思想才是高维度的问题演绎,应该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地理区域与地理事象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研究问题;关注地理环境与主要物态的关系,在特定的人地关系上剖析问题;关注地理事实与地理品质的关系,在特定的综合集成点上审视问题。试题具有理论高度、知识深度、视野广度和思维灵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单题、串题和卷题皆大精彩的试题新境界。


1.利用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探究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

2020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内容比重较大,多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事象特点与变化、地理原理阐释与应用、地理过程分析与表达等地理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以“地质景观”为背景的主题立意和问题设计,融学术性、应用性和欣赏性于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串”、问题“链”和能力“金字塔”,成为年度高考地理试题的最大亮点。

全国Ⅰ卷37题:玄武岩台地的地质演变过程

■情境信息:

●岩浆流动性好,形成玄武岩台地

●流水侵蚀作用,地表起伏较大

●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于不同的喷发时间

■问题视角:

●台地因流水侵蚀发生的变化(执因求果)

●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成岩时序(指序说理)

●台地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据形析因)

这是一则宏观地貌、微观视角、因果分析的试题。通过玄武岩台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诠释“内、外力作用”原理;通过玄武岩台地的海拔高度和形态特征,推知不同地貌区的成岩时间;通过地貌成岩时序,说明台地与山地的形成原因。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变化,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作用力与作用过程和结果关系)和比较分析能力(作用时间与海拔高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是试题测试目标的重中之重。

全国Ⅱ卷37题:金沙江云南段地质演变过程

情境信息:

金矿带与断裂带的关系(分布一致)

金沙江名称的由来(河床有金)

问题视角:

板块运动与断裂发育(解释原因)

河流流向与断裂带走向(简述原因)

金矿石出露较多(说明原因)

金矿石转化为沙金的地质作用(说明过程)

这是一则地质时间尺度、知识深度应用的试题。试题以“板块运动”切入点,牵引出一串逻辑严密、联系广泛的地理问题。从板块运动——岩层断裂(岩浆活动成金矿)带——河流发育(冲蚀)——金矿石出露(侵蚀、搬运)——到沙金形成,涉及内外力作用、金矿形成条件、河流水系特征等地理原理和规律,侧重考查学生的过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全国Ⅲ卷9—11题:堪察加火山锥生态演变过程

情境信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定位)——火山锥(冷湿,不同坡向降水差异小);

全球气候变暖——林线、雪线高度(变化);

火山喷发改变原有景观——林线、雪线显著变化

问题视角:

火山锥阴坡和阳坡相比林线与雪线变化(比较分析)

火山群所在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逻辑推理)

火山喷发后(若干年)火山锥林线与雪线变化

这是一则以地质景观火山群(锥)为载体,演绎生态景观变化的试题。通过板块位置,了解火山锥、火山群的形成原因和火山喷发的地质条件;通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理解林线和雪线的概念与分布;通过气候变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破解林线与雪线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还可以通过林线和雪线的变化,反推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试题看似简单,实则探究性价值很高,侧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因地制宜的人类活动,探究“三生文明”的建设路径

“山水是主,人是客”,作家(叶辛)说的既形象又科学,人在自然中应该是“客随主便”。年度高考地理试题特别关注在科学利用和适度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创建符合学科思想的生态系统和生产模式,在案例分析中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全国Ⅰ卷1—3题“沟地治理”:延安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

情境信息:

地形特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整治模式:田水路林村一体化(传统打坝淤地为基础,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于一体)

问题视角:

与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最重要的关注点(改善人居)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方便耕作)

推测治沟造地的地方(生态条件脆弱,坡耕地比例大)

这是一则“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试题强化“人本”思想,转变综合整治模式,变“打坝淤地”为“治沟造地”,变解决生存环境问题为解决生活质量问题。试题关注的“点”(人的作用和生活)、治沟的“地”(可整治、能利用)和生产的“条件”(可发展、能持续),凸显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思想,试题侧重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全国Ⅰ卷36题“坡地利用”:52°N顺坡垄葡萄种植景观

情境信息:

葡萄生长习性:喜光、耐旱

区域自然特点:坡度较大,气候湿润

农业生产模式:顺坡垄种植

问题视角:

顺坡垄与降水特点(分析特点)

顺坡垄与梯田相比光照利用状况(分析优势)

温带半干旱地区不宜顺坡垄(说明理由)

这是一则很有创意的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试题。试题把非常规现象(坡地顺坡垄)与常规思维(葡萄、纬度、坡向与降水的关系;坡向、坡度与光照的关系)结合起来,并与自然环境相悖的地区相比较,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同时,试题把天文要素有机地融入试题之中,真实地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综合考查“四大”核心素养。

全国Ⅱ卷3—5题“平地改制”:巢湖平原稻麦轮作

情境信息:

区域人地关系: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模式:原有双季稻接越冬油菜;近年稻麦轮作(收稻后不翻耕、小麦收益低)

近年社会生态:城镇化发展、机械化普及、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问题视角:

收割水稻后种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的原因(排水)

不翻耕种植小麦的主要目的(降低生产成本)

近年来该地(种田大户增多)

这是一则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双季稻加越冬油菜)、与时俱进发展生产(稻麦轮作)的试题。试题在因地制宜(主要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如“田中打沟”)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因时制宜”(主要考虑社会生态变化,如“劳力减少”),还需考虑“因物制宜”(主要作物的经济效益,如“小麦收益低”)。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整理和综合思维能力。


3.利用教科文综合创意,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方式

借鉴古人的文化智慧,创新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地理与历史融合、科学与文化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年度高考地理试题在文创(非遗、文物)中丰富生活,在动态(休闲、欣赏)中享受生活,并以“旅游+”的文旅模式,让学生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力。

全国Ⅰ卷43题:北京“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

情境信息:

体验对象:地方传统技艺(北京)

游览时间:夏秋季节周末17:00—22:00

观赏地点:博物馆、互动体验中心、工厂店

主要受众:市民与游客


问题视角:

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这是一则“旅游活动+(文化遗产)”的试题。试题将景泰蓝欣赏与品鉴、实物与体验纳入城市“夜生活”(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试题引导学生了解地方传统技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化鉴赏和地理实践力。

全国Ⅲ卷43题:徽杭古道“徒步游”

情境信息:

古代通道:徽商贩运盐、茶、山货的必经之路

旅游起止点:安徽伏岭镇至浙江清凉峰镇段

问题视角:

徽杭古道成为徒步旅游线路的优势条件

这是一则以古代“徽商”活动路线为载体的旅游题。试题要求评价“徽杭古道”的旅游价值,需要学生结合试题情景调动知识储备,激发灵感综合回应。通过联想,可知沿途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有景点)、附近经济发展与旅游休闲(有需求)、人口数量与交通运输(有条件)。“古道新旅”文化内涵丰富,现实意义巨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侧重考查学生调动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站在大格局上看问题,高考地理试题应该是自然物象与人文思想的有机融合,而在具体的案例上又各有侧重。年度高考地理试题,从体系建构角度看,结构合理(信息结构、知识结构、问题结构),尺度适中(时空尺度、思维尺度、表达尺度),目标达成度较高(思想方法、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从阐释问题的角度说,单一问题只是发现问题的“眼线”,单一试题只是提供认识问题的“支点”,单一试卷也只能提供分析问题的“示范”,三卷整合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模板”。


三、启示

注重学科本质与素养,承前启后再观瞻

天地在卷上,问道向何方?综观2020年高考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时空折叠,把过去与未来耦合于现实世界的情境之中;二是知识转型,把经验性知识形态转变为原理性知识形态;三是外化内生,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本质变化。年度高考地理试题在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区域转一转,角度换一换,尺度变一变,难度调一调,既是对主试者的要求,也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迪。


1.广泛涉猎,拓展区域认知视野

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独特,应用领域广泛,与之相关的信息比比皆是,精彩纷呈。区域认知是地理试题的成题基础,是一个发现、捕捉与理解在地信息的过程,年度高考地理试题有突出表现。

要丰富区域认知,第一,要求学生具备宏观视野,进行“区情”扫描(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知道命题素材来自哪里,涵盖情境背景、载体功能、信息构成等,为综合思维奠定基础;第二,要有问题意识,聚焦对象(事物和现象、过程和影响),知道问题衍生在何处,包括题源与问向、题眼与问法、题旨与问道等,明确问题发端与延展线索;第三,要进行跨界联系,有些试题似乎不学地理也可做答,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地理是边缘学科,与多学科联系紧密,常常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2.学贯事理,变通综合思维方式

高考地理试题应该是学生认知世界的“思维乐园”,不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灾难”。试题要有延展的空间,包括题材的横向拓展和问题的纵向延伸,要重视试题结构的系统性,突出思维逻辑的完整性。也要有变通的可能,不拘泥于试题文本,关注题材变种、载体变式和问题变通,不固守于试题案由,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关注过程、强化联系、拿捏事实、总结规律,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多层次分析、多环节阐释,体现试题内容多面性、形式多样性和方法多元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行贵致远,创新地理实践体验

拿四季风物,开生活处方,乃地理之法也。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联系生产生活,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地理实践,形成地理感悟,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涵极为丰富,且多为有用有趣有品位、有形有色有格调的命题素材,主试者要有匠心演绎,受试者要有智慧撷取。

所谓“有趣的问题”,就是把生活中的“想当然”(灵感),深入地挖掘下去,形成问之“玄疑”、不问之“道理”,以调动学生面对世界的主体意识或潜意识。要建立历史经验、现实体验和未来实验的材料体系和问题链条,从具体的地理事象出发,多角度理解,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与通透、践行与体验,将具体地理事象与学科理论联系在一起,解决人类关注的现实问题。由此体现地理试题的应用性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体验能力。


4.面向未来,谋划人地协调策略

天空没有上限,地气没有下限,人生(人类生产生活)也具有无限性。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灵魂,高考地理试题离不开人地关系,中学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正所谓“见地及人”。年度高考地理试题充分运用人地关系思想,设计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主题规划的最佳方案,研究区域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最优选择。

常规教学也要抓住人地关系主线,多维地审视问题,动态地认识问题,综合地分析问题。探究自然,会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探究人文,能知道我们到哪里去;探究人地关系,会让我们明白“人地和谐”才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开放灵活,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注重考查区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凸显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在当下疫情进行时和考改过渡期,试题更加重视学生认知世界的核心素养,凝聚地理视角看待万物的眼光,平稳地向高考地理选考命题过渡。

同时,发挥高考试题“指挥棒”的作用,有效地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并通过高考地理试题寻找、演绎和体悟地理科学之美、文本体系之美、媒介多彩之美、思维体验之美和生活创新之美。我们相信,审视、分析、欣赏和借鉴高考地理试题,会让学生知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能力能够增添光彩,素养才会成就人生。

2020年7月15日  于唐山728地理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