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我的祖国》,这个十月最值得关注的片子,非这部莫属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18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稿子了,但是电影并没有落下,每周我都会用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三四部电影。

这些电影里有新片子,也有老片子;有好片子,也有差片子;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

但是院线电影我却看的不多,一来是我觉得这两个月的院线档质量确实有点差强人意,除了“哪吒”,“英雄”这种大爆特爆的典型黑马外,就只有那些冷门且小众的动画片能看了。

这些片子里,一个《昆虫总动员2》,继承了前作独特的默片风格,全程无任何对白,却依靠昆虫间的精彩互动博得观众喝彩,赢得一众好评。

再就是《罗小黑战记》,受2D风格的限制,故事和场面都没有打开,但紧靠一个简简单单的冒险故事,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再来的话,真没了。

从8月中旬到9月底,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院线市场不温不火,让我实在提不起兴趣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其实说是没兴趣,倒不如说是没动力。

当时没有哪一部电影能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去体验首映场次,赶在大部分观众前面先把这片子看了。

真的没有。

但近期上映的《我的和我的祖国》却可以算是个例外。

1

国庆档期的主旋律角逐,属于常规角逐,前面上映的《决胜时刻》实力不济,提前退场,剩下三部重量级影片,一个是《攀登者》,一个是《中国机长》,还有《我和我的祖国》。

说他们是重量级,主要归因于故事本身和上映的档期。

前面一个讲的,是珠峰首攀,成就了8844.43的神话,另一个则讲的空难当头,临危而不乱的职业素养,从发光的个体对抗恶劣的大环境出发,用奋斗和拼搏的故事献礼70周年国庆,档期选的好,故事感染人,票房自然也水涨船高。

《我和我的祖国》与前两者稍有一些不同,这点我在之后会做分析。

但无论关于国家使命,还是关于某个行业的奋斗故事,其核心仍然是人,是大环境下的单一主体,而作为客体的环境,与主体间形成一种对抗,主体与客体的对抗,是命运的对抗,这种对抗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一个国家需要英雄,英雄的高度,狭义上来讲就代表了国家的高度。

所以电影自然也需要英雄,在《中国机长》里,英雄是机长,是整个班组。

而在《攀登者》里,不仅仅有英雄,还有爱情。

爱情和英雄的匹配,让电影显得更浪漫,但也削弱了电影的高立意,瓦解了英雄意志的坚实基础,让目的变得不再纯粹。这也是为什么《攀登者》在票房角逐中马上败下阵来的原因所在。

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电影没有给予观众一个具有情感基础的共情点,使得观众在观影中存在情感隔阂,体验不佳,不如预期等原因而放弃观影,最终的结果,就是转投共情点更多,主旋律更浓厚的其他影片,流失更多潜在票房。

把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既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的主体会影响事态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电影的焦点也往往是这些具有特点的人物角色;被动的主体是服务性的角色,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电影的内在形式,以及核心的意识形态。

服务性的角色不一定具有主观概念,但一定存在主动行为,依靠主动的行为达成目的,是服务型角色的一大特点。

根据这些标签,我们可以把《攀登者》和《中国机长》归类为主动主体的那一类,而把《我和我的祖国》归类为被动主体的那一类,这也是我将后者纳入观影名单里的原因所在。

2

《我和我的祖国》最特殊的一点,在于文本本身的多样性,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

该片总共有七个片段,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这七个片段又由七位导演分别独立完成。

同时像是田壮壮、吴京、徐峥、葛优、刘涛这样的知名演员主演或参演,在演员和导演阵容上,不可谓不庞大。

但该片作为一部传统的主旋律大片,演员和创作者并不能自由创作,形式和结构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就像电影《蛮荒故事》一样,所有的片段都将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服务。

所以说,电影命题实际上早就被界定好了,就像命题作文一样,所有的细节都将与电影核心主题直接挂钩。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从讲述开国大典前夕的《前夜》,再到具有转折意义的《回归》,一直到探索宇宙的《白昼流星》,讲的是完完整整,稳步前进的时代奋斗史,大框架不会变,历史更不会变,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关键看你怎么去讲这个故事。

我觉得如何讲才是电影的有趣之处,主旋律怎么拍风格都没有太大改变,倒不如通过不同导演的风格,用他们的主观视角去呈现这些事情,上万名导演翻拍《西游记》也复刻不出原版《西游记》独特的风格和神韵,应该去创造,而不是模仿,这才是翻拍的正确方式。

就这样,创作者的风格与电影意识形态相匹配,新的解读自然就代表着新的故事。

拍过《老炮儿》的管虎,拍《前夜》时的魄力和节奏感十分清晰,快节奏的场面调度和流逝的时间匹配,营造一场争分夺秒的升旗大营救。

拍过《疯狂的石头》的宁浩,再一次从小人物的柴米油盐出发,讲述了位于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的诸多琐碎故事,生活气、喜剧、多线叙事一个不少,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新晋年轻导演文牧野,拍过《我不是药神》,底蕴不足,视角独特,《护航》这篇,说起来并不深刻,也不优秀,但情感浓郁,结构完整,足以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

可以看到,每一位导演都在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匹配形式上的大格局,与其说命题式的写作方式阻碍了他们自由发挥,不如倒过来说是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迫使他们去寻找全新的视角加以解读。

有时候,反过来看事情,真的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从1949年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国富民强,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即使作为时代潮流中的我们,也很难想象存在于上个时代的先辈曾有过的辛酸和苦难。

时代转折的影响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完全全的呈现了出来,《决胜时刻》的艰难筹备,内忧外患,于我们而言既亲切又陌生,我们知道他们,却感觉不到他们,但知道和感觉到是两码事,这种感受,我想也将出现在我们的后辈身上。

3

把《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国庆期间送给祖国的赞歌是最合适的,一来是它具有高度统一的主题,二来则是它容纳了无数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最能展现当下大部分电影的观念和风格。

时代的重量不言而喻,言语的重量则更加鲜明。

《我的我的祖国》,不止是对时代的赞美,更是对祖国直白的爱和讴歌。从这一点上,这部片子作为献礼片,一点毛病也没有。

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影片本身的瑕疵还是要说的。说完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好,我们来谈几个它的缺点。

第一点就是包容度,从我的视角来看,本片片段和片段之间的包容度太低了,虽然是由各个导演独立创作的小片段组合而成,但如果完全无法照顾到片段间的连贯性的话,影片会显得很突兀。

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总导演陈凯歌的锅,他没把电影当成电影,制定了一个大框架和相应的小主题之后,并没有考虑到形式和内容的关联问题,清华大学的宣传片《无问西东》的编排方式值得陈导学习。

第二点就是独立片段与主题的匹配度,在这一点上,或许是因为某些导演确实不好驾驭这种题材,所以在故事和形式的表现上差强人意,比如《相遇》,和原子弹的主题偏离有点远,爱情主线的演绎不是坏事,但是喧宾夺主就不太好了。

陈导的《白昼流星》也不必多说,故事和主题的人为匹配生硬且荒谬,不知道为什么会犯这样的初级错误。

就像一只突然没了墨的钢笔,只在白纸上留下浅浅的痕迹,既生硬又干涩。

这两点瑕疵并不大,却绝对影响电影的质量,如果你是一个影迷的话,单单这两点就会影响你对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

那么命题作文中的自由创作是否应该被支持呢?

当然,我们允许自由创作,也鼓励不同主张,因为文化的修改和更替,我们才能一直发展至今,但有些错误是基础上,有些则是情感上的,我们在尽力的让它们变得更好,也因此,我们的电影在一步步开放和包容,一步步走向更好地发展。

就像学习并非一蹴而就一样,我觉得,我们对于电影和文化本身的理解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这个过渡,于你于我都是一件好事。落花电影网

《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也并非是预料之外的。

祖国,生日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