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库老故事】法库的历史遗迹见证契丹族的历史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本平台版主原创文章

请您多指正

我不是辽文化的制造者,我只是辽文化的传播者。

                                       ——刘希千

法库

    法库,位于辽河西岸,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便激荡着历代先人无数的期冀与热望,充溢着古往今来流贯在这片土地的雄阔与豪气,这里共同成就了多民族在这里锦帽貂裘、弯弓射虎,平岗千骑,击筑放歌大舞台。特别是在辽代,在法库的历史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契丹族的先人曾在法库驻足,从契丹族的形成、壮大、建国、直到辽灭亡,每一时期都在法库留下印记。我们不免会问:契丹族是怎么形成的?它和乌桓族、鲜卑族、女真族和匈奴族有什么联系吗?契丹族在形成到契丹建国这段历史发生过什么?和法库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沿着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让我们穿越历史,寻访契丹尘封在浩瀚历史长河的足迹。

东胡族先民

一、契丹族的形成及早期在法库留下的足迹

契丹族源于古族东胡族一支鲜卑族演变而来的。东胡族是我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早在商时既见诸史载。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于燕国(今北京一带)北部和东北部即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和西哈木伦河流域,后被燕国大将秦开击散。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分别为拓跋(魏)、宇文(周)、慕容(燕)、和段部等各部,此外还有衍生的柔然,契丹和库莫奚。宇文部衍生的是契丹和库莫奚。

契丹含义,通过引用蒙古语,突厥语,通古斯语等语音作比较研究,或通过对已发现的契丹文字进行解读,释契丹为“镔铁”“刀剑”“部酋名”、“奇首领地”等义,目前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鲜卑族的历史包含着契丹族形成历史,慢慢的才有后来青牛白马的图腾传说。

鲜卑族,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的意义,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花鼓勒河附近。2世纪时鲜卑曾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陆续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南凉、北魏等国。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部解体,人民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隋唐时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融合。

契丹族和乌桓族、女真族和匈奴族是古代同时期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是鲜卑族的一支,后来发展壮大,并建立统一北方的大辽帝国。

法库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商周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就在此活动频繁。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早期直到战国时期,在开原市八棵树陈家村与李家堡子之间的团山遗址是辽北地区青铜时代遗址中较有代表性的遗址,这种遗存在铁岭东部有很大的分布面,甚而扩展到辽河以西的法库县东南部一带。团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族属在学术界的意见基本一致,即普遍认为属于古藉中所谓的"貊人"遗存,貊人是东北古老民族秽貊族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民族形成的时间很早,到战国以后逐渐分化成夫余、高句丽等民族。契丹早期曾在法库留下足迹,法库是有悠久历史和古文明底蕴的县城,早在商代晚期,在法库出现湾柳街遗存,出现冶炼模具和纹饰精美的铜钺。在叶茂台辽墓葬里出土早期的鸡冠壶。法库县五台子乡秋皮沟村辽墓出土的契丹中期的鸡冠壶。

契丹将士

二、契丹族在建立帝国前的发展

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在潢河(今内蒙古西哈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地区,氏族邑落(社会组织),契丹最初起源仅为分别以青牛白马为图腾的两个弱小氏族邑落,后来逐渐发展为八个氏族,再由八个氏族发展成八个部落。

北魏时期,公元386-531年,在大兴安岭中南部及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有了比较零散的氏族邑落。出现契丹八个部落,各自独立,均臣属北魏王朝,分别与北魏互市于和龙(辽宁朝阳)、密云(今北京密云区)之间。自此逐渐强大。

唐朝前期,公元618-684年,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有了大贺氏部落联盟组织,有两位著名的首领摩会、窟哥。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首领人贺摩会背弃突厥,率部归唐,并随唐军伐高丽,此后逐渐发展成北方强势民族之一。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大贺摩哥,以军功被唐赐姓李氏,并任唐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

唐朝中期,公元684-763年,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遥辇氏部落联盟成立,首领屈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大贺氏联盟结束,联盟统领权落入遥辇氏手中,屈列以勇武智略,成为遥辇氏部落联盟的第一任首领。

唐朝后期,公元763年-907年,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屈戌。 唐唐会昌二年(812年)唐军讨伐回鹘,回鹘战败,屈戌中部归附唐朝,唐赐屈戌“奉国契丹印”双方友好交往至唐朝末年。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地区,建立耶律氏契丹王朝,领导人阿保机。公元907年,契丹首领阿保机推翻世选制,契丹部落联盟时代结束。王朝帝国时代开始。契丹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契丹族建立帝国后,法库隶属东京道,至少有六位北府宰相来自法库,被誉为宰相故里。法库有大量的辽墓群的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叶茂台辽墓群,壁画和出土文物震惊世界,记录了大辽当时的文化繁荣和国力鼎盛。法库县柏家沟乡前山村萧袍鲁墓有墓志出土,弥补《辽史》的的记载缺失,开辟了用墓志研究辽代历史的新开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辽代末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他们还希冀有朝一日能重返故里。在法库四家子乡巴尔虎山上,出土很多辽代窖藏铜钱。这是当时这里百姓逃亡时,带不走的铜钱,特意埋在地下,并做了记号,以备回来继续使用。辽代窖藏的铜钱出土也见证了辽代帝国的没落,直到走向灭亡。辽代百姓重回宗州城就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童话,他们也只能在梦中重游石熊山,品味家乡圣水泉和聚龙泉味道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法库县巴尔虎山上很多百姓到巴尔虎山挖宝,特别在晚上山上手电光影晃动,犹如天上的繁星忽明忽亮,这段往事成了现在法库四家子乡巴尔虎山附近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辽帝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之后,大辽帝国真的灭亡了吗?有段契丹历史不能遗漏,那就是西辽帝国雄霸中亚。

三、不为世人熟知西辽帝国

西辽帝国地图

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所灭,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称帝,相对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国被称作西辽帝国,大辽帝国复兴。

耶律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西辽德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晓辽、汉文字,擅长骑射,中亚史书中记为大石林牙,为西辽的创立者。1115年中进士,提升为翰林应奉,不久升任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所以称之大石林牙。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卫燕京。因劝阻天祚帝不要妄自出兵攻金,天祚帝不从,大石心中不能自安,于是杀死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领铁骑二百乘夜逃遁。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宗,整顿队伍向西进发。1134年三月建西辽,1141年率西辽军队在卡特万战役中击败十万中亚联军,使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的统治。

耶律大石

当时的西辽帝国称霸中亚,成为一虎斯斡耳朵为中心横贯东西万里的一个大帝国。耶律大石念念不忘向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国复仇,因为诸多因素,复仇愿望没能实现。西辽帝国在当时的影响远播欧洲,以至今天,为什么在俄语、阿拉伯语里都把中国读作契丹,主要是耶律大石的功劳。耶律大石1143年去世。去世后仅仅过了六十多年,曾经横少西域的西辽帝国就灭亡了。

达斡尔族

四、契丹族的后裔

在今天的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是契丹人的后裔。

在清代就有人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代,因为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很多都跟契丹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东向拜日,举火烧天,狩猎、训鹰,生活生产也跟契丹人很相似。达斡尔人酷爱下围棋,但是他们的围棋跟我们今天的围棋的形式不一样,而与辽墓中出土的围棋十分相似。达斡尔人供奉一尊神,叫作库烈儿佛。实际上库烈儿是一个八百多年前率领契丹人北迁的首领的名字,因此有学者认为,达斡尔人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后代,这个观点普遍被世人接受。

不光在东北,在云南省也发现了契丹人的后裔,大概有十五万人。这些人自称本人,他们现在的民族成分划成汉族。本人有很多姓,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姓氏前面加上两个字——阿莽,如阿莽蒋、阿莽李,明清以后才把“阿莽”两字去掉。本人的体格特征与当地云南人也有明显不同,身材高大。本人的墓碑上有契丹小字。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一户人家里发现了家谱,此人姓蒋,就是原来的阿莽蒋,这本家谱叫《勐板蒋氏家谱》,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变迁,其中有这样记载:“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专家还发现了一座蒋氏的宗祠,门是开在东墙上的,完全符合契丹人东向拜日的传统,祠堂匾额上刻有篆书“耶律”二字,左右一幅对联:“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在祠堂的墙壁上发现了浓郁的北方草原风格的绘画。

契丹民族从青牛白马图腾起源说,到建立大辽帝国,这样一个开创了二百一十年,算上西辽坐了将近三百年天下的民族,在今天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内还有后裔流传下来,他们是中华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创造的丰富的契丹文化是中国辉煌灿烂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