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青洋山村志之四: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18

——青洋山《村志》报道之四:

 三、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的迅速发展

民国以前办学,都称为私塾,义学,书院,系私人所办。我村是否办过书塾,无从查考。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至民国时期改学堂为学校。

一九三三年,青洋山的第一所学校,由乡绅苏雪樵创办,定名“育光学校”,校址设碧阳祖祠。三八年改名“中心小学”, 校址设明时祖祠。以上办学属初级小学,只办至四年级,且与碧屿合办。学生数仅有数十人。四五年开始,青洋山碧屿正式合办完全小学,校名为“青碧中心小学”,校址于严祖祠。四九年起青碧分办小学,青洋山正式自办青洋山小学,地点于严祖祠,分校点于符祖祠、梅祖祠、学生数二百三十多人。其时仍未设六年级班,一九五二年才与碧屿学生一起,开设六年级,正式办成完全小学,五三年青碧拆开,分别办完全小学。我村学生数增至四百多人。


碧阳祖祠

明时祖祠

严祖祠

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办学地点不断扩展。由原严祖祠、符祖祠、梅祖祠,增加青窗祠、杉铺、鸭湖、前围祠等。一九六八年起学校附设了初中班,学生数增至七百多人,班级十六班,办学地点又增扩了老祠、四房祠(文诚祖祠)、乡政府(两原厝)等。


青窗祠

杉铺

前围祠


四房祠

老乡政府

以上学校所用教室,全是祠堂,教室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九七四年,学生数增至八百多人,班级扩至十八个班,村中大部分祠堂被占用,再也无法解决办学用的教室了,此时,由村主持,拆四房祠,利用其杉木,加上采筏狮山集体山林松木,在山顶三层园(狮仔坟),建了八间教室,加上利用原榨蔗厂废弃厂房共十间教室。一九八二年港胞苏培生及侨胞苏炳隆等多人捐资,连续先后在山顶大操场建起了十间教室。至此,青洋山学校才摆脱了利用祠堂分散办学的窘境,办学条件才有所改变。


三层园

大操场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好转,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九一年,学校教学班增至二十多,学生数达一千多。扩建教室,成为我村急切需解决的大事。在泰国侨胞苏炳得、苏廷汉的全力资助下,经多年努力,终于在一九九五年四月建成了“青洋山华侨学校”,新建成的学校有三十五间教室。但因九六年起,学校兼办初中,校名为“青碧中学”,总学生数达一千八百八十七人——历史以来最高峰。故而校舍又明显不足。二00三年,在华侨学校内,由乡贤苏镇涛捐资三十万元、苏少初捐资十七万元,合建了有九间教室的“培英楼”;二00三年下半年,又由长寿先生等五位乡贤捐资二十三万元,合建了有六间教室的“育才楼”,加上教育部门拨款建了一幢有六间教室的附属楼,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室的欠缺问题。

现在读学校


校内培英楼

校内育才楼

青洋山学校校舍的解决,为青洋山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功劳离不开泰国侨胞苏炳得、苏廷汉、苏炳隆等及港胞苏崇顺、苏和恩(严祖人)、苏乌豆、长寿先生等以及乡贤苏镇涛、苏少初、苏钦雄等。

教师问题,是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问题。故聘请教师特别重要。解放初期,仍属地方办学,教师由地方聘请。一九五二年起学校转为国家办学,教师当然由国家调拨。但由于当时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库财力不足,加上解放不久,人才培养跟不上。诸多原因,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于五七年下半学期开始,民办小学诞生,开始有了民办教师。

民办学校统一由公办学校管理,其办学模式与公办小学相同。学校名义上,报几个班级公办,几个班级民办,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是民办教师,他们由生产大队拨给工分,每月约十三至十五个工;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民办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高峰时达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九七八年开始,民办教师分期分批逐步转为公办教师,学校欠员,改为聘请代课教师,此时,不管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其工资一律由国家统拨发放。直至九十年代,全部民办教师都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这名字便告消失,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九十年代期间,青洋山学生数迅速提高,加上附设初中班,导致教师奇缺,代课教师迅速增加,竟占学校教师数的五分之二。特别是初中班老师,更是难请。其时,由上级部门,介绍了湖南、山东、云南等外地老师九人,虽然他们的学历都有大专程度,但因语言不通,在对学生教育中很难交流,达不到较佳的效果。小学的代课教师,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故在这段时间,学校的教学质量只停留在一般水平。

00八年开始,村党政特别重视教育,动员乡贤及民间组织,支援学校。每年固定由苏镇涛、苏少初等及村福利会捐款十多万元,解决了学校奖教奖学问题。目前青洋山学校,已没有代课教师,且教师学历基本符合要求,大部分达到大专程度。这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解放初期,青洋山人读初中,必须走几十里路到贵屿界河、麒麟爱群、桿塘兴文、洪阳一中或峡山六都等学校。至一九五八年南径始办普宁第十一中学。从此,解决了青洋山学生在本镇读初高中的难题。

学校从一九六七年起附设了初中班。其时,与碧屿合办,地点在严祖祠。六八年,青碧初中分开办学。学制改为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二年。同年八月,公办小学下放由大队办,教师一律回原籍安排,高考停止。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大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右派教师平反,高考恢复,初中学制改回三年。小学至八六年才恢复为六年制。

青洋山学校附设初中班,只办至初二,一直坚持至一九九六年七月,一九九六年九月一日起,开办青碧中学,正式办初三,成为完整的初级中学。校址仍在青洋山华侨学校内,学生数达二百六十七人,二00一年,江士远校长到校,青碧中学只办初一级,二00二年七月,青碧中学全部停办。自此以后,青洋山、碧屿两村的初中学生到南径或者桥柱就读初中。为此,苏镇涛、苏少初二位乡贤还分别为南径中学各建了一幢教学楼,惠及全南径镇。

0一四年,广东省提出创办教育强校,造福子孙后代,资金则由所在村负责。为此由青洋山村党总支书记苏任忠亲抓,发动了乡贤苏镇涛捐款二十万元、苏少初捐款十万元、苏文信捐十万元、苏秋忠十万元等等,捐款数额竟达一百八十多万元,对青洋山学校全面整修。目前,青洋山学校内外运动设备齐全,跑道、篮球场符合规格要求;校内外花草树木、道路布局合理,环境恬淡清幽,真正是办学的理想场所。连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仅二0一四年,上二中线的学生竟达十八人。



学校芳名榜

学校跑道、篮球场

青洋山村,在南径地区,本来是被称为文化较发达的乡村,但在解放前,只有一个大学生。解放后,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三十余年的时间,大学生数也只有二十人左右。九十年代起至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全村大学生人数竟达二百多人。

青洋山村,人口一万五千多,就读初中人数近五百余人,村中学停办,莘莘学子,上学特难,须多跑十多里路,既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又使上中学人数有所减少。对此,乡民怨叹之声,不绝于耳。经乡贤苏旭明等提议敦促,村党政予以重视,在南径镇教育组组长苏卓生的帮助、支持下,经多次向教育部门反映请求,特批准我村复办初中。并于二0一五年开始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

复办初中,校址是一大问题,经村党政召集多方人士商议,最后决定在青洋山华侨学校教学主楼后,另建初中部教学楼,这标志着青洋山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初中教学楼的选址,是村政经多方征求意见,并专聘汕头市设计院院长亲临勘察,还由村福利会虔诚祈请佛祖乩示,诗文曰:“红日当天照,光辉遍四方;蛟龙从地起,祥云布九天。”拜读诗文,深感玄奥,只略领微意,即凡子弟进此黉舍就读,定能成龙成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足见帝君对所选之地,十分赞许,故已奠基,开始平整基础。

新设计的教学楼四层,教室十六间,教师宿舍二十套,教师办公室四间,基本能满足初一至初三将近十个班级五、六百学生之用。建设资金约需五百多万,但目前分文未入手,可工程却已动工,现先付出的几十万元整基款项,全由任忠书记向私人告贷暂付。这是青洋山村历届干部从所未敢为的事。因为书记相信乡民对教育的重视;因为书记坚信乡贤对乡的赤诚之心,坚信乡贤决不会袖手。这充分显示了村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总支书记苏任忠的智识与魄力。

初中部校基

0六年,苏任忠书记趁清明节乡贤回家扫墓之机,假座苏映廷先生的文华里,并由苏镇涛出资,办下十桌酒席,聘请镇委书记陈瑞宏、镇长   、原普宁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苏泽平及村乡贤,共八十多人赴席。宴会上,经苏任忠、苏泽平、及镇委书记等多人动员,乡贤苏俊拱、苏镇涛当场打板,带头各捐出巨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元,在场纷纷响应,如苏鹤明也捐出了二十万元等。新中学教学楼的建成,指日可待。这是青洋山人的又一特大喜讯。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发展进步,村民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视,除了学校的学前班,村还开办了多家幼儿园。最先是港胞苏永源于一九九七年开办的“长江幼儿园”。几年后,又有多家幼儿园先后开办。至现在,全村共有幼儿园三家,入园人数达六百多人。

长江幼儿园

青洋山幼教情况表

名称

性质

人数

教师学历

办学时间

负责人

青洋山学校学前班

公立

158

中师

1993

李启川

新新幼儿园

私立

130

幼师

2011

苏东虹

灿阳幼儿园

私立

120

幼师

2010

苏桂吟

汉兴幼儿园

私立

150

幼师

2009

苏迎涛

青洋山学校1956年与1996年学生数对比

年度

学前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数

1956


95

81

59

48

43

36

10

8

7

387

1996

319

310

284

226

226

174

123

85

77

63

1916

注:1996年度初三级其中29人在外校就读。

解放后历任校长简表

姓  名

任职时间

姓  名

任职时间

方自由

1946.1——1950.12

周庆顺

1970.9——1974.7

沈  力

1950.1——1952.7

郑学世

1974.9——1977.7

郑承诗

1952.9——1954.7

张承福

1977.9——1982.7

吕迪琼

1954.9——1956.7

叶謨林

1982.9——1986.7

张仁夫

1956.9——1957.7

郑学荣

1986.9——1989.7

郑学贤

1957.9——1958.7

李统坚

1989.9——1992.7

江朝坚

1958.9——1961.7

苏崇飞

1992.9——2000.7

庄荣长

1961.9——1964.7

江士远

2000.9——2004.7

陈  河

1964.9——1969.7

黄祥伟

2004.9——2009.7

苏崇学

1969.9——1970.7

李启川

2009.9——

 解放后青洋山村在外校长录

姓 名

性 别

学 历

任职学校(单位)

备  注

苏卓生

大专

民智中学

现任南径镇教育组组长

苏明铧

大专

占陇教育组

曾任占陇镇教育组党总支书记

苏明龙

大专

普宁第二中学

现任副校长

苏崇达

高中

东岗寮小学


苏华东

大专

民智中学

现任南径镇教育组普教视导员

苏展徐

大专

碧屿小学


苏旭炎

大专

民智中学


苏志毅

大专

碧屿小学


苏崇仰

大专

海南红泉中学


苏明资

大专

旧地小学


苏育明

中专

志古寮小学


苏文强

大专

佛山市三中







 (二)文化状况

一九五二年起,我村在原民间乐社的基础上,吸收了有特长的青少年及喜好演娱的人,组成了剧社,地址在高埕公厝。剧社纯属业余,农闲排练,重大节日演出。至一九六八年,改为青洋山文化室。五、六十年代,是青洋山剧社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人才辈出,如导演兼司鼓的苏耿通,善演丑角的苏阿贼,旦角苏奇闲、苏美娇等,都是较为出名的。灯光配景、幻灯也在先进之列。较出名的剧目有《妙婵追舟》、《沙家滨》、《红色娘子军》等等。青洋山剧社不仅参加南径农村剧社会演,还经常被邻近的湄州、草尾、石桥头及谷饶等乡村聘请演出。

青洋山的大锣鼓队演出,也是以剧社为主。大锣鼓是潮汕地区特有大型演出队伍。它主要展示乡村人民的艺术才智及人的精神面貌。计有青少年女子标队、炮囊队、斗锣队;有男女孩童的集体舞队;还有不分男女老小组成的丝竹队等等。解放后,青洋山的大锣鼓队演出共进行了四次。最后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庆祝中共十二大胜利召开时组织的。游行演出时,旌旗蔽日,五彩缤纷,既有喧天的锣鼓,又有幽美和谐丝竹乐韵,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炮囊队,炮担的布彩,少女清丽的脸庞,婀娜的身材,婆裟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那次大锣鼓演出队伍,足足有三百多人,真正是盛况空前。

一九五0年,青洋山就有民间组织的英歌队,且配有英歌后棚。英歌队导演苏沐窗,武术教练苏铁仔,司鼓苏瑞池。一九五二年,英歌队代表青洋山村,到麒麟迎接解放大军进驻青洋山,受到了老大哥(解放军)的啧啧称赞。

英歌以《水浒》大破大名府的故事为依据。分前棚与后棚两部分。前棚是主体部分,后棚以化装演唱为内容,表现梁山好汉乔装为卖艺、经商、探亲、乞丐、猎人等,趁元宵大闹花灯之机,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一九八0年,青洋山民间又组成了新的英歌队,其时只有前棚。这支英歌队曾多次到过贵屿的后望、新厝、湄州等村演出。这支英歌队,以短棒舞动技巧及舞蹈动作,以变换队列形式为表演,全队除“玩蛇”者外,共有二十四人。算是较有特色,获得邻近村庄群众的好评。

灯谜是我村群众喜好的文娱活动。灯谜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法,自然科学等等方面。它既能开启智慧,又能娱人身心,更是用健康的娱乐,占领农村阵地的一种文娱形式。解放后,虽然我村每年春节都举行了灯谜竟猜活动,但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灯谜大部分内容被时事问答所代替,文革期间尤甚。直至拨乱反正后,灯谜的传统文化艺术才真正的体现出来。我村谜作,人才辈出,如苏炳飞、苏崇飞等,更是颇有功底,令人敬佩。二0一四年,年青一代成立了一个灯谜小组,相信青洋山村的灯谜活动一定会不断地传承下去。

灯谜场景

电影、电视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我村村民广泛喜好的文化娱乐。

最先的电影,以黑白片为主。从五十年代解放军进驻时起,便开始放映电影。六十年代后,私人开始购置电影放映机,七、八十年代,是为极盛时期。九十年代后,便被电视所代替。村里并设有线电视广播。至目前,既能文娱、又有科技实用价值的电脑,也在我村大部分人家中出现,

村有线电视站

我村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篮球为主,兴盛时期,全村竟有六个篮球场。邻近乡村的篮球队经常到我村开展篮球友谊赛。特别是春节期间,更是赛事频繁。观看球赛的群众,人山人海。这既增强了青少年的体质,又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


篮球友谊赛

0一一年《青洋山苏氏族谱》,编写至十八世的工作基本完成。这又是青洋山村的又一文化盛事,它昭示了青洋山人追本溯源、笃念伦常、尊祖敬宗的传统理念。

村族谱

附:诗歌欣赏        

流沙观潮剧

 老舍

春宵鼓板动流沙,

绝唱倾城放百花。

古调新声春永在,

岭南儿女尽名家。

流沙观潮剧

阳翰笙

一曲芦林会,

声声断我肠。

千人屏息坐,

争夸范泽华。

看游大锣鼓

林瀚

岭东多传唐宋音,

潮州锣鼓气势新。

弋阳腔调糅风化。

二弦椰胡伴古琴。

更有花篮彩旗阵,

载歌载舞笑相迎。

高歌一曲农家乐,

发展经济顺民心。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