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窗 || 高晓涛 || 像昆曲一样慢下来

 溪云斋 2020-07-18

乔延凤——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诗歌报》原主编,《溪云斋》特邀顾问。

高晓涛

像昆曲一样慢下来

版面:豆丁

美图:网络

那日,独自去重庆大剧院看昆剧《牡丹亭》。演出时间并非周末,下了班才匆匆赶往市区,一路上竟有种奔赴约会般的紧张和兴奋,紧张是怕错过演出时间,兴奋则是由于这是一场让我期待以久的演出。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制作,苏州昆剧院形貌俱佳的青年演员担当主演,古曲美学与现代舞美相互碰撞、融合,一系列的前期宣传着实吊足了我的胃口。

虽然我不是资深的戏迷,但对昆曲却有种相见恨晚的痴迷。记得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在七八年前,偶尔看一个电视节目,一个戏曲学院的青年女学生正展示才艺,她素颜穿着一身有着长长水袖的戏服,咿咿呀呀便唱起了《牡丹亭》“游园惊梦”里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船……”那女学生原本貌不惊人,但只是一歇板,一甩袖,一开嗓,竟有种让人惊艳的美丽,我瞬间被那百转千回的唱腔和优美传情的唱词所折服,于是对昆曲有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喜欢。

但这种喜欢终还是与昆曲本身隔了万重山水,除了上网下载有关昆曲的音频和视频赏析,收集有关昆曲的戏文之外,总还觉得缺少了与昆曲近距离的接触。

于是当得知有这么一场演出就毫不犹豫的来了。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来看这场剧的观众如此之多,竟是一票难求的局面,观众里年轻人居多,还有不少学生模样的面孔,也不乏年轻的恋人和相携前来的中、老年夫妇。开场之前,只知道《牡丹亭》讲述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早就在戏文里读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这段出自汤显祖《牡丹亭》题记里的一段话,四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到骨子里。以昆曲这样一种极富古曲美学的戏种来演绎,实在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一段缠绵悱恻的音乐过后,戏终于开了场,从“梦中情”到“人鬼情”再至“人间情”,一段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天动地的痴爱让人看得如痴如醉。那精美华丽的服饰,水袖轻挥的盈盈身段,声声含情的的柔美唱腔,古曲写意的灯光舞美,无一不有着美仑美奂、摄人心魄的美感。

古时人们的爱情大都含蓄而绵长,那杜丽娘见了柳梦梅纵使心中有万般欢喜,也只是半掩脸庞,低眉颔首,但昆曲自有她表达情爱的方式,那就是水袖。只见两个人各自将水袖交织在一起,欲拒还迎,欲说还休,痴缠难分,简简单单的两条长绸,在演员的演绎下,竟像有万般心思,千种表情,一收一放之间,喜、怒、哀、乐全都有了。

昆曲是极慢的,一句唱词要低回婉转个百折千回才唱到头,在诸多戏种之中,昆曲最是能演绎这种“慢”的节奏,昆腔又叫“水磨调”,据说这种戏种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而诞生,令人感慨的却是,这样的慢声慢调从明末一直唱到清初,再唱到今时今日,人们没有因为它的慢而遗忘它,冷落它,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这个古老的戏种更具艺术生命力。

我在想,这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的剧场,有这么多观众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体验昆曲的慢,他们是否和我一样,厌倦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厌倦了狂欢后的空虚和虚空,也厌倦了在无谓的忙碌中消磨生命?他们是否和我一样,静静享受当下,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在某段唱词中找到最应自己心境的那句对白,而最终找到心灵的宁静?

此时我想,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夜晚我们共同沉醉在昆曲的美,昆曲的慢,昆曲的静里,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像昆曲一样慢下来,慢下来,不管今夕何夕,直到天老地荒。

作者简介

高晓涛,一个热爱文艺的公务员,居于重庆的陕西人。业余作家,写诗歌、散文,偶尔写小说、歌词。喜欢音乐和旅行,喜欢按照自己的态度生活。宁可抱香枝头老,不做黄叶舞秋风。

入斋云映溪,闲坐心悠然。

在这里,我用自己的方式不停的写你,你没有清晰的面孔,可我确信着你的存在。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李立  冯岩  项见闻

    总编:风剪云

    主编:雪馡儿

制作:豆丁    校阅:馡豆

特邀主播:水晶·简

主播:三月  杨娟

随缘用稿:

随缘投稿溪云斋,请保持原创首发无烦扰品味,与斋结缘篇勿起他意,扰心请自担责。稿费随读者缘意,所赏稿费七日为限,此限内稿费70%与您,30%留于斋用,若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赏勿念,一并斋用。为鼓励创作和文学宣扬,凡期内阅读量满五百起每增加五百稿费上浮10%,直至100%。入斋请加微信号   :lbau786。

投稿以文本方式并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三日内无用稿通知请另行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