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朝鲜战场上的康平民工队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朝鲜战场上的康平民工队

□ 李银杉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曾有一支在战火中坚持后勤服务的民工队,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却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用他们的汗水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本文所记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反映了中国民工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谨以此文,献给当年曾参加过赴朝民工队的同志。

——题记

1950年11月初,正值全国人民积极报名参军支援抗美援朝斗争高湖时,康平县委遵照辽西省委示,选抽498人和双辽县的529人,于11月19日合编成辽西省双康基干担架第一大队,于12月9日晚7点35分从临江县城出发,跨过鸭绿江,连续七夜急行军到达慈江道厚昌群三蒲里。途中由于多次遭到美军空中飞机的轰炸和骚扰,人员大批溃散,到目的地时仅剩82人,经请示上级批准,决定留下54人组成一个中队,于12月17日转到二分部供给处、三浦里东沟2库,将担架队改成民工队,18日正式接受任务,随军做后勤工作,主要任务是运输装卸。

这54名同志,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不怕牺性、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朝工作一年,共疏散各种物资45万公斤,修桥9座,筑路12500米,建防空洞、库洞、汽车掩体102个,装卸车1458辆次,帮助当地鲜民盖房、拾柴、割草、打场、扒苞米、挑水、扫院子、拉磨等无数次,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有36名同志立功受奖,其中一等功臣15人,二等功臣1人,三等功臣27人。

装车卸货排万难

康平民工队的主要任务是装卸军用物资。这项工作多半是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进行的。1951年9月25日夜10点左右,民工队员正在三浦里执行装卸任务。这时,突然飞来4架敌机,在工地附近投了10多枚照明弹,紧接着俯冲扫射,一阵狂轰滥炸。但是,经常和枪林弹雨打交道的民工队员,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在队长、指导员的带领下,大家沉着冷静,照样机智勇敢地进行装卸工作。在25分钟内装完了载重3500公斤的10辆大卡车,保证了汽车在指定时间内满载着军用物资冲出敌机封锁区,及时运到前线。在长期装卸工作中,队员们还摸索出一套快速安全装卸办法:车上安排两个人摆放,车下的队员,从仓库到汽车等距离一字排开,将所装卸的货物一个传一个,又快又省劲,既避免人多来回碰撞,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平时,队员们把装卸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们知道,所装卸物资大都为前方打仗所急需,分分秒秒都关系战争胜负,因此有时忍饥挨饿也毫无怨言。1951年9月27日,阴雨霏霏,天色已近黄昏。忙了一天的民工回到驻地,刚要开饭,忽然外面传来汽车喇叭声。不等中队长下令,队员们争先恐后走出帐蓬,奔向仓库,立即投入紧张的装卸工作。装走一辆,又来一辆,汽车络绎不绝,队员们挥汗如雨,一直干到深夜12点左右,装完最后一辆车,队员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气喘嘘嘘地走回驻地。有的队员累得连饭也不想吃,一头倒到床上睡去,可第二天队员们照常上工。

冬防建设立奇功

为了保证在炮火震颤的环境下更好地生活、工作,队员们除了每天执行装卸任务外,大家还利用工余时间,修筑了不少防空洞。仅1951年9月19月到23日就修了7个。其中最大的长4米、宽3米、高2米;最小的长3米、宽2.5米、高2米。每个洞的朝阳面都安装了门窗,搭了暖炕,门窗上还装上了从敌机炸毁的废墟中拣来的玻璃。洞内不仅光线充足,还搭了个用废旧炒面箱改制的火炉子。燃起火炉,洞内温暖如春。那些被毁掉家园无家可归的鲜民都愿意到队员们修筑的防空洞里居住。入冬前队员们先后修筑这样的防空洞74个,可容纳400多人居住。这种防空洞,既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又能防备敌机的轰炸,上级夸奖他们在冬防建设中立了奇功。

割柴打草御冬寒

严寒的冬季,住在帐棚、防空洞或简易房里的军民,需要大量柴草取暖。根据上级的要求,这个民工队制订了割柴打草计划,决定每个人在20天内完成1000公斤干柴和25公斤干草任务,而且都要在工余时间完成。

白天,队员们照常出工装卸物资,晚上或夜间,在野外到处都可以见到打草拣柴的民工队员。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有的队员把敌机打折或烧枯的树干栋回来,用锯子锯成段,再用斧子劈成劈柴半;有的把干枯树枝拣回来,折断捆成捆;有的队员一干就是半宿,有的甚至通宵达旦不休息,但没一个叫苦喊累的。全中队54名队员,人人发扬了忘我献身精神,不论干部还是普通队员,都在规定时间内超额完成了任务。

杯杯茶水寄深情

康平民工队驻地离前线不远,因此经常有部队官兵来往路过。有的是经过长途跋涉需要歇歇脚,有的是急行军口干舌燥想上点水。为此,民工中队特意在街头路边一鲜民家门口设了一个茶水站,派两个年龄较大的队员,轮流值班烧水沏茶,接待过往部队指战员。

这两位老同志,都是一副热心肠,宁肯自己身上受苦,不让脸上发烧。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好天还是孬天,他俩都及时把水烧开,把茶沏好,把碗擦洗干净,只要有我们的部队经过这里,不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朝鲜人民军,不论人多人少,都把热乎予的茶水送到每一个指战员手中,让官兵感到像到了自己家一样温暖。两位老同志还经常为房东家挑水、拾柴、扫院子,和房东处得像一家人样。有的队员晚上出去执行任务深夜归来,老人还为他们准备晚餐。特别是两位老人中有一位姓徐的,深得队员的普遍尊敬和爱戴。队员们为了表彰他、特意编了一段顺口溜:

徐大爷,真不善,

能吃苦,不喊难,

工作即在茶水站,

完成自己工作外,

夜间还给队员煮稀饭

团结同志好,

语言又和善,

队员心满意,

一致来称赞。

徐爷年纪老,

后勤是模范,

大家一定向他看齐干。

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一曲曲壮丽的战歌,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中。

编辑:康法微同城  图片来源: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