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库老故事】法库地名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地名由来篇
▲▲▲

地名是人类社会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交往工具。地名为人类所创造,又为人类所使用。地名是历史留传下来的,是一定历史范畴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地名都是有起因,有含义的。这是地名学的主要内容。弄清地名的起因、含义,对了解一个地名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有着重要意义。追溯法库地区地名的由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名多形成于清代;二是地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三是地名是法库地区历史和区域范围的反映。

(一)“法库”名称由来

法库名称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许多人作过研究和探讨。法库县原地名办主任方景武、原县志办主任耿才友都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较明显成果。最近,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李勤璞、原县人大主任闻德东又帮助查阅了有关资料,参与研究,我们又到相关的地方,走访群众,实地考察,使这一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法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从山得名说。

1、据《满文老档》记载: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八月“十七日,圣汗闻法库山喇嘛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卒,遣察汉喇嘛、毕里克图囊苏往视之。又载:崇德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是日,奉命往吊法库胡图克图喇嘛之察汉喇嘛、毕里克图囊苏还。”从这两段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后金皇太极时,有个喇嘛叫满珠习礼胡图克图来法库山修道。八月十七日,皇太极闻讯,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喇嘛病死于法库山,立即钦派察汉喇嘛和毕里克图囊苏从盛京到法库山吊唁,十天后返回盛京。那么法库山究竟在哪呢?据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盛京户部主事、法库同知刘鸣复编著的《法库乡土志》记载:“喇嘛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纵六七里,宽二十里,山上有庙,树本丛杂,相传昔有喇嘛修道于此,因名焉。山巅有仙人岩、玉京洞诸胜。”最近,我们又到喇嘛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走访村支部书记吕国斌(56岁)、老区于部吕喜焕(72岁)、老教师唐绍芝(75岁)了解到,喇嘛山上早年有座庙,已毁,有约一米高铁大钟,不知去向;有“庙西沟”地名,流传至今;有丈余深的石洞,早年洞有门框和供桌。又了解到,喇嘛沟村名由来于昔年有喇嘛修道于此,而得名。这些情况和《法库乡土志》的记载相吻合。辽宁社会科学院李勤璞研究喇嘛教多年,并在西藏住了八年。他介绍,西藏的高僧有到僻静处苦修制度。满珠习礼胡图克图是从西藏来的高僧,被皇太极迎至盛京后,到法库山苦修。当年法库山、今喇嘛山较僻静,山上还有石洞,恰是苦修的好地方。《满文老档》记载的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喇嘛,病死于法库山,皇太极派人吊唁,这说明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喇嘛是有显赫地位的高僧。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喇嘛病死于法库山后,乡人为了纪念他,称这座山为喇嘛山。时间一长喇嘛山代替了法库山。今天的喇嘛山,可能就是当年的法库山。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三日癸已,上谕,命出征索伦兵,回兵入境时,须从法库门入,不可由叶赫行。”法库门当时不是柳条边门,因崇德年间还没修柳条边,此时所谓“法库门”当是盛京与蒙古交界处的通道之门。很明显,法库门是因法库山而得名。那么它的地理位置当然距法库山不会太远。清入关后,顺治、康熙年间,修柳条边西线,设边门,叫法库边门。显然,这法库边门名称也是由法库山可得名。

2、在法库县城西30余华里有座八虎山,它是科尔沁南沿的山峰。八虎山又叫巴尔虎山。早年法库西部的老年人都把“法库门”叫“巴虎门”。“法库”是“巴虎”的谐音,时间长了“巴虎门”也就成了“法库门”。

第二种,鱼梁说。

满语“发库”,汉义为“鱼梁”。据《盛京通志》卷三十三记载:“奉天府关隘:开原县,发库边门,国语:发库,鱼梁也。(开原)城西南一百里,边门外为蒙古科尔沁界。”今依牛堡乡旧门是最初的柳条边边门,传说,这个边门在辽河支流的岸边,岸边住着镶白旗满人。满人为捕鱼在小河中修些低矮的池埂。这些池埂满语为“发库”,汉义为“鱼梁”,“发库”演变成“法库”。后来展边,向北展120里,为今康平后旧门一线,因遭到蒙王反对,后又向南倒退40里,为今法库镇一线。从此柳条边和边门固定下来。边门的名称仍然沿用了最初的法库名称。

第三种,“八户”说。

据《满洲地名志》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法库边门附近,有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姓戍户,“八户”是法库的谐音,“八户门”也就成了“法库门”了。

上述诸说,笔者认为法库名称从法库山得名之说比较近理。其理由是,一是文献就记载充实。《满文老档》是清朝官修的文献档案,用逐年、逐月、逐日的记实办法记述的后金、清朝的史实,比较可靠。二是有关法库一名的记载在已查到的历史文献中最早的是法库山。《满文老档》有关“法库山”的记载查到两处,一处是1632年,一处是1636年。有关“法库门”的记载是1640年。有关“法库边门”的记载晚于1664年。可见法库山早于法库门、更早于法库边门。三是据《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于是,定议证明。遣孟阿图率纳海、奇图伦、达扬阿、精古勒达、董阿密、温泰珠,每旗甲兵十人,选肥壮马匹还沈阳报信,寄谕日:达尔罕额驸属下人潜逃,先往察哈尔告密。察哈尔觉而逃去,追之无及。因还兵入蒙古柏兴地方,焚其庐舍,复入明境。将我方所留粮米,移贮辽河,掘壕、严加守卫。再命杨古利额及巴布泰阿彦,自驻守地撤回沈阳守城。曾令喀喇沁人入法库山耕种。今耕种完毕则已,倘耕种未完,则令其尽耕,仍加意防守”。

这里说的明境即明朝的边境,也就是明朝的辽河流域边墙。辽东边墙沿辽河北岸的依牛堡乡祝家堡村河南通过。这是辽河、辽东边墙离沈阳较近的地段。“曾令喀喇沁人入法库山耕种,……仍加意防守”,从方位上看,现喇嘛山离辽河、辽东边墙较近,加之,明修辽东边墙置法库于其外,造成土地荒芫,故喀喇沁人来法库山垦荒。因此,今喇嘛山应是当时的法库山。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图片来源:网络 

老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