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方法推荐 | 用思维导图梳理《乡土中国》

 登楼观 2020-07-18

阅读一本书,有人习惯从头读到尾不动笔,有人喜欢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旁批,也有人会动笔写写疑惑、感想,整理成读书笔记。

实际上,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巩固阅读的好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可以试试看,假如读一本书,不做任何梳理与记录,也不作思考,一个月后,对于这本书,你还记得多少?

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习惯,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一样。但对特定的一本书,根据它的性质、特点、学习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较合适的笔记方式,来帮助我们更高效、高质地达成阅读目标。

比如《乡土中国》这本书。在过去三个星期的阅读实践中,很多同学反映说“读不懂““好难读”……

各位,你们可能读惯了小说、散文等容易理解的体裁;或是长时间阅读漫画、图像等,对文字阅读已经失去耐心、兴趣、敏感度。

对《乡土中国》这部学术的、社会学的作品,的确会产生抗拒心理,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是自然的。但如若我们不逼自己一把,尝试去阅读、去研究,那么我们的阅读永远只停留在浅显的图像、文字阅读上,所谓阅读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从其学术用语、论证逻辑上看,《乡土中国》是难读的,这无可厚非。但从其结构形式、文本内容、文本容量上看,它又是好读的。十四篇小论文,是费老先生田野调查后写成的,谈的都是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社会,与我们息息相关。

阅读《乡土中国》,我们不妨尝试用以下读书方法:

一、先读序言、后记,了解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

二、浏览目录了解全书结构和大致内容;

三、细读十四篇文章。

所谓细读,可以这么做:

① 边读边批注,圈出核心概念术语,尝试在原文找到相关表述,给它下定义。

② 划出观点,尝试找到生活中的例子去印证它。

③ 围绕中心论点,梳理全篇论述的逻辑

④ 在细读完十四篇文章后,我们还可以打通各篇,整体观照,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制作全书知识体系……

读书笔记上,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梳理《乡土中国》各篇内容、勾连全书,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并加深我们对本文的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工具,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能帮助我们充分左右脑的技能,锻炼发散性思维并加强记忆。

当然,绘制图文并茂、颜色鲜明、排版复杂的思维导图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精力,对一般热而言很难做到。但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手绘形式简单,又能囊括基本内容的简易版思维导图

△ 高一(2)班杨卓灵

△ 高一(2)班梁智轩

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刚开始是一个比较麻烦,同时效率比较低下的一件事。但是一旦学会,上手之后,做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即便是制作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困难和麻烦,但是做好之后,会让你对你阅读的这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会激发你的一些灵感。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来制作思维导图呢?

▎第一步
根据你的需求(比如:了解作者的思路、记忆书本的主要知识、阅读感悟整理等等),有目标、有侧重点的构建思维导图。也就是确定思维导图的主要风格,你将做一个怎么样的思维导图。
▎第二步
构建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书名、或者书籍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思维导图的主题(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展现)。然后你可以参考书籍各章节的标题(不一定非要按作者的章节顺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自行整理自己的思路),自己总结提炼出对应的主要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一级主题。
▎第三步
录入各章节重点内容。在阅读的时候,你应该已经发现、勾画和批注了一些重点。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点,理解再提炼,以最精炼的文字或图画,链接对应的一级主题。后面的细化分支也是一样,可以一步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细化。
注意,制作读书笔记,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搬书本、作者的内容,一定要学会理解、整合成自己的知识。制作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一定要学会提炼关键词
思维导图不是简单做好就算完事了,就可以丢到一边了。大脑不是计算机,遗忘是难免的,要定期进行回顾、复习
接下来,你在阅读《乡土中国》时,不妨拿出纸笔,先粗看一遍,再细看第二遍时,将关键词写下来,梳理论证逻辑后,制作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我们理解、记忆文本内容。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