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艺花蹊】《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

 虹72 2020-07-18

转:登书山的博客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时的那种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也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篇诗写一位未婚女子企盼求婚的男子早点前来,别等到自己青春消逝、红颜已老,再来迎娶。诗的第一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七分,第二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三分,第三章说树上的梅子已落光。只换几个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表现力的字眼,把梅子由多到少的零落过程与姑娘红颜渐老和焦急等待的心理对应起来,在这个层层深入的时问结构中更好地推进了诗情诗意的表达。《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篇诗在时间上的层递关系非常明显,恋人相思的感情,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情愈来愈浓,意愈来愈深。在这种特定的时间层递结构中,更好地表达了恋人的思慕之情。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通过对物候变化的描写,体现时间的顺序和层递关系。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深长持久、不能自已的思幕之情,深化了诗情诗意,增加了诗的抒情容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