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三元宰相商辂的谥号“文毅”——文/山东济宁 商春锋

 商氏资讯 2020-07-18

商文毅公,即三元宰相商辂。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史上唯一“三元及第”者(实际上还有一位是池州府贵池县人黄观。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等。卒,明宪宗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太傅,谥号“文毅”。古代历史上,还有部分商姓文臣武将去世后被皇帝赐谥号者,如元代商挺(文定)、明代商大节(端愍)等。

“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算是盖棺定论。中国历史上,关于谥号制度的形成比较复杂,针对帝妃、诸侯、大臣的规定各有很大不同,今天我们只谈谈商辂公的谥号“文毅”。

首先,朝廷赐谥不是每个文武大臣都能得到的待遇,必须是有一定的品级或地位。起初,只有帝王和诸侯才能获得谥号;唐代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员去世后,才可以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一般无谥号,除非特旨特办。商辂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内阁首辅,属于一品大员、朝廷重臣,在朝时深得明宪宗朱见深的倚重,其去世后被赐谥号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文毅公中的“文”是什么意思,在所有谥号用字中是什么地位?《逸周书·谥法解》有记载: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曰文;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按照谥号规则,文官杰出的人员,谥号第一字以文为首。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商辂才华横溢,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三元,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出任过文渊阁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故谥号用“文”字乃实至名归。

谥号中关于“毅”的解释是: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据史书记载,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所以“毅”字是对他的中肯评价。成化年间,商辂再度入阁,首疏新政八事及陈弭灾七事,复陈弭灾八事,力争慈懿葬礼,请复景皇(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号,婉辞引立东宫,疏止玉皇阁斋醮,疏汪直十罪以罢西厂。其德业着于当时,风声耸于后世。名臣尹直评价他:“视古名相硕辅,如勃之厚重、崇之应变、旦之沉静,亦何忝哉。”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对商辂的评价是:少保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商辂,性资刚直,操履端方,三榜魁名,四海仰其文学,两朝内阁庶政,资以经纶。故商辂去世后,宪宗深加悼惜,辍朝一日,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太傅,谥号“文毅”。又四次派官员谕祭,命有司为其营造坟墓。

那么,“文毅”这一谥号在明代名臣中又居于什么地位?《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其后依次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其中,明代近三百年谥号文正者仅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4人;文贞5人、文成2人、文忠11人、文端12人、文定15人、文简23人、文懿11人、文肃16人、文毅11人,这其中包括了南明追谥的15人。在明代(1368-1644年)以及南明(1644-1683年)三百余年历史中,大家据此可以分析商辂在众多文臣中的排行。尽管对历史名人的评价,仅通过谥号有失偏驳,但总体来讲属于盖棺定论。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