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不会忘记的普通一兵 作者:黄河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祖国不会忘记的普通一兵

□ 核工业部高级工程师 黄河

1936年,我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四合乡黄家屯。父母亲都是老实厚道勤劳的农民,家境贫寒。当时,正是日本伪满统治东三省时期,兵荒马乱。我的家同千百万苦难同胞一样,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我记事时,父亲给本村地主扛大活,每天天不亮就早起上工,晚上顶着星星、月亮才回家,可谓披星戴月!尤其可怕的是,当时日本鬼子到处抓国兵、劳工。寒冬时节,父亲经常晚上不敢在屋里睡觉,狗一叫就匆忙地到外面或冷屋里躲藏。我已记不清哪一年了,当时我已记事,我们全家六口人,除我外都得了伤寒病。由于无法医治,死神活生生地夺去了16岁姐姐和5岁弟弟的生命。父母和大姐用土办法硬挺过来,可谓命大。当时的情景非常凄苦,几乎家破人亡!这一切都是因国难当头,百姓遭殃,家境贫寒所致。这一点给我的童年留下难忘印象,对我后来的刻苦读书,艰苦朴素,积极向上,健康茁壮地成长有很大激励作用。

1948年,我入本屯黄家小学读书。在校期间我的启蒙老师赵永久、杜桂久给予我良好的培养和教育。赵老师活泼好动,我喜欢文体活动,记得我和杨桂玉同学都是学校秧歌队的排头兵。我以较好的成绩读完初小,被学校保送到华家高小。当时校长是钟振海,教导主任是姜兴中老师,师生关系相处很好,经常在一起玩篮球。读完五六年级,于1952年考入昌图第四初级中学(大洼)。当时,就我的家庭而言,虽然解放了,生活有了好转,但要供一名中学生仍很困难。家里无任何外援,依靠母亲辛勤的劳动养活几头猪和几只鸡卖几个钱供我上学,外加每月4元钱助学金勉强维持我读书,实在不易。但我朴实的父亲对我说:“只要你自己能考上,我砸锅卖铁也供你!”所以,我在初中期间学习是刻苦的,各方面都积极向上。初中二年级时,我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尤其是篮球,入选为学校篮球队队员,并担任校学生会体育委员。由于家庭困难所以初中毕业时,父母不同意升高中,让我考师范或中专;但我不愿意,坚持要升高中。当时,并非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我在念小学时,就对初中学生非常羡慕到了初中后,对高中生也同样羡慕;升了高中以后,对大学生就更加羡慕!抱着这种心理自己就一步步往前奔,暗下决心,非上大学不可,毕业后当一名可敬的工程师!这恐怕就是我所谓的远大理想了。

昌图县高中

1955年,我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考入昌图高中。1958年高中毕业,考入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现东北大学),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升入大学的穷家子弟。当时亲朋好友都为之高兴!在校期间我仍旧刻苦学习,在生活上仍是艰苦的。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系学生会文化部副部长。5年大学生活很快过去了,我以优异成绩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出身好,毕业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核工业部,现改为核工业总公司)优先选中。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当时,二机部的工作性质是绝对保密的,从事的事业是令自己非常自豪的。1963年9月到单位报到。集训不久,就听到所长、物理学家钱三强同志的科技报告。给我们讲科技人オ的成长道路和人才培养的“宝塔形”,给我的启发很大,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在科学的海洋里努力搏击,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不辜负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和教育,对得起培养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家乡父母。当我在科研组工作几个月后,由于某种原因所至,该科研组,合并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

1964年8月,组织上派我到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冶金所实验厂)去搞协作。从事“同位素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此时,我才知道该项工作既艰苦又伟大光荣。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资料。在这样困难时期要把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搞上去,只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大力协同,办好此事,早日把原子弹搞出来。在上海工作大约二年,1965年由于当时备战很紧张,我们要在三线建设新的工厂。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远离城市,奔赴四川省江油市“冶金部西南金属制品厂”(81年后划归核工业部,现归核工业国营857厂)。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事业当先,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其他什么生活待遇,环境艰苦都置之度外。我记得1966年春节过后,我刚从东北探亲回厂。第二天,厂总工程师见到我说:“老黄,准备让你到四川支援三线建设!”我二话没说,只有二个字“可以”。大约第四天,我们一行17人登上西去的列车,千里迢迢来到了四川山清水秀的一个大山沟。这个厂的建设,是中央军委决定的,周总理亲自责成冶金部和吕东选择厂址并主持建设的。属于绝密级单位,一切开绿灯。用当时的领导一句话便知当时保密程度,即凡来到这个厂工作的,只能是“竖着进来,横着出去!"工作到死为止。

我们到达四川后,该厂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施工队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719部队和冶金部一冶处建设公司。进厂后,我们立即投入到火热的建设热潮之中。虽然,这里生活比较艰苦,我们整天在风餐露宿中度过但一点不觉得苦;反而是更加坚定了干事业的决心,准备大干一场。在这远离城市的山沟里,到处可以听到铁道兵们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艰苦哪安家”的嘹亮歌声和ロ号声。工程进度很快,从1965年4月开始建设,到1968年8月建成投产,拿出合格产品向国庆十七周年献礼,只用了短短16个月时间。这期间,我以一个技术员的身份积极投入到生产和新产品试制中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30年。从大学毕业后的1966年起,到现在为止在山沟足足奋斗30年。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又献了子孙,作为一名祖国不会忘记的普通一兵,可以说,为祖国的三线建设,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这几十年里,我从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到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工作、技术管理、项目攻关、技术监督、工程建设民品开发,到走向领导岗位的漫长岁月里,对企业的科研开发、生产建设任务的完成,科技进步等项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期间,参加了“甲种分离膜”的生产及生产联动线的设计试验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当时,我承担了部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和修改,终于试验成功。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生产设备和操作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该项目试验成功的重要意义是关系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四川西南厂的总体建设规模,明确技术路线。为西南厂的“甲种分离膜”生产车间的工艺、厂房、设备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决策依据。使之大幅度减少了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大大地节省了建设投资。

1967年5月,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到我厂推广“丁种分离膜”的试制工作。这个更新换代产品是我国科研人员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科研成果,是国防重点科研任务。由于试验室阶段的工艺用于大生产尚存在不少问题如不改进和完善,很难进行大生产和提高产品性能。经过我们多次反复的试验,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关键部位的工艺难关,从而,使工艺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大大地提高,大量生产得以实现。“丁种铀同位素分离膜及其制造技术”于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我是主要发明人之一,获得发明证书、奖章和奖金。在“戊种分离膜”及“已种分离膜”的研制过程中,无论是组织领导,还是试验方案的制订及试验的实施,我都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意见,从而为“已种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该项科研成果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是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

在中央“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指引下,从1983年4月,我被调到厂铝箔工程建设指挥部任第二副指挥长工作。负责整个工程建设。该项目是我厂重要军转民项目,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全厂的民品发展和经济效益,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很快建成。但投产后,遇到最大难题是铸轧工艺过不了关。此时,我已被核工业部任命为厂副总工程师了。在厂长的旨意下,由我组织一个攻关组到车间攻克铸轧板工艺难关。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后,我仔细研究试验中的问题,并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意见,经再次试验一举成功。从而使工艺过关,大生产得以实现。为此,厂为我记二等功。该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厂民品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其重要意义(该项目技术于1990年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另外在铝箔轧制中“单辊驱动理论在铝轧制中的应用”技术在1990年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也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窄幅铝箔生产工艺的改进技术于1989年荣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还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1985年,我被核工业部任命为副厂长。次年,任常务副厂长,领导和组织全厂生产工作。主管企业能源管理达标工作,计量管理上等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安全管理达标、档案管理达标等项工作,经核工业部和省的评审验收均已达标合格。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基础,1990年我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总之,三十年来,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同志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在军品科研及生产,军转民过程中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建设的发展做出一些成绩。因此,党和人民也给予我不少的荣誉和奖励,我于197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核工业部任命为厂副总工程师;1985年被核工业部任命为副厂长,次年转任常务副厂长,直到1993年因病转任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我是四川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核工业同位素分离学会理事,绵阳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核工业部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8年经核工业部评审认定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被核工业部评审认定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荣获四种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批准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论文有“丁种分离膜的工艺研究”、“分离膜电化处理的实践研究”、“铝箔坯料铸轧工艺的实践研究”等。

总之,几十年来,自己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培养,离不开读书时各个时期的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此,我向教育我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同时对家乡父老和各级政府对我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我这个人家乡观念很强,我十分热爱家乡的一片热土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和父母乡亲们。每逢我回忆起孩童时期,往事便历历在目。这种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然而,使我感到终生遗憾的是我没能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点什么,内心实感愧疚。在此,只好敬请家乡父老和领导予以原谅!最后,让我在祖国的巴蜀大地,天府之国,作为昌图的儿女,衷心地祝愿家乡经济建设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1995年7月29日于中国核工业国营857厂

图片:来源网络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