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石 刘国培烈士是我县较早参加抗日战争的烈士,是一位爱国的忠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 1912年,刘国培生于昌图县此路树。由于家庭富裕,1920年便进入了学门,中学时代他是在沈阳度过的。1931正值刘国培高中毕业,“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沈阳城,随之东北沦陷,东北大学被迫迁至北平。 1932年,刘国培与邻里姑娘王国珍结为伉俪。二人同龄,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少年同窗,情感益涤。1933年生一子,刘为之取名刘铭新。 1933年东北大学在北平复校。刘国培考入了东北大学。那时,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日宣言已深入人心,中国人抗日怒潮正在风起云涌,校庭内处处是抗日的呼声。于是他积极投身到学生们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刘国培机警过人,在校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先进思想的启迪,坚定了爱国信念,孕育了共产主义人生观。 刘国培自幼聪明好学,性格风趣幽默,且具艺术才华,体育、唱歌无所不能,尤其擅长演奏小提琴,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学生会中的骨干力量。 时年,刘国培家父早亡,哥哥刘国符又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书,家中只有母亲、大嫂和妻子。刘国培的母亲是位开朗、有主见的老太太,见家已被封,便暗中托人去运动翻译郑荣,经过再三疏通,郑答应为之幹旋,最后将虻牛哨的稻田卖了20多垧,买了大烟土、貉绒大衣、大米、白面等物,足足拉了一大车送给了翻译,事情才算了结。 1935年,中华民族正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国民党政府亲日派头子何应钦日本的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密秘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答应撤退河北的中国军队,取缔一切抗日组织活动。“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全国人民到处发出救亡图存的沉痛呼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首先行动起来,1985年12月9日清晨,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五、六千人,冒着刺骨的寒风,打着旗帜、标语从四面八方奔向新华门。向北平国民党负责人何应钦请愿,学生们提出抗日要求被无理拒绝,学生愤怒已极,立即宣布游行示成,一路上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反动的军警舞着大刀、皮鞭、木棒还用水龙头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爱国学生没有退缩,刘国培当时就参加了这一著名的“一二,・九”抗日爱国游行示威。 1936年夏,刘国培曾密密地回家一次,悄悄地告诉爱人王国珍:“我快毕业了,你能不能跟我一起走,咱俩都去革命,共同打日本?”王国珍是一个未经世面的女人,一方面考虑上年岁的婆母需人奉养,另一方面孩子幼小难于携带,再加上不明白革命是咋回事,就婉言谢绝说:“看你还没有职业,没有固定的地点,去了怎么生活呀?”刘国培笑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愿去咱也不勉强。”就这样,刘国培走了,从此再没回来。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刘国培随全校爱国学生一起投入了抗战的洪流。他们奔河南,转西安,经西安抗日救国会的介绍,投奔了延安。1938年他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他参加了以张学思为队长的东北抗日干部队,1940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分配到冀中部队司令部任参谋。(该部队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 刘国培到部队后,实现了抗日愿望,欢喜若狂,他主动深入基层,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及时、准确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他走到那里,那里就有欢歌笑语。 日军大扫荡 1945年5月,日伪军五万多人向冀中平原发动大“扫荡”,在8000多个村庄里,密布敌人;1500个据点,在蛛网似的公路上,敌人7000多辆汽车不断往来巡逻。敌人扫荡到哪里,就在那里杀人、放火、抢东西,造成“无村不带孝,到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这次“扫荡”持续了两个多月。我军民相依为命,共同斗争,打死敌人一万多人。在这次“扫荡”中,刘国培受司令部的派遣到八分区去检査工作,他和八分区指战员一起,对日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作者王金石系昌图县文化馆离休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