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翔山 2023-08-29 发布于山西

1941年,有一位26岁的年轻母亲,被敌人押赴刑场执行枪决。母亲的怀里,还抱着不到1岁的女儿。

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母亲心如刀绞,痛不欲生。她知道,自己将要为国牺牲,她对此没有遗憾,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需要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可是女儿还这么小,她多么希望女儿能够活下去啊!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1.

这位母亲名叫刘惠馨,1915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一个平民家庭。

虽然家境贫寒,朝不保夕,但刘惠馨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愿。她认为,中国的积贫积弱都是因为工业太落后了,只有振兴工业,才能走上富强之路!

1935年,刘惠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是该专业唯一的一位女生。

读书期间,刘惠馨和已经毕业的师哥师姐们聊天时,了解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科大学生即使进到工厂里,也只不过是一种“摆设”,或是帮助剥削工人的监工,工作振兴根本无从谈起。

刘惠馨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祖国的未来将往何处去?个人的出路又在何方?

刘惠馨的困惑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之后,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刘惠馨终于意识到:唯有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才有发展的可能。

目标明确后,刘惠馨毅然放弃学业,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阵营中。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从一个普通的工科大学生变成一位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有一次,刘惠馨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采石场向工人宣传抗日思想,虽然她声嘶力竭地讲了一堆大道理,但工人们根本就没有搭理他们。

刘惠馨十分受打击,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工作。一起工作的同志劝说她:“群众工作不是说说就通的,不了解百姓的疾苦,不和百姓休戚与共,哪里谈得上宣传和组织呢?”

困扰在刘惠馨心头的迷雾一下子被驱散了,从此之后,她白天和工人一起干活,任由火热的太阳将白皙的皮肤晒脱皮。晚上为受伤的工人洗腿擦药,为害疟疾的人吃奎宁丸……

刘惠馨的真诚付出让工人们深受感动。为了表达对她的感谢,工人们愿意抽出时间听她讲抗日道理,抗日宣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刘惠馨和同志们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党组织在鄂西地区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2.

在忙于革命工作的同时,刘惠馨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1939年10月,经组织批准,刘惠馨和志同道合的恋人兼同志马识途结为夫妻。此时,已经是他们相识相知的第四个年头了。

婚后,刘惠馨一边为妇运、学 运工作四处奔走,一边兼任恩施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务,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保证组织安全,刘惠馨充分发挥工科高材生的优势,制定出一整套秘密工作制度。

她先是把组织系统的情况,包括地下工作者的化名、掩护职业、通讯地址等资料汇总整理。

然后用只有她自己才能破译的密码,以很小的字写在薄薄的纸上,卷成小纸卷,再用防水的油纸包好,藏在竹林里面的一个竹筒中。最重要的信息,她会用数字密码抄在学生用废的数学习题本里。

通过这些方法,刘惠馨将地下组织的交通通信网络建立了起来,功劳巨大。

1940年春天,刘惠馨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她很是发愁,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难有余钱养活孩子。同时夫妻二人的工作都十分繁重危险,也很难协调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但从小就吃尽了苦中苦的刘惠馨还是决定排除万难把孩子生下来,她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1940年12月,刘惠馨的女儿出生了,这给艰苦作战中的刘惠馨夫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但这幸福的时光仅仅维持了一个月,就被现实的残忍给打破了。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3.

1941年1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刘惠馨不幸被敌人抓捕。本来刘惠馨有机会逃脱,但她想到家里还有一些秘密文件需要立刻销毁,于是毅然放弃了唯一的逃生时机。

等到敌人冲进房中时,刘惠馨已经烧毁了所有的材料,唯一留下的,就是她和女儿两个活人。

此时的刘惠馨还没有坐完月子,身体正处于虚弱状态。但她接下来却要面对残忍的酷刑。为了摧毁刘惠馨的意志,敌人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把刘惠馨打得奄奄一息;他们对刘惠馨实行野外“假枪毙”阴谋,想要在心理上击垮刘惠馨;

他们把刘惠馨娘俩关在谷仓里,让两人陷入绝对的黑暗中,想让孩子丧失对光的感知力,从而失明;

他们不给孩子提供任何营养和铺盖,想把孩子饿死、冻死;他们还用“打死孩子”的恶劣手段来威胁刘惠馨,想让她服软投降。

但刘惠馨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斗志,一点点化解了这些残酷的考验。

面对酷刑,她选择用意志力与之横眉冷对;面对“假枪毙”的恐吓,她选择勇敢应对,毫不怯懦;

面对谷仓关押,她以绝食来抗争,最终换取了在谷仓中开启一扇小窗的权利;

面对孩子没吃没喝的困境,她把粗糙的饭食嚼的稀烂,再吐出来一点一点喂到孩子嘴里。

孩子没有尿布和铺盖,她把衣服撕出来给孩子用,夜里,她会脱下棉袄盖在孩子身上;

面对敌人“打死孩子”的威胁,她毅然掉头不顾……

刘惠馨坚贞不屈的表现,让同在狱中的同志们看在眼里,心酸不已,经常难过地放声痛哭。

而敌人对刘惠馨的耐心也逐渐磨到了尽头,1941年11月17日,刘惠馨被敌人下了处死令。

刘惠馨没有畏惧,行刑前,她给女儿喂了最后一口奶,然后把女儿抱在怀里,坦然走向刑场。

路上,刘惠馨询问押送她的特务:“你们打算把孩子怎么样?”

特务凶恶地把孩子从刘惠馨怀中夺走,猛地扔到了路边的草丛中,残忍地说:“让她自生自灭吧。”

刘惠馨的心都碎了,但她知道,她不能表现出对孩子的任何不舍,这是对她最后的考验。

接下来,刘惠馨毅然决然地挺起胸,昂起头,以大无畏的精神站在了刑场中央,坦然赴死。此时的她,年仅26岁。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4.

刘惠馨烈士牺牲后,故事并没有结束。

刘惠馨的丈夫马识途,听到妻子牺牲的消息后濒临崩溃,后来他在书中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没有眼泪,只想爆炸,把自己和敌人一起炸了!”

但马识途根本没有时间沉浸在伤痛里,此时,由于鄂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马识途和其他同志也被四处通缉。

他只能强忍痛苦,倾尽全力做好大部队的隐蔽和转移工作,不让刘惠馨用鲜血为同志们换来的生存机会付诸东流。

同时,马识途坚信女儿尚在人间,此后十多年,他在忙于党内工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寻找女儿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马识途终于有了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女儿,但是人海茫茫,寻找一个1岁时就失踪的婴儿,无异于大海捞针。

1958年冬天,马识途向老上级钱瑛提及此事,钱瑛批评他不应该“孤军奋战”,随后,一场寻找英雄后代的专项行动正式展开。

很快,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个好消息从恩施传来。原来,当年刘惠馨的女儿被抛到草丛中后,附近的一位周姓村民将孩子悄悄抱走了。后来孩子被工人吴有华夫妇收养,取名吴翠兰。

在吴有华夫妇的家里,马识途见到了一张保存了十多年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的宝贝,妈妈去了,去接受一个共产党人最后的考验去了。你的命运怎样,我无法知道了。但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够活着出去呀!”

握着字条,马识途双手发颤,泣不成声。

从吴有华的家里离开后,马识途坐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此时,她的女儿吴翠兰已经是个20岁的大姑娘了,正在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就读。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吴翠兰所学的专业正好是母亲曾经学过的机械专业。

见到吴翠兰时,马识途惊叫了起来:“是她,是她,和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

父女俩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人的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打湿了脸庞,打湿了衣裳,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因为感念吴有华夫妇对女儿的养育之恩,马识途让女儿继续用“吴翠兰”这个名字,没有改名。

大学毕业后,吴翠兰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

如果刘惠馨烈士泉下有知的话,应该会感到万分欣慰吧!

如今,马识途老人已经108岁了,他长年笔耕不辍,写下了数百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之心,令人万分钦佩。

在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里,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妻子牺牲,以及自己历时20年终于找回女儿的整个过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英雄虽然故去了,但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激励我们永远奋勇前行!

向刘惠馨烈士致敬,向千千万万为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先辈致敬!

参考资料:《清江壮歌》《刘惠馨,一位英勇的母亲》《碧血千秋——刘惠馨烈士生平简介》

26岁母亲抱着1岁女儿上刑场,女儿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