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可能成为不了想成为的自己

 突突101 2020-07-18


有一个很现实的定理是,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是一种从结果导向上的呈现,这世上有这么多人,特别的总是少数,人上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最终都只会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是那路边的配角,英雄路过时,就鼓个掌喝个彩。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就像8020法则,20%的人创造并享受这世界上80%的财富、荣耀和掌声,80%的人抢占着剩下来的资源。无论每一个个体怎样的努力怎样的拼命,总有80%的人会被剩下来,变成没有色彩的大众。

这是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下隐形的残酷,也是人人心照不宣的规则,我们更愿意将这种规则命名为所谓的宿命。

有时候想,这世上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相似的,是的,我们或许有不一样的面孔,不同的爱好、经历、职业和归宿,但大体的宿命逻辑确实一样的,最初我们一无所有而来,世界在我们眼里是混沌而未知的;后来我们开始认识世界,相信所有的可能性,幻想爬过一座高山就会有星辰大海;再后来我们被打败,与世界握手言和,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而去,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东邪西毒》里说,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及梦想,大部分人总是在循环着这样的逻辑,就像《爱在日落黄昏时》里说的,年轻时总以为能遇上许许多多的人,而后你就明白,所谓机缘,其实也不过那么几次。

你有没有试着想过,或者有没有怀疑过,假如你最终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人,实现不了你的梦想,等不到所谓的命中注定的人,你会怎么样?你会哪个年龄阶段回转过身,接受属于你的宿命?

二十五岁?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当一个人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还在执着于自己那些永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追寻一些早已失去的东西,那会怎么样呢?

电影《比海更深》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主人公良多是一个快五十的中年男人,离异,干着难以糊口的工作,甚至付不了每个月承诺给儿子的抚养费,他曾是一个小说家,写了一部没什么人读的小说,得了一个不知名的奖。他再也写不出东西,没有想象中那么努力,却又从不愿真正放弃。

电影花了许多许多镜头去展现良多浑浑噩噩的生活,沉迷赌博、偷妈妈的钱、和儿子在一起的周末、窥探并阻碍前妻的新恋情。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不是一个烂俗的八点档电视剧,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变化,良多到最后还是那个良多,没有变成一炮而红的作家,没有和前妻重归于好。也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他是否开始接纳属于自己的宿命。

电影的最后,一场雷雨将良多和前妻、儿子困在老妈的家里,三个人就像重回过去一样相处融洽,第二天还是各自分道扬镳。

我是一个从小骨子里就悲观的人,我也会看那些所谓的励志电影,但我更喜欢这样的片子,剥开生活所有的外衣,但却不往任何一个角度去定义,是枝裕和的这部《比海更深》就是生活本身。

那夜,老妈对儿子说的一番话不可谓不发人深省:——人都没了 再怎么想也没用的 ,重要的是把握住当下 ,为什么男的不回去珍惜当下呢?总是失了才懂得珍惜。这样的话,每天都不会快乐,所谓幸福啊!——恩,就是放手了也就得到了。——我啊,到这个岁数了 ,还没有比大海还要深的爱过谁,肯定没有吧, 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啊!即使这样每天也得开开心心的啊!——很简单,人生很简单。

这是真的,我们注定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注定不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注定历经几个生命的阶段,无知、抵抗、接纳、看穿,或有差异却大抵如是。这不是妄自菲薄,不是悲哀论调,这是人类最大公约数下的不容置疑但却又毫无意义的一条生活定律。


封面图:《比海更深》剧照

你还可以:无所在与有所在

一段被浪费的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