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的汾酒:叙千年晋蒙情

 睿智。启点 2020-07-19
公元1696年,从噶尔丹凯旋归来的康熙途径“杀胡口”,此时因为大获全胜,他便在此大宴将士,并为这要塞题写匾额——改“胡”为“虎”,“杀虎口”就成了这座关隘的新名字。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时至今日,由山西通往内蒙古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

杀虎口

1


从参合陉到杀虎口 

杀虎口最初的名字是“参合陉”。

在《水经注》上曾有记载:“参合陉,北俗谓之全鹤陉,道出其中,亦谓参合口”。

杀虎口是雁北外长城最为重要的关隘之一,《诗经·风》中曾记载有《出车》,描述杀虎口一带抗击外敌的诗歌:“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xiǎn yǔn]于襄。”

猃狁作为北方早期少数民族,经常袭扰边境,中原王朝派出边将奉命征讨。右玉县在战国时期属赵,赵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戍边大将李牧曾多次从这里出击,抵御匈奴的进犯。


隋唐时期,杀虎口一带仍是要塞。隋炀帝杨广自此出行巡边,到大利城(今和林格尔)会晤启利可汗,作诗云:“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唐代称杀虎口为白狼关,在善无城设静边军防御突厥。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山西,郭子仪率部从和林格尔攻入杀虎口,然后就有了安史之乱中唐军的首场大捷静边大捷,此时是公元755年。

到了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杀虎口一带失去屏障作用。版图的变化也让杀虎口失去了往日的金戈铁马,昔日的要塞没入大漠风沙之中。

斗转星移,在四百多年的明朝,杀虎口再次回归历史舞台。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元顺帝放弃大都,逃回蒙古。正如《明史·兵志》评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蒙古的军事力量并未彻底消灭,北方仍是明代边防的重点。

雁北地区毗邻草原,由阴山南麓东叩杀虎口,便可沿桑干河东进,进逼居庸、紫荆二关,进而威胁北京。所以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雁北地区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

杀虎口的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而成,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行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朝廷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在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右卫城所在的杀虎口陉道就发挥了南进西出的交通孔道优势。察哈尔、宣府、大同等地的官兵,由杀虎口孔道或向南经太原取道西安,或向西北经榆林,最终平息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叛乱,影响了全盘战局,为最后击败吴三桂集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走西口 
清朝以后,杀虎口又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从杀虎口到后来的西口,经济代替了战争,杀虎口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曲《走西口》,将杀虎口马革裹尸的戎马岁月,转变为辗转情浓。

走西口的故事,还是要从康熙亲征噶尔丹说起。

为保障军需供应,清朝政府允许山西商人随军贸易。旅蒙商贸不断发展,之后放开边境,大量山西商人、农民去口外谋生,形成移民潮,称走西口。

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

杀虎口路驿站是为清朝从北京西行,经大同、左云、右玉出杀虎口西去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的驿路所设。

杀虎口与张家口的地理位置一西一东,故杀虎口称作西口,张家口称作东口,出西口之路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分途。杀虎口作为清廷与绥远城将军联系的通道,在清统治内外蒙古和西北地区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兴旺的蒙地贸易,推动了雁北地区的商业发展。“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之人”,首屈一指的旅蒙商大盛魁,其前身“吉盛堂”,就是在杀虎口创办的。

包头·乔家金街

通过“走西口”,大量山西人在内蒙古扎根安家。有研究者统计,今天的内蒙古人,有52%以上来自山西。著名的晋商代表、乔家大院的当家人乔致庸,其祖父乔贵发家境贫寒,正是通过走西口,在内蒙古打拼30年,创下了“复盛公”的基业,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美名。

走西口是一部艰苦的移民史,更是一部伟大的创业史,它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发展。走西口还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是增强地域情感联系的推手,对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汾酒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


  清香路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针曾对与内蒙古地区的通商贸易做出明确部署,要求每年提供当地一定数量的絮、缯(zēng)、酒、米等物资,到汉武帝时期,在双方的和亲约定中则提出:“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蘖(niè)酒万石(dàn)。”

可见,在当时的汉蒙文化贸易交流中,酒的意义非同一般。

及至元朝,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进入到空前高峰期。通过西征和南下,草原文化、汉文化与欧洲文化直接交流,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

元代汾阳羊羔酒酒瓶

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元代汾阳羊羔酒酒瓶,其上铭文为“金镫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汾阳贾家造”。从杏花村到伦敦,距离超过一万公里,在这瓶酒的历史足迹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化流动融合的强大力量。

山西与内蒙古地域相邻、血脉相连,历时400多年的“走西口”,打通了山西、内蒙古两地的经济与文化通道,更使两地人们的感情深厚,亲如一家。

“到了内蒙古,对山西人来说,其实也是回家。”

通过走西口来到内蒙的晋商,也把汾酒带到这里,并使汾酒在当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部分内蒙古出产以“汾”命名的酒标

在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看来,“山西与内蒙古的交流融合,是一座具有伟大意义的丰碑。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更实现了感情相融,我们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成就,亲如一家。”

资料显示,内蒙古包头市的地产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乔家经营的老字号“复盛西”开设酒坊发展而成,所采用工艺便是汾酒的清香古法。汾酒酿造技艺在内蒙古广为流传和赞颂,甚至一直传到俄罗斯,衍生出了今天的伏特加酒。

在山西与内蒙古之间,矗立着中国历史上文化融合的一座丰碑,而在这座丰碑上,可谓处处写满汾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