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好运气!这张经典作品是怎拍出来的?

 如歌行板11 2020-07-19

第11期

这期在介绍单幅照片之前,简单总结一下前几期有关专题摄影的重点内容

我们前几期一直介绍拍好专题摄影要解决两件事:拍什么?怎么拍?

首先,专题摄影的内容主线可简单分为两种不同的拍摄方法:事件主线和人物主线

其次,专题摄影是有框架结构模式的,也就是有规律可寻。这个公众号的第4、6、7期,介绍的专题摄影是以拍摄事件为主线的优秀作品案例,第5和10期,介绍的专题摄影是以拍摄人物为主线的优秀和经典作品案例。知道了规律,您就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

其三,知道了拍什么,再根据拍摄主线选好不同相关方面场景、人物关系和景别,用好影像语言,您就解决了怎么拍的问题。

其四、若要拍出优秀作品,参看第1期内容,好照片的“判断标准”,这就解决了怎么拍好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单幅照片的拍摄。

拍摄出一幅优秀作品,是多年积累的拍摄技巧形成的影像语言、经验和对被摄事件的认知深度。此外,还要知道好照片的标准,才能按照好照片的标准去拍摄。

一幅经典作品的诞生,除了需要具备以上的因素,有时就是看自己能否抓住来临的好运气了。

下面介绍这位拍摄出经典作品的多罗西亚‧兰格,就是不仅有拍摄出一幅优秀作品的能力,还抓住了自己的好运气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是美国“农业安全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简称FSA)摄影团队中的一员,她在1936年拍的《移工母亲》(Migrant Mother),一直被视为整个“农业安全局”摄影的象征与代表作,也是美国在那个经济大萧条年代最显著的摄影图腾。

这幅作品,为兰格在西方摄影史上奠定了不朽的位置,成为兰格摄影巅峰之作。此后她的创作,再也沒有超越这幅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而这张影像的拍摄,是兰格用了十分钟,只拍了五张底片的结果。

作为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兰格走遍了美国的22个州,拍摄了许多反映大迁徒悲壮场景的照片。自身的残疾,使她更能体恤别人的痛苦,更能接近拍摄对象。她拍摄了许多接受救济的人、睡在失业救济所外面无家可归的人……

兰格曾详细讲述了《移工母亲》的拍摄经验。1936年3月,连续拍摄一个月的兰格结束了工作,带着她拍摄的大量底片,离开刚拍摄完成的加州流动性劳工农业现场准备暂回家休整。在驱车回家的路上,途中不经意看到路旁一个“摘豆工人营地”的牌子。

她没有停车,继续往前开了20英里路,期间她在不停地说服自己不用停下来去拍摄的理由:已经完成了这个月的拍摄任务、无须再去多拍一个类似题材。但她还是忍不住调转车头往回重新开了20英里,来到那个刚才经过的营地。

当兰格看到坐困破棚一筹莫展的移工母亲时,直觉如同磁铁般把兰格吸引了过去。兰格跟这位母亲没有过多谈什么,只是不让她们反感且能“无视”自己的存在,逐渐挨近她和她的孩子们,期间边观察边先后拍了四张底片。当兰格拍到第五张时,她知道自己抓到了这趟记录题材的最佳影像,兴奋的她没有继续走访营地里的其他帐篷破屋,驱车上路重返家门的路途。

兰格看到好的拍摄题材时:1、没有不停地按动快门,这样不仅会干扰被摄对象,且使自己无法更好地观察定格最佳影像。2、她有运用影像语言的能力、经验和对被摄事件的认知深度。3、她更知道什么“视觉效果”才是好影像!她拍摄的第五张的画面,成为其中的经典作品。

下面是兰格依次拍摄的五张照片,这位一筹莫展的母亲当时只有32岁。

第一张画面(这是一张普通的记录性照片,有环境交待。符合第1期公众号提到好照片判断标准中的前两个,属于普通照片。)

第二张画面(拍摄者镜头进一步贴近人物,但拍摄人物神态欠缺。符合第1期好照片四个判断标准的前两个,属于普通照片。

第三张画面(同上

 第四张画面(母亲的神态略有变化,但依然平淡,且缺少了其他孩子,削弱了她生活艰难的现实状况,符合第1期好照片四个判断标准的前两个,属于普通照片。)

第五张画面观者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绝望、无助的眼神。主题人物右手支撑状和三个年幼孩子在画面的位置,都这么的精准到位。这位贫困不堪的母亲和她的孩子们,触动到观者的内心想要帮助她们。合第1期好照片的四个判断标准。属于经典作品。

由于兰格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特别是这张经典作品,使她在1941年获得“古根海姆奖”,这幅《移工母亲》高挂在国家级美术馆里,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

如果您喜欢这里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