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之后报志愿的六个误区,你中招了几个?别让十年寒窗前功尽弃

 大漠苍狼dmclA 2020-07-19

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国考。

它是千万考生人生征途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千万家庭承载幸福与希望的第一只帆船。

谁都希望自己在“第一个转折点”看到胜利的曙光,谁都希望自己的“第一只帆船”驶向光明的彼岸。然而,在每年的夏末秋初,我总能在胜出者的欢呼声中,听到许多落寞的叹息和痛不欲生的抽泣,尤其是那些原本可以上大学或可以上一所更好大学的考生们,由于在填报志愿时疏忽大意或不明真相,最终走进了“看起来很美”的志愿误区。

误区一.“顾名思义”选专业

现在的专业名称,大部分看起来都很美,但究竟这个名称下学的是什么内容,有多大的发展前景,是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个专业,很多人就概莫能知了。

实事求是地说,在数目繁多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大部分专业的名称还是名副其实的,也就是说,考生看见它的名字,虽然不能马上“心领神会”,但起码也不至于引起误会。然而也有一部分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其名称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令人容易发生偏颇和臆测。特别是一些颇具时代感的专业,其名称大多是进入21世纪后才与时俱进的。改名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好招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校随时可以给自己的院系改名。于是创意便纷纷涌现:如“地质系”变身为“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勘探”改成“能源工程”,“机械维修”改成“机械自动化”,“采矿系”改成“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图书馆系”改成“信息资源管理系”……

这些专业往日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苦;名字改了之后给人的感觉变成了三个字:高大上。

如果考生对此仍简单地“顾名思义”,填报志愿时可能就会因为“乱点鸳鸯谱”而造成诸多遗憾。

误区二. 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那些社会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度高的专业。譬如,金融、财会、计算机、互联网、自动化、建筑以及表演、播音与主持等等,多年来一直受到考生和家长青睐。

事实上,热门专业是和冷门专业相对而言的。正常的“热门”是有关专业人才短缺在社会人才市场上的反映。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如果社会上某行业相关人才紧缺,用人单位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就高薪聘请人才,造成某一专业领域内人才一时走俏的态势。这种态势又刺激考生争相选报此专业,从而形成“热门”。一段时间以后,该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社会需求下降,人才市场就以此类专业人才就业难、待遇低等现象反映出来,造成一定程度的“过剩”,成为“冷门”,诱导人们不再选报此类专业而转向其它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形成新的“热门”。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现在“热门”的专业,不一定永远“热门”,而现在“冷门”的专业,也不一定永远“冷门”,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盲目挤报“热门”,有可能仅仅抓住了热的“尾巴”,四、五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上的浪费。

误区三.录取时最好一分也没浪费

“踩线进去”、“一分也没浪费”,这恐怕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认为最“划算”的结果。然而,这个听起来很美好的愿望,实施起来就真的很圆满吗?

我们先看“踩线进去”。按照教育部规定,在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高校应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省级招办按高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各高校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招生时,一般都会降低提档比例,从以往的120%降到110%~105%。但提档比例再怎么低,只要超出100%的招生计划,就有考生会被退档。而在不幸被退档的考生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踩线进去”的考生。

我们再看“一分也不浪费”。自从实行平行志愿以来,有的学校为了揽到高分考生,在招生章程中公开承诺“进档不退”。也就是说,无论提档比例是多少,只要是平行志愿,进档后就能录取。且慢高兴过分,因为凡是敢这样承诺的高校,对考生都有一个“苛刻要求”,那就是你必须服从“专业调剂”。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几乎所有“一分也没浪费”的考生,最后录取的都是被调剂的专业或是保底的专业。因为各高校对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绝大部分都是按照考生总分数进行排序的,进档时分数高的考生优先满足专业要求,进档时分数低的考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机会就少得多。

误区四.根据“大学排行榜”填志愿

每年高考前后,网上的“大学排名热”都会急剧升温,“最新中国大学排名”、“某某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某某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等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考生和家长正是通过这些排名,认定谁是“名校”、谁是“名牌专业”的。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几乎都是“民间行为”,没有一家是“官方性质”。国家教育部官员曾明确表态:“教育部现在不会排,将来也不会排。”

尽管每一份“大学排名”都会引起无穷的“口水战”,但是,也不能说这些排行榜一无是处,毕竟每一个排行榜都是综合信息的集纳。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日忙碌,对大学和专业实在没多少确切概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排行榜的信息还是值得一看的。但是看完以后,考生该如何利用“大学排名”呢?

(1)在参考排名表填报考志愿时,应该把名次适当“模糊化”,即更关心其所属的层次,不计较于几个名次上下的选择。例如把1到10名看做一个层次,把11到30看做一个层次,31到60看做一个层次,61到100看做一个层次。把分层次的边界也要适当“模糊化”,11名与第10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38名与30名难说有很大差别。

(2)综合排名与某个具体专业的排名是两回事。排在第一的你不要认定它实力确实是第一,排名最后的也不要以为它就一定是最差的那一个。X大学是以理科为特色的,他的工科专业排名也许在很后面;Y大学是是以工科为特长的,他的文化艺术专业也许是一个特短。也就是说在关注综合排名同时,更应该关注分学科的排名或者按具体专业的排名。

(3)各高校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魅力,并且已经形成传统。或者说,可能有的学校排名虽然较靠后,但在某个地区,他的投档分数线却比排名前面的反而会高出一截。所以,还要参考在本地区招生的各个院校,最近几年在本地的实际录取的分数线。

误区五.利用“大小年”现象选学校

对于个别高校来说,如果头一年考生扎堆报考,录取分数线必然“水涨船高”,也就是所谓的“大年”。而到了第二年,考生因这些高校前一年的录取分数望而却步,于是,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又会大幅降低,也就是所谓的“小年”。这种现象周而复始,于是就产生了高考招生中的“大小年”现象。

出现“大小年”现象的高校多为名牌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学校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年份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大小年”现象。一般高校由于多为地方院校,在本地招生人数较多,生源稳定,一般不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大小年现象并非特别明显或者规律,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考生如果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那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自己的实力和爱好进行,每所学校每年的录取平均分以及正常年份的录取分数线,才是最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在确定学校时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也就是自己的分数只有达到学校每一年的平均分时,你所填报的学校以及专业才有最大可能得到保证。

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随着平行志愿的推广和普及,各院系录取的分数已经“扁平化”(最高录取分与最低录取分的差值变小),“大小年”的现象已经逐步弱化。如果考生仍迷信于“大小年”现象,则无疑于自取其祸。

误区六.平行志愿是“零风险志愿”

相对于往年的顺序志愿填报方式而言,平行志愿有了较大进步,为科学填报志愿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但实行平行志愿后仍会有风险。因为平行志愿不是灵丹妙药,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降低了风险,但不能全部消除风险。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志愿填报过高,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或者没有填写服从专业调剂等等,就有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全部落空。

(1)院校梯度不合适的风险

由考生以为,平行志愿可以在同一时间按顺序进行每个志愿的录退,即以为是先投A校,A校不能录取退档后即投B校,B校不能录取再投C校……,实际上,考生的档案只能投一所学校,一旦考生档案投到某一所志愿高校后,无论该校最终是否录取,之后的志愿院校都无法投档。如果考生落选了,只能参加后续的征集志愿。

因此,考生在填报数所院校之前,要清楚了解每一所院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院校之间的排序一定要由高到低拉开梯度排序。这样才能增加录取机会,提高志愿的有效性。

(2)专业梯度不合适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一个特点就是依序性,如果这个考生投了A志愿,由于不服从调剂被退档后就没办法投入B志愿和其他后续志愿。因此,为了避免专业风险,考生应当尽量把一个学校可以填的几个专业都填满,并且这几个专业应当冷热搭配,拉开梯度,最后再填上“专业服从调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