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师笔头工作也可以不枯燥,在”教师日志“中洞见工匠精神 | 幼随笔

 五千韧月 2020-07-19

李肃宁

铭初新教育研究院

广州市道禾幼儿园

如果你是一名幼儿教师,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会嗤之以鼻——“不过是又在唱高调了”。教师日志是多少教师众多抱怨之一,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师。与和孩子们在一起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听他们的无忌童言相比,笔纸就显得愈加沉重了。

但这里要和您分享的是一则与众不同的幼儿教师的日志。

01 /

一则幼儿教师的日志

大班的孩子们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了,这段时间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造纸。孩子们自己造一两张纸送给爸爸妈妈,然后由他们写上毕业寄语,成为毕业册的一部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只有简单事项,没有计划或对细节的规定,而我自己居然也没有计划。

这一天,我找了一个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问大家,“你们想去工坊造纸吗?” 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排好队,沿着楼梯走向楼上的工坊。这里有造纸、陶艺、植物染坊。孩子们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不知道还能带他们来几次呢?也不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也想到这些呢?

沉思中,我们到了工坊门口,大家都安静下来,因为明白惯例,停下脚步也压低声音,静静等待,似乎明白老师要先进去预备物品。他们的安静让我感动,回想起与他们相处不到一年,太多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着,我却没有来得及细细记下我们一起经历的。

走进工坊,我关上耀眼的白炽灯和室内空调,摆好凳子,准备好煮过的造纸原料。我觉得工坊的环境比较适合让孩子们体会一下自然的环境。有了冷气空调之后,人们忘记暑热是什么感觉了;有了人造照明,本为看得更清楚,但视觉的能力却因此弱化,发现不到自然光中的美。也许因为我是艺术老师,我更在意如何让孩子们的触觉尽量完全打开,借色、声、香、味、触去感受周遭。

我们一起坐下来,先不忙动手做任何事情,让心安静下来才可以做好事情。大家一起去感觉,并静静地分享这一刻,我问他们,“你们坐在这里,这个工坊,感觉到了什么?”

“老师,我的心安静了,好像空气都凉了。”

“老师,太阳不见了。”

“老师,感觉很安静,很舒服。”

“老师,感觉水都凉了。”

“老师,我觉得好像在大自然中。”

那“熏风愠解引清凉”全都被孩子们体味到了。我们开始做纸了,这一工序是要把被搥打过的造纸原料洗净、去杂质,我没有对孩子们讲这一步的细心程度会决定纸的质量和色泽。我们把散料撒入水槽,再用磨具捞起纸纤维而成纸片,等它们晾干一点点,孩子们自己就看到做成纸的样貌,我没有评价,而是问他们自己是否满意,觉得是否可以送给自己的父母。

“嗯……我觉得不行。”

“看起来太厚了。”

“老师我也觉得不行,纸太黑了。”

“老师我的纸太粗糙了。”

“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我问。

“应该是我们不够认真,要再撕得更细点儿。”

“我们应该再洗得干净些。”

我事先没有计划需要几次造好一张纸,现在决定不以计划的结果为准,而是以他们自己满意为止。我向他们传达的也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原则:专注于我们所做之事,在专注中前行,不去为那个我还没有达到的目标而计划、忧虑、烦恼。这如造纸一样,之初我们无法估计它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评价和反思,然后就要找解决办法了,反复之中,相信我们终有一日会成竹在胸。

为此,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中尽可能自由地去发展感官,这既包含身体意义上的,又有精神意义上的。对于自己手作之事不满意,才能产生要去不断提升的内驱力,外界的压力只会产生反作用。这是我理解的“留白”,未经成人之手加工过的,不受成人观点干预的。这是拥有自由的感觉。

这不是幼儿园通常意义的教学反思,但却反应一个老师以工匠的姿态看待自己工作如手作,不苟且,不懈慢。里面可以看出一个细微的观察者、深邃的思考者、有独到发现和理解的教育研究者。

02 /

教师的职业

只是个职业吗?

人类社会分工使得人们被迫放入各种职业框框中,且不说这分工是否公正公平,但造成的恶果是“工作”使人们陷入空洞无聊,或者仅为谋生手段。人的生活也随之陷入虚无的困境。

那么教师这个职业是否例外呢?那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明了一切。这个职业和社科研究院、大学的教授有多大区别呢?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教授、研究员等,从这些称呼里你是否发现一个隐性的潜台词,“等级”、“阶级”。但说宽泛些,所有的教师都是在做人和社会的工作。如果从这一点出发,似乎大家的工作性质就大同小异了,所有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了,他们对于社会的价值就在于,用个人的创造和对社会的理解,增进集体智慧。

对于那些刚入行不久的年轻教师们,如果你能这样理解你所要做的事,就会明白你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个“工作”。因你所做、所说、所想,都与你周围人和你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你要开始的将是一个工匠之旅,观察周遭、发现认识你的周遭,并把这个发现和点滴理解放诸更广阔的世界,观察、比较、思考、提问、疑惑、抱怨都可成为你的研究对象。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切的发现都将成为你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们会使你成为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社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怎样做到呢?

有经验的过来人建议:写日志吧!

03 /

日志引导你看见

如果你想对人生、社会、周围的人群,并且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那就如同孩子一样带着天真的无知,以一双充满好奇的双眼,去看见吧!

这样一本私人专有的日志,里面既包括工作内容,又有个人经历和感悟;有问题,也有发现和解答,更多的或者是繁琐的细节描述。你甚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试用你的理解、知识,然后发现问题、困惑,再反省,再试验求证,这个过程的循环也就是研究的开始,也是你正式踏上的工匠之旅。

日志里可以记什么呢?任何你经历过的细节都可以放进去,对人、物、周遭事情的描写,也可以是你与孩子、其他教师、甚至是家长们的互动,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当更多现象或情感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呈现一种关联,最后就会有令人想不到的图景或体悟。

当你成为你日常生活的工匠的时候,你把手中所做和心中所想紧密相连,那是对于人、事、自然的更好的看见,把你的灵性拉到无比愉悦的境界,那即是工匠精神在你身上的证悟。在科技时代,你有很多除了文字以外的记录手段,比如照片、视频,这些可以是你日志中的一部分,但决不可以替代文字,你的教师生涯不可以没有写作。

在一个充满自由气氛的教学团体中,研究永远不会只停留在个人探索的层面,教育工匠们的生活乐章中永远都会有三个大的间奏:提出问题、寻找方法及形成理论。日志的记录包括描述事件,但它也会因省思而产生问题,这样的积累会通过不断的反省,引领你寻找并发现解决方法,过了一个阶段,你会如溪水般清澈明了,那图景就会引领得到一些理论,或是对某种教育理论的印证。

当这种过程发生在集体中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条条的小溪流,跳跃奔腾,碰撞着,激起浪花,汇集在一起,慢慢从激荡变为平稳,最后汇入江河湖海。到那时你会发现,你融入天地之大美。为这一目标,你当然不可丢弃阅读。这种工匠的精神也会成为你教学创新动力和源泉。

04 / 

做一棵被摇动的树吧!

一个新手教师最反感的是一本本枯燥无味的教育教科书、手册、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因为这些对教学一点帮助都没有。未来的师傅们,你们要用工匠精神教你们的徒弟,那是“手传心授”,而不是产品说明书。不要过分担心你的分享可能未必得到共鸣,人确实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带有真实感受的经验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故事也是好听的。

如果上面的那则日志唤起了你开始私有工匠日志的冲动,我想这是否就是“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了呢?如孩子说的,“我觉得心静了,也就清凉了”。做一个如树一样的静默的观察者,会有更美好的看见——因心静了,眼目也就更清晰了。

✐稿件征集✐

SOLICITATION

-


“幼随笔”是日敦社幼师学院公众号的一个固定栏目,栏目面向全国幼教工作者征集教育随笔。

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看见幼师,理解幼师,支持幼师;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我们邀请您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将身边的事和当下的感想写成教育随笔,在表格资料之外找到记录的乐趣,在温暖的教育生活里得到治愈,同时向公众展示幼教人的真心与智慧。

无论您是园长,是带班老师,还是保育老师,都可以参与投稿,真实可感的记录是我们最期待的。文章字数要求在1000-3000字左右,在本栏目首发的原创文章一经录用,会为您支付稿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