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第斯文明(三):查文文化与帕拉卡斯文化

 RK588 2020-07-19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查文文化,被称为安第斯文化之母。

公元前1300年查文文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早期文化之一。查文文化第一次完成了安第斯地区众多地方性文化的统一,是安第斯地区第一个具有大型组织自身和管理社会能力的文化,奠定了后世安第斯文明的根基。

查文文化得名于今秘鲁利马以北270公里,安地斯山山脉海拔3200米处的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遗址。这个遗址也是查文文化时期的中心,在1985年被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以宏伟的巨型岩石建筑和高超的雕塑技术而闻名于世。在这样崎岖的地形,建造如此巨大的建筑群,也许查文人正是在表达“我们是强大的,我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161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见到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遗址后如此描述:

“有一座用巨型方石砌成的高大建筑曾是著名的朝圣地,其重要的宗教地位与今天的罗马和耶路撒冷不相上下。”

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位于两河相遇的交叉处。主要寺庙建筑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至今仍然可见。北部U形寺庙有一个下沉式圆形广场,南部寺庙也有一个比北部更大的下沉式广场。广场被精心且精确的设计,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为了防止嵌入地下的广场浸水,在四个角落均建有排水沟。广场两侧分别建有两个平台。

从广场楼梯进入庙宇神秘而复杂的地下隧道式廊道,狭窄的通道、壁龛、房间和楼梯如迷宫一般,很容易就失去方向感。廊道最终通向两个通道交汇处的庙宇中央祭室,祭室正中矗立着一座4.5米的神像——Lanzon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祭仪用品,如形象诡奇多变的动物纹陶碗、花卉纹陶瓶、螺旋纹石碗、海螺制和骨制的喇叭、骨制装饰物等。在这些器物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其它地区的陶器,比如太平洋沿岸。此外该遗址的建筑和装饰上也带有其他地域的特色,可见这个遗址的宗教和艺术是在与其它多种宗教传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也因为宗教而团结在一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互平等。这种宗教目前在秘鲁北部地区依然分布甚广。

推测公元前550年,一次大地震破坏了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也粉碎了查文人的信仰。众神不再存在,也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查文文化

石雕头像两件

查文文化

高35厘米,长40厘米,宽28厘米

高50厘米,长79厘米,宽40厘米

公元前1300-前500年

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藏

这两件石雕头像来自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中的巨型岩石神庙建筑群,百余件石雕头像按一定间距被石榫固定在神庙西侧和南侧的围墙外侧,距离地面以上约10米处。它们展示了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一张普通人脸转变成令人敬畏的猫科动物脸庞的过程。在查文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象征主义就是这类介于猫科动物和人之间的主题,这明显蕴含着二元观念。对动物力量的迷信,也说明查文文化还是比较原始的图腾崇拜。

左边这件头像仍然有些像人,但已经展现出凸出的双眼、宽阔的鼻子、凹陷的脸颊等不同寻常的特征,同时拥有了人和猫科动物的双重面部特征。

右边的头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宽阔的嘴巴,突出的尖牙,意味着更接近猫科动物。它们要么获得了类似于美洲豹般强大的力量,要么已经转变成了一只神圣的猫科动物。

在通往神灵的路上,祭司与许多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那些能够通过蜕皮或脱壳改变外形的蛇和螃蟹,或经历变形才能长大的动物,蝴蝶。而强大的猫科动物,特别是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地区的美洲豹,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灵魂伙伴,可以联系自然和超自然力量。在当地的萨满教中更具有神圣意义,或称萨满教的第二自我。

在查文·德万塔尔神庙外围围墙上的百余件石雕头像所体现出来的正是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人变成具有超自然力的美洲豹的过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祭司左右脸颊上开始长出很深的皱纹,显示出异常的紧张感和兴奋感。也暗示着他开始感到恶心,这是人服用致幻剂后产生的副作用;

  • 第二阶段:眼球开始突出,粗短的鼻子,强有力鼓起的鼻孔,面部表情扭曲,而脸颊上的勾状曲线纹表示鼻涕也流了出来;

  • 第三阶段:嘴巴大张,巨大的獠牙突出,明显具有美洲豹的特征,因为牙齿是美洲豹神圣性的象征。用带蛇头的涡纹、云形纹表现眉毛、头发;

  • 第四阶段:变形过程完成。

-美洲豹-

美洲豹,又称美洲虎,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世界上仅次于老虎和狮子的第三大猫科动物,以其巨大的力量和敏捷而闻名。美洲豹体型紧凑,庞大,肌肉发达,腿短而结实。雄性体重40-160千克,雌性体重30-130千克。从鼻子到尾巴根的长度为1.2—1.95米不等,尾巴是所有大型猫科动物中最短的,只有45—75厘米长。脑袋又大又宽,特别是眼窝内侧有肿瘤状突起为其主要的特征。下鄂非常强壮有力,咬力可达1250磅。皮毛一般为棕黄色或橘黄色,上面点缀着黑色的圆形环圈花纹,而且圆环中一般都有一个或数个黑色的斑点。野外寿命约18年。

美洲豹

直到现在,美洲豹及其名字还被广泛用作一种象征。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英国豪华汽车生产商JAGUAR,它的车标就是一只正在跳跃前扑的“美洲豹”,矫健勇猛、形神兼备,即具有时代感与视觉冲击力,又代表了力量与速度。

英国豪华汽车生产商JAGUAR

神像纹骨雕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带有纹饰且保存完好的骨质器物在查文文化时期是非常少见的。这件骨雕由羊驼骨制成,虽已严重破损,但仍然可以看到中间部位半张着嘴露出尖牙的神秘面孔。

星星形石质狼牙棒头

查文文化

高12.2厘米,宽9.6厘米,厚9.4厘米

公元前1300-前500年

秘鲁中央准备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这件很少见的星星形石质狼牙棒头,原应带有一个木质手柄。这种武器可以很轻易地用来敲碎人类的头骨。

在库比斯尼克文化和查文文化时期及其影响的地区,武器和表现武装冲突的制品、图案相对较少。但随着这两种文化影响的减弱,表现武力冲突的迹象越来越多。

海螺小号

查文文化

长19.9厘米,宽16.4厘米

公元前1300—前500年

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雕刻纹饰的海螺小号,在克丘亚语中称为“普突突号”,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

2001年小号发掘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圆形广场附近,是同时出土的20件小号中最复杂的一件,通体高浮雕纹饰。安地斯地区的小号通常没有音孔,但这件却是一个例外。

号类乐器在安第斯地区广泛地运用在宗教仪式、战争、世俗的各种活动中。形制上可分为弯管号和直管号,制作材料有海螺、牛角、金属、陶土、植物茎杆等。

号类乐器

金箔

查文文化

长44厘米,宽18.1厘米,厚0.1厘米

公元前1300一前500年

拉鲁克博物馆藏

查文人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了冶金技术。这件金箔尺寸较大,体现了当时已经对凸纹雕刻(压花)技术的掌握。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卷成圆筒状缝在纺织品或编织品上。

在金箔的纹饰上表现了三个超自然生物形象:中间站着一个类似人的图案,手中持物、嘴露尖牙,脚似利爪、附肢弯曲,是各种权力和神圣符号的组合;两侧超自然生物的图案同样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

查文文化对黄金饰品拥有非凡的想象力,既不是逼真的写实作品,也不完全是抽象的艺术精神。融合了人与动物、自然与超自然,灵魂与身体组合的特点,形成一个神秘、独特的想象世界。

-黄金-

不知道第一次是什么时候,这种河谷中混杂着天然金属颗粒而闪闪发光的石头引起了人类的注意。虽然黄金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远不如石头和青铜,但这个材料十分适合用来进行展示。其延展性和可塑性极强,可以被拉成发丝一样纤细,也可以被打成如纸片一般透薄,具有极佳的装饰功能。并且密度大,不易腐蚀,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神圣和永恒。

黄金的色泽在祭祀、礼仪场合显得特别重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打造成各种精美的饰品,头饰、面具、胸牌、耳坠、鼻环、挂件等等以显示出高贵与神圣。随着贵族精英阶层的掌控与垄断,拥有黄金饰品的数量和奢华程度表现着个人的声望、权威、财富,是社会等级的象征。

在安第斯地区又因为黄金与太阳光一般充满生命的力量,被称为“太阳的汗珠”,体现了宗教的力量而具有重要地位。据说在印加时期,在首都库斯科的太阳神庙中有一个花园,以各式各样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是黄金和白银铸造而闻名。

石杵臼

查文文化

杵:高4.9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

臼:高7厘米,宽10.8厘米,厚8.1厘米

公元前1300—前500年

拉鲁克博物馆藏

这组石杵臼出土秘鲁北部高地的Pacopamp遗址。在所举行的宗教仪式上用于研磨或捣碎较小的物体,如致幻的仙人掌,或绘制面部和仪式用具的朱砂颜料等。


锥形杵形似蛇,杵头雕刻出一只凶猛的猫科动物脑袋。

臼被塑造成猫科动物的形象,头部缩短,尖牙却异常突出,臼身雕刻有几何纹和同心圆,代表着猫科动物皮毛上的斑纹。

猫科动物形陶碗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拉鲁克博物馆藏

陶碗出土秘鲁北部高地的Pacopampa遗址。碗的边缘趴着的一只猫科动物,长着尖尖的牙齿,皮毛上有同心圆装饰,代表了它的斑纹,利爪正遏制着被它捕获的猎物。

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900——100年

位于今秘鲁南部伊卡省境内的帕拉卡斯文化因为发现于帕拉卡斯半岛而得名。其前期受查文文化影响较多,后期查文文化的影响明显减弱。

帕拉卡斯人生活在一片极为干旱的沙漠之中,而在这种极端的天气下让他们技艺高超的纺织品得以幸存2500年之久。考古出土了包括绣花织物、镶着金和羽毛的头巾、披巾等,并且掌握了各种颜色,至今在纺织品上仍可分辨出约100种。其中最大一幅长25.6米,宽3.96米,被公认为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

陶瓶

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900一100年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帕拉卡斯文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陶器工艺,将矿物颜料与粘稠的树脂混合,用雕刻的方式在器物上勾勒出形状。不过此类陶器的光泽度通常不高,这件陶瓶便呈现了这种特征。

庞乔斗篷

帕拉卡斯文化

长48.5厘米,宽34厘米

前900一1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庞乔斗篷是美洲流行的一种无袖斗篷。由一块方形纺织物正中开一个领口制成,男女皆用,平披或成菱形斜披。

这件庞乔斗篷织物厚实、质地致密,因为作为裹尸布才被保存下来。在帕拉卡斯文化时期许多精美的纺织品都使用羊驼毛制作,并且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这些祖先往往是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发挥着双重作用的引领者。帕拉卡斯人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庞乔斗篷上刻画了一系列萨满教人物的图案形象,是用针脚极细的链形绣法绣制。帕拉卡斯人不但掌握了各种颜色,并且用来染织纹样。

图案中的萨满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特殊的工具或装有小型生物的网袋。

老物件儿推荐搜索
南美洲
安第斯文明
查文文化
帕拉卡斯文化

交易担保 最爱老物件儿 安第斯文明展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