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老刘tdrhg 2020-07-19

作者:金申

来源:公众号 南山供秀(nanshangongxiu)

中国的佛造像起源颇早,即以东汉初年算起,至今已有一千数百年历史了。其间虽有所谓“三武一宗”灭佛之法难,然时间均极短暂。且历史上数朝并立,北朝灭佛而南朝佛教依盛;北周灭佛时而北齐正大造天龙山石窟寺,故造像史上应该说是没有空白期的。若将有纪年可考的佛像依时代顺序排列起来,是可大致看清历代佛像演化之规律的。

我国的单尊佛像分散于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之手者为数甚多。国内各文博单位所藏就更多得无法统计。据目前发表的资料看,在佛像断代上有着重要标尺作用的许多绝品,早年多流失海外。例如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坐像、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金铜佛坐像、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铜佛立像等都是研究佛造像者几乎每论必提的标准器,现无一不流落异域,实可痛心。

笔者旅日研究佛教文物期间,曾专程到各博物馆考察我国佛像,有缘亲睹许多佛像名品,宿愿得遂。为研究之用,对有纪年之佛像尤加注意,数年来已搜求数百幅图片。内中将最具代表性的佛像尽可能地收入了。本图典所收多为隔海搜集世界各地藏品,资料有所遗漏,自属难免。尤其国内藏品,图片明显不足,承蒙各文博单位协力,使内容增色不少,特致谢意。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一书1994年出版,如今市面上价格高昂,而且一书难求,为了能让造像爱好者对古代造像分期有更深刻的了解,特整理分享之。

|十六国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前后共一百三十五年。活动的疆域也多在今甘肃、陕西、内蒙、河北一带、即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此时也正是佛教初传入中国二三百年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虽有陆路与海路之分,但相当大的比重上,佛教是循着丝绸之路而进入内陆的。十六国的疆域也多分布在丝路附近和黄河流域。十六国的首领又往往多崇信佛教,西域的高僧佛图澄(232-348年)、鸠摩罗什(344-413年)等高僧都曾被后赵(319-351年)的石勒、石虎叔侄和后秦(384-417年)的首领姚兴所迎请,礼遇甚高。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十六国铜佛坐像

后赵建武四年(338年)

铜鎏金

高39.7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此像是目前发现有纪年可考的最古佛像,束发形肉髻、禅定印,方台座正面有孔,当年应有水瓶、花束之类附属物,光背等亦脱落。其U字状的平板重叠式衣褶,也可在犍陀罗同期造像上发现。但此像面容为蒙古人种特征。从佛像的四方台座、衣纹手法和整体构图分析可视为含有犍陀罗佛像因素的中国早期北方佛像。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程段儿造石塔

十六国前凉太缘二年(337年)

石灰岩

高43厘米、底径12厘米

1960年甘肃酒泉出土,酒泉博物馆藏

发愿文:惟太缘二年岁在丙子六月中旬,程段儿自惟薄福,生值末世,不观佛典自竭为父母,合家立此石塔形象。愿以此福,成无上道并及命过秋官,女妻,陵男,亦同上愿。

史无太缘,当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之年号,缘与元互用故。据《晋书》十六国之前凉用东晋年号,然太元二年干支为丁丑,元年为丙子,干支虽误,亦属常事。从塔内佛像看,其交脚弥勒与敦煌二七五窟十六国交脚勒风格亦相近。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中书舍人施文造铜佛坐像

大夏胜光二年(429年)

铜鎏金

高1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胜光二年己已春正月朔日,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

此为匈奴赫连夏所造,风格与建武四年造像多类似之处,束发形肉髻和U字形板状重叠式衣纹,可看出有犍陀罗佛像的影响,方座旁卧二狮子,也是犍陀罗佛像常见的构图。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铜佛坐像

十六国(公元400年后)

铜鎏金

高11.4厘米、宽8.9厘米

美国纳尔逊艺术陈列馆藏

十六国佛像至今遗存尚多,多无纪年,一般为磨光肉髻。此像为水波状发髻、有犍陀罗佛像因素在内。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十六国)

鎏金铜释迦坐像一铺

十六国(公元400年后)

金铜

高27.9厘米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十六国佛像尚有遗留,因附属光背和台座脱落,故多释迦一身,似此带四足方座和火焰形光背及菩萨、弟子数尊一铺者甚罕见。此造像与1955年河北石家庄北宋村出土十六国造像相似,均为U形衣纹,束发式肉髻、佛下方有二狮子,其原型仍是受犍陀罗佛像影响,与建武四年(338年)佛像亦属同一类型,然技法较之成熟,火焰光背造型及台座阴刻花纹亦流畅生动,故时代较建武四年佛像为晚,应是400年略稍后年代所制。此像虽无纪年,然作为十六国或北魏早期造像精品,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忍割弃,一并附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