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小学课文朗读的节奏感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的确得到的快乐比苦恼多得多。我一直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只有特点不同之分,而没有好和坏、高和低的区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此外,和孩子一起唱歌,还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很多,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成绩等等。唱一首歌,心中的郁闷就会释放,大脑也渐渐兴奋,肺和腹也会得到运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由于小学教学是面对儿童的,所以教师教学语言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儿童的思维活动。

如果老师说话太快,儿童的就跟不上,加上儿童记忆还有随意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于班上的差等生,教师快节奏的讲话,就会使他们听起来十分吃力,有时时候来不及思考就“滑”过去了。长期下去,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也是优生与差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如果老师说话速度太慢,会影响儿童思维的节奏和天真好动的特性。因为儿童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往往不平衡。教师单调的、过多过久的慢速度讲话,容易使儿童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接着便是抑制性反应(疲劳);长期下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就会下降,这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如果老师讲话声调太高,更是徒劳无益。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提高声调进行讲课。但心理学家曾试验,太强的语言刺激会使儿童由片刻兴奋状态很快转为抑制状态。如果儿童长期在教师高声调的教学语言下生活,儿童会变得性格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也失去活力。

教师讲话的声调太低,儿童听起来十分吃力。教师有气无力、声淡音微的语言,有时会成为儿童的催眠曲,甚至使整个教室死气沉沉。长期存在于这种声调的刺激下,会使儿童精神不振,情绪压抑,同样也是对他们思维发展不利的。

由此可见,教师朗读的节奏感,直接影响儿童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善于体会讲课内容,并表现在课文的朗读上,这样才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声音的方面,表达开朗愉快的感情时,声音要明朗;表达悲哀抑郁的感情时时,声音就要暗淡一些,这是音色的明与暗。一般的叙述用实声,而读诸如“哎呀!火已经烧到他身上了!”等表示感叹惊讶的语句时用虚声,这是音色的实与虚;在“狼与小羊”的故事, 用细薄的声音表现的善良无辜,用粗厚的声音来表示狼的蛮横凶狠,这是竟然的粗与细;表现豪迈凛然、充满信心的气概用心偏刚,而表现疑虑、亲切、柔和的情形时用声偏柔,这是声音的刚与柔。

在声音的高低起伏方面,如讲故事,一般叙述用平稳的语调,讲到关键时,教师的语言速度随着情节颧突然变慢,或陡然加快,张弛得体,如重锤击鼓,很容易信中儿童的注意力。如当出现少部分注意力分散、情绪浮躁时,教师则有意变换声调,或惊讶,或神秘,顿可扭转这种局面。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节奏感以及声调变化,可促进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持续牌积极而活跃的最佳状态。同时,教师的语言也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事事、时时、处处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注意自己语言的节奏感。(本文曾发表于《演讲与口才》,责任编辑刘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