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性数学游戏”的设计与教学(多个游戏)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本文曾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供小学用)】

不少人玩过魔方,一定曾被它的“魔力”所吸引。

小小魔方,结构奇特:26个棱长为1.9厘米的小立方体,能自由地围绕一个同样大小的中心块旋转;其中的边块和角块可以分别转至任何其他边块和角块的位置。它最基本的玩法是:当各面的颜色被打乱之后,用尽可能少的动作,使之恢复原位。

这个由匈牙利建筑学教授鲁毕克设计的小玩意儿,为什么能风靡全球,令众多人如痴如狂呢?原因就在于它有约3400亿亿种不同的变化,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不断刺激人们去把玩,虽然能获得小小的成功,但想获得最完善的结局,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又因为带有极强的挑战性,因而这种努力人们却是愿意付出的,最后也就百玩不厌了。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是也可以引进一些类似魔方的“东西”,让学生在玩中学,来促进学生更主动、更有兴趣地学习呢?于是,我想到了“探究性数学游戏”。

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时,我拿出一个游戏来,让他们“品味”一番,以吊吊他们的“胃口”。我曾和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玩过不少“探究性数学游戏”,几乎每个学生都乐此不疲,苦苦探究不已(就连许多老师也来了兴趣)。

由此可见,探究性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初步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学生通过把玩各种新颖有趣的探究性数学游戏,不仅增长知识,带来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逗引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科学的矿藏中开掘,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探寻,不知不觉接受人类智慧的陶冶。

一、游戏设计

那么,什么是好的“探究性数学游戏”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设计的游戏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趣味性。即游戏要新奇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游戏本身的“魅力”或“魔力”(内在美)”就能激发起学生试玩的积极性。

二是简易性。即游戏的要求简单易记,要求的表述明白易懂。设计的游戏从总体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考虑各年级学生可接受程度。同时游戏不受场合、人数、年龄的过分限制,大家可以一块玩,一块乐。

三是开放性。即游戏不指向一种结果,而象“魔方”那样,有很多很多的答案,这样不同差异的学生均能获得各自成功的心理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处于“愤悱”之间,欲罢不能。

四是拓展性。即游戏能进阶拨高,具有发展余地,可以由此引出新的游戏或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有什么奥秘呢?从而不断向学生智力潜能发起挑战,不同年龄的学生可在获得某一阶段成功后,攀向新的高度,并探究不已。

五是生活性。即游戏应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或联系,使他们在试玩中体会到:游戏会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带来生活的乐趣,玩游戏决不会玩物丧“智”,相反会越玩越聪明。

二、教学建议

1、兼顾教材,更兼顾学龄特点

“算24点”游戏,一年级可玩“加减法”,二年级加进“表内乘除”和“两步以内混合运算”的内容,三 四年级可进行稍复杂的四则运算,五年级可出现“小数的乘除”,六年级则可有“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指数运算”,如:6÷(13÷4)24,(51÷5)×52452×112423×(21)=24(具体可参阅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巧算24点》一书,199710月第一版 )。练习的形式可采用发卡片(《数学算“24”游戏卡片》,金盾出版社,19963月第一版)、自制卡片、小组赛、抢答赛、擂台赛等,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可用“选宝贝”的办法进行

“选宝贝”的游戏方法,可以增加游戏的神秘感。学生从游戏“菜谱”中任意抽选出一个游戏来玩,这种活动本身应有无限的新奇感和满足感,使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感到游戏是一件令人疲惫的苦差事。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游戏方法中还密藏着“能力发现”──在一段时间里,通过试玩难易难测、“神秘感”颇强的探究性“数学游戏”,孩子们会在偶然间发现自己动手动脑的努力是有成效的,自己是有能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这是多么令他们高兴的事啊!这种成功的体验一定会使他们兴奋不已,形成强烈游戏兴趣和探究内驱力,从而为培养优良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创造最佳条件。

3、切不可急于揭开“谜底”

一个好的游戏,如果早早就被揭了“谜底”,学生好奇心可能一下子就泯灭了,游戏兴趣也会急骤下降。因此,游戏不同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不要局限在一堂课就彻底解决某个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试玩、把玩和探究。教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可适时采用“说一半,留一半”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中觅出其中的奥秘。当然,教师也要把握好“火候”,适时揭示“谜底”。

如,有一个“摸出同色球”的游戏:把一些形状、大小、重量都相等的玻璃小球放在布袋里,玻璃球颜色有红、绿、黄三种。现在不允许挑选,只允许你把手伸到布袋里任意摸取,问:至少摸几个小球,才能保证有三个小球是同 一种颜色的?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出类似“抽屉原理”的规律来。

游戏时,我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先考虑两球同色问题,让学生充分试玩、探究,后又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边游戏边讨论,引导他们总结讨论结果。有时课上不能完成,课后还可进行,也可带回去和爸妈一起探讨。要相信他们通过较长探究,定能找到答案。

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愿意,可以继续请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摸几个小球,才能保证4个小球是同色的?至少摸几个小球,才能保证N个小球是同色的?以至探讨出最一般情况。

总之,教师一定要切记:不提任何“目标”,“魅力”自在游戏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适时介绍有关“信息”

许多好的游戏,都出自数学家之手,或与某个重要的数学分支相关联。因此,适时介绍与游戏相关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对“游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奇妙的纸带”游戏: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3厘米的纸条,一支铅笔,一瓶胶水,一把剪刀,一块橡皮,一把直尺。然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①把刚才的那张长20厘米、宽3厘米的纸条的两面分别分成12个格子,一面上“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②然后保持纸条下沿不离开桌面,手持纸条上沿将它翻过来,在背面上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如下图:

正面:

背面:

③把这张纸条扭转1800粘成一个纸圈,如下图:

④顺着纸条上的字念一念:“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⑤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顺着纸条上的字念下去,永远也念不完)

游戏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我适时介绍:这个奇妙的纸带其实是拓扑学中有名的以数学家名字命名的“梅比乌斯带”。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纸带,虽然制作起来十分简单,却奇特得叫人不可思议。例如,放一只蚂蚁到纸带上,让它沿着图中纸带上所写字的路线爬行(不经过纸的边沿),这只蚂蚁就可以一起爬遍纸带的两个面,而在普遍的没有旋转180度而粘贴的纸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在,这一成果已经在科技上得到了应用。如有一种电脑打印机(如AR3200+打印机)用来打印文稿的色带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做成的,这种色带是经过1800旋转后进行对接,这样可以使色带在打印中两面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成倍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大大节省了耗材。拓扑学这些有趣的性质,将有利于他们长大后去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通过适时的“信息”透露,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案例举隅

1、移棋子

基本玩法:取白色和黑色围棋子各3枚,在桌子上左边放3枚白的,右边放3枚黑的,紧挨着排成一行(如下左图中的第0行)。规定每次可取出相邻的两子,但不能变动两子的先后顺序,把它们移到同行的任何空位上。要求移动3次,就能把它们排成黑白相间的一行,而且各子紧挨着,不留空隙(形如下左图第3行)。该怎样移?(见下左图)

聪明进阶:以上情况称为3对子”。如果觉得不过瘾,请再想想:如果是“4对子”该移几次、怎样移才行呢?(如右图)5对子”、“6对子”……“N对子”分别该移几次、怎样移,才能由“黑白分明”移成“黑白相间”呢?

重要提示:数学家已经证明:5对子”移5次,“6对子”移6次……“N对子”移N次。

适用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也可用其它棋子、石子、瓶盖之类的东西代替。教学中若有磁性黑板或围棋挂盘,游戏效果将更佳。对于低年级学生,只要他们能玩出3对子”和“4对子”就行了,不能无限度地拨高。

2、金鱼掉头

基本玩法:先用3枚棋子来摆一个类似“金鱼头”的三角形(图①)。

它能两个竖列,要使它从指向左变为指向右,最少要动几枚棋子呢?你一定可以很快答出:动1枚(如图②,其中黑棋子表示线棋子移至新位置)。6枚棋子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鱼头”,它有三个竖列,要使它掉头,要移动2枚棋子(如图③)10枚棋子可以组成四个竖列的三角形“鱼头”,要想使它掉头,要移动3枚棋子(如图④)。

聪明进阶:5个竖列的“鱼头”是由15枚棋子组成的,由6个竖列组成的三角形“鱼头”共需21枚棋子,要想使它掉头,各需要移动几枚棋子呢?随着竖列的增多,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适合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可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5列要移动5枚,6列要移动8枚。移动的规律是:每次移动时增加的枚数总是比竖列数少3枚。

3、移动“诺哈依之塔”

基本玩法:如下图,请准备好一块小木板,在木板上钉上三个小木棒,同时准备4个大小不一圆环,把它套在小木棒上。现在我们要把A棒中串着的圆板移到B棒上,要求圆板一次只能移动一块,移动必须是从棒到棒(C棒用作暂存棒),并且小圆板不能放在大圆板上,该如何移动,至少移动多少次?

进阶玩法:如果是56……N个环,又该如何移动?移动多少次?

重要提示:这个游戏是一个名叫尤嘉的法国人发明并命名的。

适合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可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诺哈依之塔”,再运用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若圆板为n块,则至少要作2n1次的移动才行。比如两块是2213次,三块是2317次。例如,圆板为4块,它至少需要24115次(具体移动过程见上)。

4、穿越每道线段

基本玩法:先画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如下图用铅笔画一道连续曲线,让它越过每条线段。你肯定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如果画一个“日”字型,你能否也能画条连续曲线,让它划过每道线段呢?注意规则:曲线不能通过交点,不能沿着原来的线段行进,也不能把纸折起来画等等,下同。

聪明进阶:如果是“田字型”或格子更多的图形呢?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右面的图形能够划过每道线吗?

适合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师生共探或引导学生边画边思考。

参考答案:“田”字形能够画出,右图是一种画法。另一图形却不能画出。


重要提示:规律:凡是把一个长方形如上面“日”字、“田”字一样有规律地划分成N×N的格子,如3×35×7等,都能划过每道线。

5、翻骰子

基本玩法:骰子放在棋盘的右上角(如下图①),骰子各个面上的点数见图②(背面为6)。规定骰子只能在棋盘上一格一格翻动(不能滑动)。问:至少要翻动几次,才能使骰子棋盘翻到左下角的五角星处时,正好是有6个点子的一面朝上。

聪明进阶:步数最少的翻动方法是几步?有几种?

适合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先制作,后游戏,这样动手又动脑。骰子可用橡皮切成,上面标出数码即可。

参考答案:最少翻动步数是8步,有三种翻动方法(如下图)。

6、让你“做不到”

基本玩法:如右图,用10枚棋子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现在,如果以其中的三枚棋子点为顶点,就可以连出一些等边三角形。现在不是要你连三角形,而是问:至少拿掉几枚棋子之后,就一个等边三角形也连不成了?

聪明进阶:

①如下图左,在桌子上放20枚棋子,以其中某四枚棋子点为顶点,可以连出许多不同的正方形。现在要问的是:至少要拿掉几枚棋子以后,就一个正方形也连不成了? 

②在一张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有十六个格子里涂上了颜色。你在这样的棋盘上不可能剪得未涂色的十字形。现在请你重新设计一种涂色方案,使得涂掉的格子尽可能地少,同时又能使人不可能剪得未涂色的十字形。你该怎么办呢?

适合年级:1-6年级。

参考答案:答案均见对应的右图。

8、拾石子

基本玩法:准备一张围棋盘,在棋盘上按下图所示放上石子(可用围棋黑子和白子来代替),然后按照下面所说的规则来“拾石子”:拾石子时,要按纵或横的方向来拾,不能斜着拾,也不能在中途留下石子。

聪明进阶:同样是拾石子,你能很快完成任务吗?

适合年级:1-6年级。

教学建议:即可用实物进行,也可在“纸上谈兵”。

参考答案:略。

9、当回教务助理

基本玩法:要排好课程表,可不是容易的事。一次,正好教务主任外出开会,而学校某班上午的三节课却需要重新调整:上午三节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自然各一节。但数学老师第三节课要外出听课,语文老师第二节课要参加中心组备课,自然老师一早要去记录和分析小气象台的数据,不能上第一节课。现在请你当回教务助理,保证老师既能按时教课,又能完成其他工作?

聪明进阶:如果某班上午三节课仍然是语文、数学、自然,但自然老师因早上要记录和分析小气象台的数据,不能上第一节课,数学老师因第三节课要外出有事,语文老师随便上哪一节课,你能排出他们上课的课程表吗?

适用年级:3-6年级。

教学建议:可用“表格法”进行,也可用“分支图”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排课程表均可。①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第三节自然;②第一节数学,第二节语文,第三节自然;③第一节数学,第二节自然,第三节语文。

9、拼“十二块”:

基本玩法:找一张长方形硬纸,宽6厘米,长10厘米,划好长宽各1厘米的格子,再按图一描上分割线。用剪刀沿分割线将硬纸剪开,一套“十二块”就做好了。现在请你“伤伤脑筋”,将这十二块重新搭成6×10厘米的长方形。当然,请你不要照着图一的样子拼搭。

聪明进阶:①将这十二块重新拼搭成6×10厘米的长方形。规定要使第一块才有总分边线充当长方形的界线。②图二是一个7×9厘米的长方形,只是中央挖去三个1厘米见方的小正方形(面积仍为60平方厘米),请你用你的十二块将这个形状拼搭出来。

适合年级:3-6年级。

教学建议:先制作,再拼图。

答案:略。

10、重排九宫:

基本玩法:从图①通过逐格移动变成图②的方法称为“重排九宫”。重排九宫和过去流传的“华容道”(现称“船坞排挡”)游戏相类似。你能找出其中的一种方法吗?

重要提示:十九世纪,数学家亨利·杜特尼研究了重排九宫这一问题,他认为从图①变换到图②一共需要36步,这是当时公认较好的走法。现代电子计算机已经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图①变换到图②的最少步数是30步,并具有10种最优走法。据说,世界上许多数学家曾用这个问题对不少人进行检测,但结果似乎没有一个人能找全全部的10种走法。

聪明进阶:同学们,你们敢不敢向这个智能的极限挑战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超越前人,用30步“重排九宫”,并找出多种走法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