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行三化管理,推进校本科研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心即理。心的良知在,理就在心中了。——王阳明

在事上练,使心中的真理更深刻,最终会成为信仰。——王阳明

校本科研是凸显、强壮和提升教改主体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其目的是实现教师“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校本科研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只有在有效的“参与-合作”模式中才能激活,动力只有在“参与-合作”模式中才能持续,情感也只有在“参与-合作”模式中才能健康发展。为了很好地实践这种校本科研的模式,我们在科研工作实行“三化”管理,以期使校本科研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搭建平台。

一、规范化

首先,要把校本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学校可专门制定了科研目标责任制,并一起坚持这样的要求,即领导必须带头参加校本科研和教改实验,每学期均要联系实际撰写二篇以上科研论文,并争取在报刊上发表。

其次,我们加强了学校科研网络的建设。多年的科研实际,使我们坚信这样的观念,校本科研不能光是靠几个所谓的“笔杆子”写几篇文章去装“门面”,而应努力建设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人人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健全校本科研网络,才能保证整个科研的运作。以学校曾经的“构建开放教育的模式研究”为例,作为学校的总课题,努力让“开放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来涵盖其它国家及省级子课题的研究,以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来丰富总课题的内涵,以总课题的思想来导引其它课题向深处进展。之后我们又曾以“构建扶放有度课堂的实践研究”、“推进四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龙头课题

再次,我们努力健全学校科研制度。有教科室制度、科研活动制度、评估奖励制度等。将科研任务由弹性任务变为硬性指标。

二、正常化

也即按照上级教科研的要求,努力做到学校科研工作的“五个一”和教师科研工作的“五个一”。

就学校而言,就是做到:

一是有组织,把校本科研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建设健全了整个科研网络。学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是教育之人,又是科研之人。

二是有课题。我们以一个课题作为学校主课题,进行逐步分解,形成课题体系,而每个教师则在其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科研需求和科研兴趣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课题组长负责制。

三是有活动。我们的活动是这样安排,我们把每两周星期X作为教科研活动时间,先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活动时,有分有合,有讲座(每学期都聘请专家进行讲学)、有阶段情况交流、有成果及资料展示。

四是有经费。在这一方面,我们是舍得投资的。我校近年订阅报刊种类多,购买科研资料也花了不少经费。此外,教师外出进行科研学习,学校也从不吝啬。

五是有成果。这是对每个老师都要这样的要求,于是教师人人争取在报刊发表文章或参与论文评比。

教师也做到“五个一”,即:

一个课题。我校人人参与,连年龄较大的将要退休的老教师也参与并申报了某一子课题。

一项研究。每个教师参与子课题的研究,他们人人在研究之中。

一套资料。每个教师科研资料包括一本科研笔记(含摘录)、一套实验记载表册、每月一篇实验阶段报告或研究论文。

一堂好课。我们每个教师上的课,是上课与科研结合,我们叫它校本科研实验课。已排入计划周次,每个教师都在用一学期的研究成果为这堂课做准备。

一篇论文。我们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论文或随笔(教育故事也可)。

三、流程化

即在努力把学校科研工作规范化与正常化的基础上,再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行运行与操作,从而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流程化方面,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每周:

1、教科室同志每周末召开一次碰头会,部署科研工作;

2、教师每周进行科研学习(阅览室、网上浏览均可),并摘录12篇教育信息;

3、每周在教学与科研中进行教后反思,并写出12篇研究随笔;

每月:

1、每名教师写科研论文、随笔或教育故事,由科研处推荐投稿;

2、教科室及各课题组均召开本月例会,进行交流与小结,并部署下月工作;

3、每月出一期《教科研简讯》(及时反映本月各课题的科研情况及收获、成果、不足);

4、对每个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网上公布,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一学期:

1、进行一次的教科研实验课的会课活动;

2、进行一次的科研成果交流活动,典型教师登台讲得失、讲成果;

3、人人参与科研资料展评。

4、个人和各课题组对本学期的科研情况进行小结与反思。

一年:

1、课题阶段成果交流或结题鉴定;

2、课题相关的发表或获奖论文出版,名称为《××年度教师论文集》;

3、课题成果申报、排名与奖励。

多年的实践,通过上面所说的规范化、正常化和流程化管理,我们的科研工作总体运作可以是成功的。今后,我们将在教科研一体化方面努力探索,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