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新课效应”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原创】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古希腊)伊索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美)爱因斯坦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布鲁纳《教育过程》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同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每个新学的知识点都懂,后面的习题也会做,但到了一章学完以后,不仅综合性的题不会做,甚至连做过的习题也不会做了。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由于知识遗忘、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而造成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惊慌。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正常现象之说是站不住脚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中出了问题。学习新课时,许多同学只是机械地把基础知识记住,跟着课本的思想搞懂例题的每个步骤。至于。后面的同步习题,用这些知识一套就灵,仿照例题去做准行。看起来似乎学得轻松,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不少重要的方面。例如,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由于教材上每节后面的习题与知识点同步,因此多数题能用本节知识对号人座地解出,从而掩盖了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新课效应”。它是学习数学的大敌,严重影响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危害更大。如何才能克服新课效应呢?

一、学习新知时不仅要重视结论,而且要重视过程

数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解决,要用到大量已学知识和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复习已学的许多知识,初步认识和后面知识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重视学习教学思想方法。

比如,对数的运用法则的证明过程,就涉及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的定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等知识。其证明方法是设出式子的值,再进行等式变形,这是数学上一种很有效的思想方法。

再比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先证特殊情况,再把一般情况归结为已证的情况,使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化了许多。这里用了数学上非常重要的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思想。

二、学习中要随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我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学好数学“三句话”,即疑难问题不放过、举一反三找规律、回顾反思常总结。

其中,归纳在学习中有神奇的作用。

通过归纳,可以使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通过归纳,可以使所学知识条理清晰,用起来得心应手;通过归纳,可以找到致错根源,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应该如何归纳呢?

1.在归纳知识中找到方法与规律

这样,不但容易记,而且运用也很方便。只要留心,规律是可以发现的。

2.在归纳知识中认识联系与结构  

……这样,就可以把这部分知识的结构理清楚,使头脑中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网络。

3.在归纳题型中找到思想和思路   

见多识广肯定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若对见过的东西不加以归纳,恐怕很难领会其精髓。

三、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波动式学习”

学习知识应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累积。为了做到这一点,加强复习和归纳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不仅套用例题,更要举一反三

有的同学习惯于做哪一节的习题就拿该节的知识去套,完全不考虑别的方法,这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不给自己的思维画框框,读懂题后尽可能去联想学过的所有知识,从中选出最佳解题方案。

2. 坚持一题多解,拓展解题思路

如前所述,教材上的多数习题都能用该节知识对号入座地解出。若能再找出一些解法,就能更多地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达到前后联系,使新旧知识融合的目的。

3. 挑战综合题型,走向融汇贯通

可从课外读物中选一些较好的综合性的题来做。当然,有经验的老师也会随时补充一些好的题目。

以上,笔者谈了“新课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克服它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在克服“学时全懂、学完后又不懂”这一怪现象时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