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7-19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室其家。”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不是直接的表达出你情我爱。同样,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婉转的。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含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过于直白的表述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欲说还休的朦胧感,往往能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且中国人的含蓄是自古有之的,并不会直接将情爱全部表达出来。

(一)、朦胧之美,蕴含其中

诗歌和文章,往往是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更何况,古代没有如此先进的交流媒介。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就在文学作品中一步步的流传了下来。古人以含蓄为美,它不是不表达而是换做了另一种可以引人思考,引人入胜的方式去传递思想感情。如果说的太过直白,那么既没有营养,又不会令人铭记。

1. 含蓄是一种浪漫

《诗经》是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表达方式大都为婉转的说明。它大都是先描写环境,而后寓情于景。将自身的感受,置身于天地之间,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那首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使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对于爱人的思念和爱恋之情。如果太过于直白,那么就显得太苍白无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不论道路有多么艰险,都会去追随寻找自己的心上之人。

这就比直接描写爱人的外貌,要有说服力的多。还有《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心爱之人假借卖布之名,跨越淇水,翻过顿丘只为了能够见上一面。这一句间接的表现出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朦胧之感,有些暧昧又有些羞涩。

汉人所作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楚辞》在文学史上犹如一盏明灯。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含蓄的,并不会直接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写出来。而是常常将君王比做成香草美人。甚至一度还有人怀疑他是同性恋,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隐晦的表达罢了。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给人留下话柄。

2. 更好的表达效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屈原,总是在诗文中写自己如何如何的爱这个国家,如何如何的想辅佐君王。那么满朝文武,必定会认为他是在为自己邀功请赏。而且,这种效果也达不到。反而是含蓄婉转的写出来,才会显得更加坦荡。

同样,在诗歌中表达男女情愫,也不宜太过直白。那样便会显得自己太过多情,再加上古代的思想并不开放。先秦时期的人们受制于礼乐制度,逐渐的后世之人在前世诗文的熏陶之下喜欢上了这种隐晦的表达。

所以,后来才出现了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既不会给人造成反感,又可以营造浪漫。即便对方不接受自己,那么也有能够后退一步的余地。因此,模糊的情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内心独白。

(二)、礼教制度,精神压迫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许多古装戏,比如清宫剧还有明朝戏,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规矩都非常大。在如今炙手可热的宋朝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也是因为规矩严谨而不受喜爱。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什么事情都喜欢循规蹈矩。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1. 世俗眼光的枷锁

《世说新语》“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这本书中记载了很多竹林七贤的故事,而正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才能够被称为魏晋风流人物。“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这种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行为不可以传到后辈身上。所以,阮浑也想加入其中时,阮籍才不同意。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但是礼教的约束,尚且如此严密,更何况在其他朝代。

春秋时期有礼乐制度、春秋大义,而到了汉朝则开始推行儒家教育。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婚恋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会遭受他人非议的。

2. 言论不自由的禁锢

古代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妄议朝政。而皇帝是九五之尊,怎么可能会允许自己的臣民随便议论。即使是说好话,他们也不配。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来暗讽也是用的模糊表达。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社会环境不开放,人们的思想也不开放。还有商鞅主导实行的疲民政策,使得所有人的想法都不敢恣意的表达。对于朝政或者婚恋情感方面,古人逐步的开始学会了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代的社会发展,就是君主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他们用儒家思想,来规化所有人的生活习惯。而儒家就像是一根尺子,什么事情都需要严谨的对照刻度来做。不仅是爱情,亲情也是如此。孟子曾说“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

在儒家学说看来,非常反对墨家提出的兼爱。认为这是一种无父无君的思想,所以君王是国家的首脑,父亲则是家庭中的主导。所以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儿女之间与其交流也无法太过直白。

(三)、历史传承,铭刻骨髓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西方人与中国人相遇后面对他们的贴面礼都略显尴尬。中国古代礼仪中,见面都是习惯于抱拳。当然,这种现象仅存在于同辈之间。古人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含蓄。这种现象,要归咎于礼法制度。

1. 各省分散,习俗不同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秦时期,各诸侯割据一方。再加上周天子无力对其形成控制,这才有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这期间,每个地方都衍生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也是无法改变的。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古代各国之间百姓的交流,必然会有些隔阂。许多事情,没有办法明说。比如直言不讳的拒绝,以及颐指气使的挑出错误。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出现了统一的朝代这种隔阂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消除的。人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归根结底,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直白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皇权越强,百姓的声音就越弱。先秦的婚恋观相对而言还比较奔放,但是遇到大一统的时代君主们为了更好的束缚民众就大兴儒家教育。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就是为了让为自己所用之人全部充满忠君爱国的思想。

还有清朝的文字狱,甚至连隐晦表达都容易引火烧身。比如《虬峰文集》中的“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作者就被处以死刑。在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明和朱的字眼,都会被统治者认为是在暗讽。可想而知,草木皆兵到了这种程度,含蓄的表达都不行,更不用提直白的明言。

2. 语言的特殊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的一句话往往能够表达多重意境也就是双关。但相对而言,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如果将话语说的太过直白,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如旁敲侧击,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枷锁中的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喜欢讲究暧昧、模糊为美?

尤其是在古代,大臣向君王进谏时,更是要谨言慎行。不然就有可能“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这种习惯自古以来,皆而有之。正是因为言论的不自由以及封建礼教制度太过繁复,大家不可能直言不讳的说明自己的意图。

如果有些话说的太过直白,往往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如果直接和女孩说想一起睡觉那就是流氓,而说想和你一起起床那便是徐志摩。因为婉转、含蓄的表达,它所呈现的暧昧程度和浪漫指数是远远高过直接说出真实想法的。

汉语天生的魅力便在此处,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写作文章上,朦胧的写出来就会更加的耐人寻味。

结语:

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少年之间的爱恋都是非常羞于表达的。如果太过恣意洒脱,会被人认为是放浪形骸。而且,君主制度的压迫造成了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他们都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含蓄的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不表达,而是将他上升了一个层次。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没有爱字,却满满的都是情意。

参考文献:

《诗经》

《楚辞》

《离骚序》

《离骚》

《世说新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