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索菲亚教堂的前世今生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0-10-21

最近看见一条新闻,说土耳其要把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

消息一出,列国哗然,精罗落泪,希腊就第一时间提出抗议,说这是东正教的圣地,你不能说改就改,土耳其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管不着。

已经改了

当然了,现在这件事还没有最终拍板,咱们先拭目以待。好多人不太了解这座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建筑。

01.圣索菲亚教堂的起源

圣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可以说和长城齐名的人类建筑奇迹,而且它在历史上转变过很多身份,每一次转变伴随的都是历史走向的巨变。

最早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在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修建,他本人一开始是基督教的镇压者,后来有一次他出去打仗,头一天晚上睡觉,梦见上帝让他把所有军旗都画上十字。

起来以后他赶紧让手下照办,结果这一仗,罗马士兵无人能挡,战胜了两倍于己的敌人。

从此,君士坦丁开始改信基督教,废除了迫害基督徒的法令。他还召集各地大主教,编篡圣经,统一基督教基本教义,制定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概念,然后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

这个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现在去西方旅游,看很多教堂的名字都带“圣”字,什么圣路易,圣尼古拉,指的是命名教堂的这个人,生前因为殉道或者是对教会有功,被教会封为圣徒。

但圣索菲亚大教不是以圣徒索菲亚命名的,这个索菲亚在希腊语中的意思为智慧,意译的话应该叫神圣智慧大教堂

可惜,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不久就被一场大火烧毁,之后,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君士坦丁堡成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之后圣索菲亚大教堂几经重建,最后又在一次动乱中成了废墟。

查士丁尼一世(约482年—565年11月14日)

公元527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后,励精图治,重振文治武功,东攻萨珊波斯,西灭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在他治下的东罗盛极一时(后来倒霉遇到黑死病)。

查士丁尼一世觉着我这功劳可以了,该大兴土木了,于是下令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整个教堂完全由砖石结构建造,最高的地方达到了55米。东罗马帝国举全国之力,从各地征集最豪华、最精美的建材,甚至从古建筑上拆,不少神庙的大理石柱就这么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就这样,这座辉煌壮丽的大教堂,只花了5年就宣告竣工,查士丁尼感到非常自豪。

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

圣经里面所罗门王就是修建了辉煌的宫殿,查士丁尼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跟所罗门王并论,所以他站在教堂正殿前高呼:所罗门啊,我已经超越了你!

今人看见这座教堂都这么震撼,那当时人看见它,那简直就是五体投地。

02.征服基辅罗斯

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事件叫罗斯受洗,当时基辅罗斯公国全信了东正教,这里面圣索菲亚大教堂功不可没。

当时基辅罗斯逐渐强大,原来的多神教不能满足执政需要,就准备换一个一神教,这时候选择有三个: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当时基督教会已经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就是东正教的中心。

乌克兰1元纸币上的弗拉基米尔大公

基辅罗斯的最高领袖弗拉基米尔大公想进一步了解各种宗教,连续派出了9批使团,到周边国家考察宗教。考察东正教的使团去了君士坦丁堡,参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宗教仪式。

眼见得教堂里富丽堂皇,祈祷仪式的神圣隆重,使团深深倾倒

回去以后就向弗拉基米尔大公汇报说:“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在地上还是在天国”。

大公和贵族们商议后,就打算改奉东正教。但是又有个问题,基辅罗斯在东罗马眼里跟野蛮人一样,上不得台面。弗拉基米尔就想,现在我去改信东正教,多少有点讨好的意思,将来容易被他们看不上。

那怎么办呢?好办,揍他们一顿就行了嘛,让他们知道野蛮人的厉害。

于是,公元988年,大公率军攻打东罗马,提出条件,要求娶东罗马公主为妻,要是娶不到公主,就剑指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弗拉基米尔受洗

东罗马皇帝瓦西里二世接受求婚,但要求大公接受东正教,因为公主只能嫁给东正教徒。

大公表示同意,就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就和手下一起接受洗礼,然后跟公主举行了婚礼。为表示对瓦西里二世的尊敬,弗拉基米尔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

所以今天看东斯拉夫人信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绝对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03.历经劫难

后来几百年,大教堂在天灾和战火中遭到过各种破坏,但没遇到毁灭性打击,整体结构都被保留了下来。

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人占领,教堂还短暂的成了天主教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穆斯林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结束了基督教文明在这里1000多年的历史。

君士坦丁堡陷落

传说在城破之日,有一位教士拿着十字架在教堂墙边祈祷,还对周围人说,等到基督教再一次统治君士坦丁堡,我就会再次出现,说罢他就消失在墙里。

随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率领近卫军骑马走进教堂,一进大门就立刻下马,四体伏地,赞美安拉,并下令把教堂改为清真寺,在四周建起宣礼塔,用泥浆盖住了原来画在墙上和穹顶上的壁画,阴差阳错,这个泥浆对壁画起到了相当大的保护作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清真寺。

教堂壁画

奥斯曼土耳其虽然把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但他们的宗教政策跟当时的天主教国家比,那是相当宽容

鼎盛时期,异教徒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穆斯林士兵如果碰到投缘的俘虏,甚至可以抛弃种族、宗教的分歧,同吃同住,结拜兄弟。住在雅典的穆斯林碰到长久干旱,会到帕特农神庙祈雨。

曾有一位总督为了建造清真寺,炸掉宙斯神庙的一根柱子,然后就因此被撤职。你要是穿越回那时候问东欧的农民信什么,他们会一边在胸前画十字,一边回答:“我们信先知穆罕默德,但同时崇敬圣母玛利亚。

距北京120公里河北省易县有一个叫后山奶奶庙的宝地

在那里想拜什么神就有什么神

这就好比老道士拿着十字架喊声阿弥陀佛一样,听上去荒唐,但是当时真就是这么回事儿。

相比之下,当时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对其他宗教的态度就差远了。威尼斯一度占领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当地强行推广天主教,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1715年威尼斯人被土耳其赶走以后,伯罗奔尼撒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庆祝自己回归奥斯曼祖国。不过几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基督教文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变得更具有人文主义,相比之下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反而是越来越保守

04.教堂恢复原状

到了19世纪,土耳其眼见着已经成了欧洲国家眼里的大肥肉,谁都动它的主意。土耳其是19世纪被群起而攻的三大帝国之一,另两个就是中国和西班牙。

终于到了一战,奥斯曼土耳其撑不住了,战后解体,国父凯末尔把土耳其建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国家

20世纪30年代,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当了近500年清真寺后,又被恢复了原貌,改成了博物馆。

凯末尔(1881年5月19日-1938年11月10日)

凯末尔这么做,就是想向西方表达一个意思:我不想当穆斯林国家的头儿。

这个举措非常受西方欢迎。

从此土耳其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包容,二战后还进入北约阵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样子也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所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仅是个景点或是宗教场所,它是土耳其放弃伊斯兰教为国教走向世俗化的一个象征。

这几年土耳其的宗教势力又开始抬头,总统埃尔多安不止一次的支持伊斯兰教的保守政策,这次打算把大教堂改回成清真寺,这里面的意思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