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鳌拜手握重兵40万,明知康熙要对付他,为何不先下手为强造反?

 剧透历史 2020-07-19

鳌拜是清朝初年极为有名的权臣,顺治临终遗命他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康熙亲政前只是个实习皇帝,大清朝所有的事务都由他们处理。

四人中,鳌拜居于最末,但他想方设法斗倒另外三人,专擅朝政,嚣张跋扈,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铲除鳌拜是康熙的一大成就,晚年的时候还常常提起,引以为傲。

但是,了解那一段历史就会发现,整个擒拿鳌拜的过程,似乎并不艰难,根本没有多少腥风血雨的气氛。

康熙以习武为名,找来了一群力气大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扑斗摔跤,鳌拜觐见时这帮孩子们突然发难,整件事儿便成了。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清扫行动,鳌拜及其党羽毫无还手之力,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康熙宰割。

那么问题来了,鳌拜明知康熙要对付自己,为何不造反呢?

要知道,鳌拜不是普通的武将,是以战功起家的满洲贵族,手中握有40万重兵,在士兵中极有威望。

而且顺治年间,鳌拜奉命联络蒙古科尔沁部,与其关系密切。如果他起兵,不但能得到镶黄旗的支持,蒙古科尔沁部也可能成为他的外援。

其实答案很简单,鳌拜嚣张归嚣张,但对皇太极一脉忠心耿耿,从无反叛之心。

当初皇太极猝然去世,时间快得根本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满蒙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争执不休,几乎酿成内斗和政变。

按照汉人的传统,子承父业,自然是从皇太极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还得挑嫡出,如无嫡子,那就按排序来,谁是长子,谁就是新任皇帝。

要是以这个条件去找,皇太极长子豪格最为符合。可满清不管这一套。

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战功赫赫,在给明朝造成沉重打击的松锦之战中表现卓越,得到皇太极的重用。之后皇太极更定官制,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经多尔衮之手任命。

用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多尔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备了篡位的条件和实力。而且他本身还是正白旗旗主,同胞兄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向来和他同进退。

而主观上,多尔衮也不愿意居于人下。据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遗言让多尔衮继位,结果上位的是皇太极,可想而知多尔衮有多不甘心。

跟多尔衮比起来,豪格逊色太多。论军事、政治能力以及声望,他都不如多尔衮。唯一的优势是礼法上具有正统性,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都拥立他。

那时鳌拜已经是镶黄旗护军统领,他和索尼都是两黄旗大臣,自然旗帜鲜明地站在豪格这一边,是豪格对抗多尔衮的核心人物。

在议立未来皇帝的关键会议上,鳌拜带着忠于皇太极的将领们纷纷离座,握着剑柄气势汹汹地说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他们宁可追随先帝死于地下。这实际上是在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

迫于他们的压力,多尔衮不得不退让,提议由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

鳌拜等人也退了一步,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谁承帝位都行,不一定非得是豪格。而以多尔衮的出身和能力,有资格担任辅政大臣,否则硬对硬针锋相对起来,损耗的将是八旗内部宝贵的元气。

此后,鳌拜遭到了多尔衮诸多的打击报复。

顺治初年,鳌拜因小事差点被革职;顺治五年,他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大胜而归,却两次被论死罪,险些丧命;顺治七年,又被多尔衮设计定了死罪,后改免死罚赎,降爵。如果不是多尔衮忽然去世,鳌拜能不能活下来还是未知数。

不过,虽然遭受了多尔衮这么多的迫害,鳌拜依然忠于顺治,并没有动摇对于皇室的忠诚,对皇太极的遗孀孝庄太后也很恭敬。

史料记载,康熙幼年时,朝中遍布鳌拜的党羽,如果鳌拜有异心,他是可以挣扎一下的,哪怕不是造反,至少也能逃出京城。但他没有,他像所有忠臣一样,对康熙苦苦哀求,指望康熙大发善心。

法国传教士白晋留下的资料宣称,鳌拜求见康熙,给康熙看满身的伤痕,又指着某条伤疤说这是为救皇太极而留下的,并诉说自己对顺治的忠心。

累累伤痕和对祖、父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令康熙为之动容,念在他无篡弑之迹的份上宽大处理,免除死刑,囚于牢中,其党羽或死或革。没多久鳌拜就死了,有可能是自杀的。

“无篡弑之迹”,就是说他没有半点谋反的迹象。连一心找他麻烦的康熙都这么认为,可见这方面鳌拜是真没疑点。

由此可知,鳌拜虽然好权,性情也暴躁,但他没想过造反。可他的确对权力有贪恋之心,长期保持朝政阻碍了康熙成年后的亲政,故而也就招致晚节不保的悲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