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道先生老,却比汝时髦 | 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司马健哲学讲堂 2020-07-19


在我老家,以前有一个相传已久的习俗,就是每逢人家有结婚或丧事,人们会送上布匹等物,而主家在事后也会将收到的布匹送给来帮忙的人作为答谢。当时没有多想,只是隐隐觉得婚礼送布作衣料情有可原,丧礼送布是不是有点奇怪:人都去世了,要布作甚?最近编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装珍藏版),才发现吕先生对此有一个有趣的解释。

吕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建筑,用石材很少,多用土木,木不坚固,土尤其易于倾圮,所以古时高楼很少;土又可制成砖,然仅用于铺路,因此古代的墙,大抵还都是用土造的,土墙不好看,所以富人就要用文锦饰之。最后,吕先生还说:“我们现在婚、丧、生日等事,以䌷缎等物送人,谓之幛,还是这个遗俗;而纸糊墙壁,也是从此蜕化而来的。”用报纸糊墙,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干过啊,就是单纯为了整洁好看——我家老屋,是在花岗石地基上垒出的土屋。如此说来,贾谊抨击富人用丝绸盖墙是奢侈浪费,也算是夸大其词了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吕思勉先生名作《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的整理本,分门别类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官制、赋税、兵制、刑法、衣食住行、教育、宗教和文化学术等许多方面的起源与演变情况。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这本书实际上是吕先生在光华大学十余年讲课精华之结晶。起初,吕先生在光华大学讲中国通史,文学院院长钱基博先生跟他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对此,为中学生写过中国通史教材(如《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2015年中华书局曾以“中国通史[彩图珍藏版]”为名予以再版,受到读者欢迎,重印多次)的吕思勉先生深以为然,并着手实践。

在中学学过一遍中国历史,等到了大学,又再学一遍中国历史,对历史课的记忆无非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条条块块,离不开背诵名词解释——这是我们很多人对学习中国史的记忆或者认知。没想到九十多年前,钱基博和吕思勉等学者就已经考虑如何避免重复学习中国历史的问题了。

钱基博、吕思勉

吕先生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马端临《文献通考》序言的提法,将所授课程分为典章制度与治乱兴亡两部分内容,以便兼顾文化与政治,并撰成《吕著中国通史》一书。普通的历史课程主要涉及政治上的治乱兴亡大框架,没有细节。吕先生则关注历史框架背后的典章制度的变迁,因为这种变迁实际上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发展,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更清楚,因此也让人对历史的把握更有贯通感。

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晋灵公与重臣赵盾有矛盾,曾派遣勇士去刺杀后者。据《春秋公羊传》,这位勇士“窥其户”,看见赵盾“方食鱼飧”。这个画面触动了勇士,他说:“嘻!子诚仁人也!……子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勇士就不忍杀赵盾,反而刎颈自杀了。为什么吃一碗鱼就能救命呢?在我们看来,大鱼大肉,不正是奢侈的表现吗?吕先生在书里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古人的日常食物,有三类:一,草木之实;二,鸟兽之肉;三,鱼鳖。肉类是老人、贵人才能享用的食物,而第一、第三类都是平民大众所食。赵盾作为晋国重臣,吃底层民众才吃的食物,在刺客看来,这正是俭朴的体现。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捕鱼人

第二个例子,就是对中国古代军队的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兴亡,与军队的变迁密切相关。我们往往好奇为什么一个王朝初起时兵威甚盛,等到末期时却无兵可用,坐等灭亡。不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么?哪个统治者不是以军队为重,千方百计予以维持的?

吕先生梳理中国古代兵制的变迁后,得出结论说:“武力是不能持久的。持久了,非腐败不可。这其原因,由于战争是社会的变态而非其常态。变态是有其原因的,原因消失了,变态亦即随之而消失。所以从历史上看来,从没有一枝真正强盛到几十年的军队。”他还说:“‘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这种思想,亦是以常识论则是,而经不起科学评判的。因为到有事时,预备著的军队,往往无用,而仍要临时更造。”这话真是明白极了。试看清朝就是如此,八旗入关,威名赫赫,其后就一直堕落,开始依靠汉兵绿营,等到晚期,绿营又不行了,只得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组织湘军和淮军来续命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初版《吕著中国通史》(上)问世于八十年前,而作者吕思勉先生也早于1957年去世,可是我要提醒一句:切莫以为这只是一本老先生的老书。吕思勉这位老先生,与我们想象中的老先生形象(刻板、老套等等)大不相同。他对历史与社会的见解,平实,通透,甚至可以说,有点时髦。在这本书中,发人深省的观点很多,这里试举一例,因其如此精彩,有必要照录如下:

有人说:社群制度是女子之友,家庭制度是女子之敌。然则“女子回到家庭去”这口号,当然只有开倒车的人,才会去高呼了。人家都说现在的女学生坏了,不如从前旧式的女子,因其对于家政生疏了,且不耐烦。殊不知这正是现代女子进步之征。因为对于家政生疏,对于参与社会的工作,却熟练了。这正是小的、自私的、自利的组织,将逐渐破坏;大的、公平的、博爱的制度,将逐渐形成的征兆。贤母良妻,只是贤奴良隶。此等教育,亦只好落伍的国家去提倡。我们该教一切男女以天下为公的志愿,广大无边的组织。

完全可以说,吕老先生是赞同男女平权的先驱之一了。对照网络上与现实中流行、并为众多网友所厌恶的大男子主义之种种恶臭,吕先生的见解比如今很多人实在不知高明多少。举一反三,“贤母良妻,只是贤奴良隶”这十个大字,真是铿锵有力:试将“母”“妻”换作“员(工)”“(公)民”等,似也可以一句点破各类号召“996福报”“感恩”的机构之用心?

据张耕华、李永圻考证,我国最早写女侦探的小说《中国女侦探》的作者就是吕思勉

最后说一点,吕先生自己对这部书,是极为看重的。他说:“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豫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装收藏版)》

吕思勉 著  徐卫东 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4469-7
68.00元





名家评论




专述文化现象……叙述中兼有议论,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历史学家顾颉刚

查阅吕氏通史论著,咀嚼回味他看似平实的论述,也往往折服于其史识的通贯性与穿透力。……倘以治史方法而言,吕氏史学才是史学正宗,最宜后学效法。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

吕先生写的中国通史,都有他的特色,不同层次上,都适合用作学史的入门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耕华




内页欣赏






这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精心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