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王晨4uzqrby45b 2020-07-20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气虚的人一般脸色没光泽,体力差,少言懒语,容易神疲乏力,怕冷,怕被风吹,很容易感冒,吃东西容易腹胀,大便不成形。

气虚体质的人舌象

气虚体质的人舌头上有齿痕——牙齿印,为什么,因为气虚的人有很多没有排出体外的湿气,久之,就会引起内脏器官和皮肤的肿胀。

气足不足,一看人说话的状态就知道,再看看坐姿就更清楚了。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但如果经常熬夜,一坐在椅子上就会歪歪扭扭的,为什么?因为体内的气不能支持他“坐如钟”,他的身体重量要通过不同的曲度,要靠在这儿或者挂在那里来分解掉。这就是气不足的表现。

伤气就是伤脾、伤肾

肾为命门之火,在五行里面,火生土,土是脾,所以在肾气的的熏蒸下,脾气形成了,脾气足了以后,就可以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了,这叫腐熟食物,腐熟水谷精微,打个比喻,我们吃的食物,在命门之火的熏蒸下,就像做饭一下,下边开着火,饭就蒸熟了,腐熟以后就把它消化了。

脾气起什么作用呢,脾是主土的,土克水,脾主统水,什么意思呢?水是什么?就是我们喝进去的液体,水进入人体以后,一部分会被身体利用,另外一部分被代谢以后,形成废物,然后通过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脾气和肾气如果足的话,会把体内该排出去的都排出,该留到体内的留下,反之,脾气和肾气虚的话,该排的排不出去了,留在体内,一部分变成津液,还有一部分变成了湿邪,成为了一种阻碍身体气血运行的物质。

所以,如果脾气虚、肾气虚,人的身体内就会和湿。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很多孩子爱感冒,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差

除了脾虚、肾气虚以外,湿邪还跟什么有关呢?还跟肺气虚(肺气不足)有关。中医认为,土(脾胃)生金(肺),只有脾胃的功能充足了,肺系统的功能才充足,而当脾胃之气不足,呼吸系统、肺系统的功能也随之下降。

所以不少小朋友感冒,总是跟脾胃相关,脾胃一弱,就有积食,于是特别爱感冒。我碰到很多孩子 ,往往在猛吃一顿大闸蟹、生日蛋糕等食物后就发烧了,因为孩子吃这些东西很容易伤到脾胃,脾胃受伤,无力生发肺气,肺系统的抵抗力就差,外邪就容易进来了。

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补气最根本的是补肾气,但是补肾气需要有技巧。

不主张完全去补肾,如果真是肾虚,我们需要补,肾虚没那么明显的话,我们就要先补脾,当把脾气补足了以后,食物的水谷精微吸收多了,就会一边带动肾气的充足,一边带动肺气的充足。脾肾双调首选君颜宝,其食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兼去湿,散寒,健脾,养胃,益肾等功效,去湿的同时兼补脾胃,生发胃气。

象这种铺满了水湿的舌象,表明脾胃功能出问题了,水湿都滞在里边了。如何调理,只要一边去水湿,一边补脾,很快就能改善。

体内有湿,袪湿之后要马上补脾。否则身体的康复是暂时性的,过三五天水湿又回来了,这样湿气累积到一定程度,身体就会变成痰湿体质。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五脏功能及辩

肝藏血 :“肝藏血”,“故人卧,血归于肝”。这说明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起调节作用。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如休息或睡眠)、部分血液回流到肝并储藏起来、活动时,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出来、运送到全身、供给各器官组织的需要。临床上常由于暴怒伤肝、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而引起吐血或崩漏等证。

肝主疏泄 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与气的流通有关。正常时、肝的功能活动既不可太强、疏泄太过、也不可不及、疏泄无能。

疏泄无能:便可产生肝气郁结的病证、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胁闷痛等症。气郁可进一步导致血瘀,出现胁痛不愈、胁下结块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消化和脾气散精等功能有关。若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

肝主筋 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等症状。“爪(指甲)为筋之余”,肝血不足则指甲变形,色泽枯槁

肝开窍于目 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某些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属脏主里、胆属腑主表、胆附于肝、两者关系密切、有病时可互相影响。

脂肪的消化吸收是靠胆汁分泌来完成的、胆附于肝、与肝相连、位于胁下、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他脏腑不同、其所藏为精汁、与外界并不直接相通、故又称为“奇恒之府”。

胆的主要功能是储藏胆汁、胆病主要表现为胁痛、口苦、呕吐苦水、黄疸等。胆与肝相表里、因此、临床上胆的病证常从肝论治。

肝有生物转化功能:肝脏可以把外界进入人体的各种异物、毒物等腐败物质、在肝细胞内进行代谢转化。当肝脏受损时、这种作用就会下降。

肝、胆与其它器官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肝(木)藏血、肾(水)藏精、精与血是互相资生的。肾精充足、肝血即充盈、使血化为精。故肝病在治疗上当肝肾同疗。

相克—肝(木)与肺(金)及脾(土)是相克关系。肝与肺协调时、则人体气机能正常升降运行。

若肝气郁滞化火而伤肺、就会出现胸肋疼痛而咳血、这叫肝火犯肺。

相反若肺失降、则肝失疏泄、肺克肝、也会两肋胀痛、头晕头痛。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五行火---心、小肠

心主神志:心脏功能差、供血量不足、身体各器官组织特别是脑细胞供应的营养及氧不足、造成组织细胞死亡、致使一个人痴呆、俗称“痰迷心窍”及“精神分裂”、这都是因为脑细胞长期缺血、引起细胞死亡。

神志的含义包括精神状态、意识、思维活动等。这些机能活动都由心来主管、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根也”。

心的这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精神异常、胡言乱语、思维混乱、意识朦胧或神志昏迷等症。

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流汗、会导致心脏衰竭。盗汗、自汗、手足潮汗说明心脏功能差。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滞”

主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血液之所以在脉管内循环不息、营养全身、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因此有“气行血亦行,气滞血则 凝”的说法。

脉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都可从脉搏上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鼓动无能时、则脉来无力、并出现血行障碍(如血瘀)。

心气虚衰、气来不匀时、则脉律不整(如结脉、代脉)。心气衰微、则脉细欲绝或虚数无度。

血与脉之间也相互影响、血虚精亏、或失血过多可使脉道空虚而见芤 脉、血行瘀阻可使道不通、而出现涩脉、脉道失和又会妨碍血液的运行、也会出现瘀血的证候。

其华在面、因为面部血管丰富、故从面部的色泽上能反映出心气、心血的盛衰。正常时、面色红润光泽、心血虚,脉失充盈、则面色苍白无 华、心气衰微、血行不畅而血脉瘀阻时、则面色青紫、枯槁无华。

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与舌关系密切。舌为心之外窍、心的疾患、常从舌体上反映出 来。

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血瘀阻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火上炎时则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生疮、痰迷心窍时则舌强不 语等。因此、又有“心开窍于舌”及“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心的主要功能:如同抽水泵

心脏为运输营养物质、从肺泡中吸取氧和血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细胞、组织和细胞利用血液输送来的氧、将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氧化、于是产生能量、驱动血液全身流动的动力便来源于心脏、俗称心脏就是泵。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小肠经为表、心经为里。心经实火、可下移于小肠、出现小

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

小肠:小肠:食物中的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膀胱、由于心与小肠是经络关系、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份进入膀胱、出现尿热、尿痛、尿涩,甚至尿血。在治疗中出现以上现象而久治不愈时、应考虑调整心功能、治尿热、尿痛为标、治心脏为本。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食物、主消化和分别清浊“清”指饮食消化后的精华部分;

“浊”指饮食消化后的糟粕部分。

胃中水谷进入小肠后、由小肠进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过脾的转输而至全身各部、成为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浊者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体外。所以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但小肠的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脏功能之内。

心、小肠与其它器官的调整关系:

相生: 与心相生的是肝(木),因为肝藏血,如:肝功能差、血量不足、相对的供应心脏的血也就不足、易造成心肌缺血。

相克: 与心脏相克的是肾脏(水)及肺脏(金)、所以心脏病的人应从调肾入手、因肾是血液的过滤器、肾可以帮助清除血液的杂质。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五行土—脾胃

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是运输和消化的意思。其运化功能有二:

一是:指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由脾将消化后产生的营养物质上输于肺、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各个组织器官。

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若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食后堵满、腹胀便溏、日久则出现疲乏无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苍白等营养不足的症状。

脾能运化水谷、但还要靠命门之火(肾阳)来温煦、若命门火衰、则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五更泻”(又称黎明泻或鸡鸣泻)或消化不良(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症状。

二是:指运输和敷布水液、即对水有调节作用。 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

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裹!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虚胖等。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及“脾为生痰之源”等说法。

脾益气 :“气”在这里代表机能活动的动力。脾将食物之营养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脾益气的作用。

所以临床上遇到气虚患者兼有脾虚症状时、应考虑为脾不能益气、而遇到肺气虚的患者也常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

生血:脾是生血之源、它将食物中的营养输送到血液中、流向全身、如果脾脏有病、生血不足、就会贫血。

脾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足时、会出现口、鼻、牙出血、皮下淤血、内脏易出血、妇女崩漏、遇到这种情况、考虑脾的问题。

脾气不足则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而妄行于外、即所谓“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因而发生各种出血现象。

脾主肌肉:肌肉发达有力、说明脾脏健康、肌肉除四肢外还有内脏的肌肉、平滑肌、子宫平滑肌、吞咽肌等、脾有问题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流产等现象。

脾主四肢:脾好,四肢健康有力。

脾气主升:脾气因能上升、故可将食物之精气和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到其他脏腑、而化生气血、并能维持人体各个脏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中气下陷)、则出现气短懒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内脏下垂等症。

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则容易生湿、且湿邪过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就会出现头重、体沉、脘腹满闷、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症状。

脾与胃互为表里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属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 降;脾喜燥、胃喜润;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制约、 保持动态平衡、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脾运不健、势必影响胃纳;而胃纳失常、亦必影响脾运、故脾胃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兼顾。

脾络与胃胰有经络关系、互相影响、胃容纳腐 熟的食物、像个发酵器、脾像蒸馏、提炼、输送的网络、二者配合、使营养输布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易受湿、湿困脾、胃功能也减退。

胃 :⑴主受纳和消化 受纳是接受和盛纳的意思。胃有受纳食物及初步消化食物的

功能、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当这一功能障碍时、则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消化不佳、胃脘作痛等症状。胃能受纳和消化食物主要是靠“胃气”的作用。

⑵胃的特性 胃气主降:胃气下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吸收及排泄。

如: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

喜润恶燥:胃性喜润恶燥、易生胃热、热邪亦易犯胃、耗伤胃津、而出现口舌干燥、口渴欲饮等燥象。

脾、胃与其他器官的相生相克的调整关系:与脾胃(土)相生的器官是心(火)、用相生的关系调整脾胃胰、就必须加强心脏心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能力、心好脾才好。

与脾胃(土)相克的器官是肝(木)肾脏(水)

肝主消化、肝病的人一般都是消化系统不好、所以治疗脾胃的同时、要考虑调整肝功能。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五行金肺与大肠

肺主气

主呼吸之气:即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进自然界的氧气和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因病邪所伤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调时、则有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主真气:饮食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有赖于肺、即肺主一身之气。

故肺气虚时可见体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等气虚的症状。

肺主宣发和肃降:正常肺气应宣发通畅、以使肺发挥正常生理作用。

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可引起气滞胸闷、咳喘等症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病邪犯肺、则可使其肃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湿停留、尿少、水肿等症。

宣发与肃降这两种功能互相协调、一方面使气和津液输布于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机体不致于发生气滞、气逆和水湿停留等病变。

肺主通调水道 :人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及膀胱的气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是依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 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肺开窍于鼻 :鼻是气体出入之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

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出现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等症。

肺主皮毛:皮毛指人体的肌表与毛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肌表、温养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 冒、而外邪侵袭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证。故肺与肌表、皮毛关系密切。中医有“肺与皮毛相表里”、“肺合皮毛”等说 法。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之实热咳喘可泻大肠、使痰热清、肺气降、则咳喘平。肺气虚所致便秘则可用补益肺气之法以通便。

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饮食经脾、胃、小肠消化吸收后、糟粕进入大肠然后排出体外。大肠有病时、如:排泄功能减弱则便秘、排泄功能亢进则泄泻。

肺、大肠与其他器官的相生相克的调整关系:与肺(金)相生的器官是脾(土)。脾胃好、肺功能才好。与肺(金)相克的器官是心脏(火)及肝脏(木)、肺功能差、出现一些症状时、还必须加强心脏的功能调整。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五行水-肾与膀胱

肾藏精 :其含义有二:

一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它来源于食物之营养、经脾消化运输之后、输布于全身、其剩余者则储存于肾、以备其他脏腑、五官、四肢之需要。

二是:藏肾脏本身之精、它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食物消化吸收之精结合转化而来的、它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所以当肾精不足时、常常出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或不孕、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等病证。

肾主水 :人体内水液的调节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主宣发水液和通调水道。

脾主水液的转输。肾则通过肾关的开阖以调节水量、这三部分功能总称“三焦气化”,而这种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所以中医说“肾主水”。水液的排泄与否、主要是依靠肾气的开阖作用、开则水液排出、阖则水液潴留。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主骨、即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坚软有关。

如:小儿囟门闭合过迟、骨质痿软、以及成人的腿软无力不能久立等均可从肾治之。

又齿为骨之余、故某些牙齿疾患也与肾有关、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气不足或衰弱的反映。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聚为脑、故有“脑为髓之海”之说。当肾气充盛、肾精充足时、则骨、髓、脑三者也健壮充实、四肢轻劲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当肾精不足时、则出现智力迟钝、动作缓慢、骨软无力等。

肾主命门火 :命门火能温煦全身、促进生长发育、成为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故命门火不足、可导致全身之阳气衰弱。又命门火能暖脾以助食物之运输消化、若命门火衰、则脾胃不能消化食物、运化水湿、而出现消化不良、五更泄泻等症。

命门火中与性机能有关者叫做“相火”。当相火不足时、则出现阳痿、早泄、滑精等性功能衰弱的证候。当肾阴不足而相火相对偏亢、而出现梦中遗精、性欲亢进等证候者、 称为相火妄动。

肾主纳气 :呼吸虽主要由肺所主、但肾能帮助肺吸气、称为“纳气”。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之说。当肾虚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的气喘病(如肺气肿)。

其华在发 :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肾气盛的人毛发茂密光泽、肾气衰的人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又“发为血之余”,故发也与血有关。

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肾虚时则可出现耳鸣、耳聋等症。

肾在下开窍于二阴、与大小便的排泄、性机能活动有关。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痿、早泄等均可从肾治。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排尿功能、所以肾与膀胱关系密切。

膀胱:是储尿和排尿的器官。当膀胱有病时、就会出现小便的异常和排尿困难。膀胱之所以能排尿、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当肾的气化功能减退时、则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液潴留。肾气虚不能固摄时、又会出现小便淋漓不尽、甚至尿失禁。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

肾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秉赋的强弱、与先天肾精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又认为胚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

临床上某些先天发育不全的疾患可从肾论治。

肾位于人体的腰部、故又有“腰为肾之府”的说法。

肾有病时往往出现腰部的症状。

肾包括肾阴(真阴或肾水)和肾阳(真阳或命门火)两部分。

正常时,阴阳保持相对的平衡,互相协调,共同保证其正常生理活动。

肾、膀胱与其他器官的相生相克的调整关系:与肾(水)相生的器官是肺(金)肺功能好、使血液中代有足够的氧、也减少了血液中的杂质、减少肾的负担。与肾(水)相克的器官是脾(土)及心脏(火)。脾气健,肾气才得畅。脾胃虚弱直接关系到肾气的不足、所以要从补肾阴、肾阳、补脾气、活血着手。

强正气(阳气)才能强五脏

五脏之病多源于亏气

五脏之病多源于亏气,因为「气」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人体所有的气之中,最重要的就要保护好五脏之气。那么,气虚通常是怎么形成的呢?俗话说,久病伤气。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脏的病,当然会伤气了。

保养心气

五脏之气中,心气最重要,所以一定要养护好我们的心气。

说话多了心慌,动多了心慌,这是心气虚的一个信号。这时就要注意保养你的心气了。保养心气要注意多进行些慢养生和静养生。因为你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了,心气的耗散就会变得很大。所以你应该快的时候就快一些,但该慢的时候一定不要再把自己赶得很快。比如,上班的时候你快节奏工作,那么下班了就要放慢节奏,进行静养。

保养肾气

人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其中精和气为根,元气、元精都保存在肾里边,所以养肾尤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的功能,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到成熟。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

肾是人体五脏的根,所以五脏都不能够用过度,你要是把它都用了,那五脏六腑需要的时候就没了。它等于是国家的国库。所以,我们就要善于藏精、善于藏气。那么怎么样保养我们的肾呢?

当肾气虚弱时,乏力、脉弱是肯定的。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腰酸腿软,小便多,因为肾主二阴,小便多说明他肾气弱,尤其是在夜里。同样年龄的人,有人总觉得气不够,那么这时你就要好好保养你的肾气。

首先,房事要节制。房事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很大,尤其夫妻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房事的节制。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随便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虚的命门,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

人有精、气、神三宝,其中精和气的根----元气元精就在肾里边,所以你这个仓库要保管好,不要让它漏水,不要让它受寒。保护好了你先天藏在里边的肾精,它就会维持你的生命。然而,现在仍有好多人在过度地用腰,过度用腰的结果是伤了他的肾保养脾气

中医历来就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等因素,因此预防也要从这三方面做起。

脾气虚表现为:厌食、腹胀,舌苔发白,脉搏虚弱;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是怎么形成的呢,《黄帝内经》中说,生病起于过用;过度地运用,它亢奋之后,必然带来衰竭。因此,要保护我们的脾,最重要的是饮食要节制。《易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合理地爱护我们的器官,要心疼它。如果你过度地运用它,带来的必然是衰竭,那么它最后就给你罢工了。所以,保养脾气,饮食一定要节制,尤其不要撑着。

其次是寒温要协调,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太烫了,容易得食管癌、胃癌;太凉了容易导致脾胃阳虚。

我们在夏天尤其要注意养脾。因为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火克土,夏是火的季节,所以夏天更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之类。另外,因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养脾之道在于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辛、过苦的食物。

为什么把脾气补足,才能真正补肾

告诫大家,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的气。一定不要随便地耗伤五脏之气。这其中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1.避寒就温,避免过劳

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味地受寒,也不要过度地劳累。当然,如果工作紧张也没有办法,但一定要调节,在劳累以后要补回来。

保护我们身体的气,就是必须要保护阳气。怎么保护阳气呢?首先就是不能受寒,寒伤阳这是肯定的;另外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精,尤其是我们的肾精,因为肾精是我们的气的根,所以首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腰受凉。

2.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

我们强调饮食要荤素搭配,要注意动物蛋白的摄取。如果你只吃素不吃荤,肯定脏腑之气不够,过不了几天,可能气就虚了。荤素搭配要吃优质的动物蛋白,这是肯定能补气的。还有要吃一些高能量的东西,就是粮食,像米和面之类的。不能因为减肥之类的原因只吃素,有的人甚至只吃素菜不吃饭,这样下来对我们自身五脏之气的保养是非常不利的。

3.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恢复的最好方法

历史上有一个人叫做陈抟,他被称为睡仙,就是睡觉的神仙。他特点就是睡,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他必须得睡觉,睡醒以后,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睡眠的重要意义。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试验,把两只健康的小耗子分开,一只小耗子,只给它吃不让它睡;另一只小耗子,只让它睡不给它吃。结果给它吃的不让它睡的那只死掉了,不给它吃让它睡的还能活着。这也说明了睡眠对我们人体养气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气不够了,觉得特别累了,这时就要好好地睡一觉,饱饱地睡一觉,起来以后,你的气就自然而然恢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