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煎饼侠》,只见煎饼,不见侠

 秋水长天居士t2 2020-07-20

不知从何时起,国产电影呈井喷之势,而且还一度叫嚣着春天要来。电影也几乎成为所有行业里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怪不得连郭敬明与韩寒也投身其中,那还不是因为其中的利润可观。事实上,单价看以看电影的投资成本与票房收益,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明了。而《煎饼侠》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这一组数据足够的耀眼,甚至让我们无法质疑《煎饼侠》史无前例的成功:“《煎饼侠》首日排片占比约35%,观影人次470万,预估入账1.34亿(含841万点映和零点场票房),超过《小时代4》保持的1.12亿开画纪录,成为首映日热度最高的国产2D电影。该片首日上座率高达51%(全国平均仅15%)。截至2015年7月27日,票房总计收益11.49亿元人民币。”毋庸置疑,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空前的成功。但是,任何的完美都是等待被揭穿的谎言。同样,也许《煎饼侠》根本应该被叫做是一部电影,充其量是一部以电影的方式演绎的一部网剧而已。因而,他不可能成就经典,但是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标志,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互联网+电影”模式的一种尝试。可是,形式固然重要,而一部电影真正重要的还是其内容。没有成就的经典的内容,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徒具形式”而已。

《煎饼侠》是一部讲述在拍电影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而与此相关的是星爷的《喜剧之王》,如果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我想这二者的高下之分,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人民网评论说:“《煎饼侠》对笑点的把控是从自黑开始,一自黑就难免有消沉,难免有彷徨,但难得没有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发“嗔”。为此一众明星在电影里客串得极其自然,他们演自己,开自己玩笑,忽然就少了很多负担和自怜,多了一份自黑。”一部电影只是让人笑,而且是捧腹大笑,可是笑过之后呢?而《煎饼侠》赚钱的原因也恰好就在于“好笑,好好笑”,在这样焦虑与郁闷胶着的时代,能让人开怀畅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一部电影不仅承担着满足人们对“声色犬马”生活的需求的功能,更应该担负起社会教化,砥砺人心的责任。因为电影是艺术,是导演的艺术,艺术就应该有艺术的底线与职责。尤其是《煎饼侠》所宣称的“励志”,恐怕你除了笑之外,甚至可能笑得让你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励志。什么是励志,励志就是面对现实,依然能够执着于理想。我们可以看看《喜剧之王》中的表现,我们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励志,什么是梦想,那一句让人感动也令人震撼的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还有那一本时常翻阅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主人公对于梦想的执着让人为之动容,那一种笑中带泪的的感受让人久久难忘。

的确,我看完整部电影,我也没有看到多少励志的成分,也就是我没有看到“侠”的味道。何以为侠?侠:夹人者。象形文字,引申为助人。泛指通过自身力量帮助他人的人。侠指有能力的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因而,《煎饼侠》的关键在于如何严肃、认真、有内涵的挖掘“侠”的意义。想必对于电影的情节,诸位比我更加的清楚,主人公为什么拍电影以及中途为什么又要放弃,个中情由,与一个“侠”字根本不沾边。因而,无论从做事的动机、目的、手段以及整个过程,我们都看不到“侠”的味道,这根本没有起到教化社会,砥砺人心的功效,反倒是搞笑的成分过于的多,但是这样的电影你还愿意长时间的回味式的观看吗?你还会一笑再笑或者能让你沉思片刻吗?这些问题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部《煎饼侠》,只见“煎饼”不见“侠”。

尽管《煎饼侠》受人吹捧,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电影才能成为经典,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可以实现所谓的全明星阵容,但是怎么样将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煎饼侠》试图通过“自己演自己”的方式来展示电影所要讲述的故事,我弄不明白“自己演自己”是什么东西,自己就是自己,何须与“演”字相连,这是一种粗糙而凌乱的表达方式,电影故事是经过重新加工与构建的结果,因而才将电影称之为艺术。就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评选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关注一部电影表现故事的能力。其实,我们就将《煎饼侠》和《喜剧之王》放在一起,我们也能看得出《煎饼侠》与《喜剧之王》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煎饼侠》尽管热闹非凡,可是热闹之后呢?而《喜剧之王》纵然沉静如水,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也正如凤凰网所评论的:“《煎饼侠》同样是一部值得赞赏的国产电影,也许在技术和故事上有各种不足,有各种国外早就驾轻就熟而我们刚刚接近的局限,但滚烫而朴实的情感张力和落到实处的专业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其实,中国的电影观众的水平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电影水平,一部技术与故事存在诸多不足的电影,竟然引起如此旺热的浪潮,也罢,中国的电影不是在出卖情怀,就是在出卖笑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