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几本朱树英律师与袁华之律师的实务作品,有很深的触动。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样的律师?这样的问题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疫情之下的律师,也如同芸芸众生,充满了迷惑与忧虑,律师的路,何去何从?有的人上下其手,沉迷于“勾兑”之道;有的人挖空心思,沉醉在“网红”之路上;有的人忙忙碌碌,迷醉于自我成功的“谜境”。我能想象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律师?什么样的人?有的人不敢想,有的人来不及想。 其实,我越是深入其中,我就越是感觉到我们对于专业的认识还太过浅薄。我们好似自己陷入一片汪洋之中,都不知道自己脚踩着的是哪一片浪花。我们往往对“万金油”的律师嗤之以鼻,但是我们又羡慕人家拥有源源不断的案子,忙忙碌碌,财源滚滚。这就像是刚通过司法考试的状态,什么都会一点,但又感觉到什么都不会。做案子也一样,什么类型的案子都做,一开始做的心惊肉跳,习惯了就觉得也就那么一回事。如此而来,对于专业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偏狭。 在全国40余万的律师队伍,行业的佼佼者当属凤毛麟角,而这些行业精英共有的素质就是过硬的专业素养。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建设工程纠纷的实务问题,我想通过比较集中的学习,夯实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专业知识,例如周利明法官的《解构与重塑——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审判思维与方法》,朱树英律师的《建设工程法律实务》、《工程合同实务问答》、《工程总承包实务问答》等,袁华之律师的《建设工程房地产等典型案例复盘与研判》、《索赔与反索赔》等,尽管法律规定几经修改,但是这些作品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实务方面依旧熠熠生辉。 对于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专业知识的关注主要还是来自于去年几个工程案件从谈判到保全、立案、开庭、鉴定等,我发现这种借有很多专业问题值得关注与学习,没有专业的谈判多半夸夸其谈,很难抓住案件的要害,谈判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办案子就是在冒险。只有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稔的程度,我们的思维才可能是发散的,我们对于案件才能通盘把握,才能提供更多的解决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为至理。事实上每一个案件都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性只有依托专业才显现出来。 作为律师,只拥有法律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建设工程合同案件里,其他的专业知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我觉得除了自己学习之外,一般这类案件的当事人都属于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也可以从当事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例如有时候去顾问单位,就喜欢与他们交流,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干建筑的,做房地产的,当事人要比我们懂,而法律方面,我们有比他们懂,但是当事人找律师,他希望他的律师不仅懂法律,也懂建筑,懂房地产。 律师是一个艰难的职业,不经历一番番辛酸苦辣,怎么会有“香自来”?做律师有时候就像是“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我想,只有专业,才可能赢得持久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相信,不是因为勾兑,不是因为关系,不是因为背景,而是因为专业,比专业更专业。我们需要走出对专业认识的偏狭与浅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