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七军黎爱廷

 星蓉苹果 2020-07-20

红七军l930年离开百色北上远征,转战5省,历时10个月,行程7000多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冲破多次围追堵截,大小战斗百余次,牺牲5000多人。1931年7月到达中央苏区,毛泽东亲切地称为“千里来龙”。虽然损失惨重,但这次伟大、光荣的远征无疑是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 实事求是淬炼忠诚之魂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七军领导人们始终如一地保持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特色和政治品格,在几次重要关头,挽救了革命事业,壮大了革命的硕果。《七军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过去七军的中心错误是处处以军事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不是以群众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的错误路线,结果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邓小平深刻反思了百色起义期间的十一条工作错误,这是共产党人最早的政治觉醒和个人品格。众所周知,百色起义是1929年12月11日爆发的,但远在上海的党中央的要求是邓小平和张云逸务必于11月初宣布起义。当时整个中国革命进入低谷,起义各项条件都不成熟、不充分,面临两难抉择的邓小平火速召开了前委会,决定再用40天时间加紧准备。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这一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精准判断,确保了起义的成功。 起义成功后,准备开展土地革命的邓小平深切体悟到,少数民族地区不能照搬其他苏区的经验,更不能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他带头走进壮乡瑶寨,根据实际分析估量,颁布了《土地暂行条例》《共耕条例》等系列政策。让少数民族同胞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让党在壮乡一呼百应。右江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说壮乡的土地革命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土地革命。依靠群众筑牢忠诚之基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百色起义的成功发动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百色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根马鞭,乍一看,平淡无奇,但这根毫不起眼的马鞭,却是镇馆之宝,蕴藏着一段珍贵的革命往事。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忙于走村串户,访贫问苦。1930年的一天,邓小平在村里开完会后,遗忘了随身携带的马鞭,而马鞭恰好被林凤区苏维埃政府炊事员黎爱廷捡到,他打算再次见到邓小平时亲手交给他。谁知,不久邓小平就率部离开了。敌人反攻根据地时,为了不暴露邓小平行踪,黎爱廷把马鞭藏在自家墙缝中。敌人为了逼供,烧毁了他的房屋,他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马鞭幸运地保存了下来。黎爱廷去世后,他的外甥将这根马鞭捐给了纪念馆。马鞭虽小,却体现了壮乡人民对红军的拥护爱戴和深情厚谊。 纪念馆中,有一台原始的印刷机与马鞭遥相呼应,格外引人注目。它印刷过红七军创办的第一张铅印报纸《右江日报》,直到1999年,才作为文物收藏于纪念馆。《右江日报》至今还在出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与支持,见证了红七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的那段峥嵘岁月。 团结奋斗浇铸忠诚之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色田东有一个村庄,它是百色起义的红军村,在这里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史称“恩隆暴动”。革命时期,百谷村86户人家,有85户131人参加革命,这些蒙化未开的壮族同胞,换身衣服,拿起枪支,就成为了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这种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改造了一切可以改造的人,塑造了一切可以塑造的人。百谷村的革命群众,在最穷困潦倒、最没有人格尊严、最不名一文的时候,内心有一个坚定的愿景,那就是,跟着共产党,一定有好日子过! 1932年,红七军独立营300余人在巴暮被5000多敌人围困,营长为了掩护主力,带领80人把敌人吸引到三面险坡。在敌人的重炮轰击下,这80人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后只剩下16人。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16名勇士没有一个屈服,他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大无畏精神,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紧抱匪兵毅然决然跳下万丈悬崖……这些人在广西最黑暗的时候,用信仰表现出了舍生忘死、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